-
公开(公告)号:CN113788908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211470.9
申请日:2021-10-18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8F220/18 , C08F222/14 , C08F220/20 , C08F220/24 , C08F220/06 , C08F220/34 , C08F2/44 , C08F2/48 , C08J3/00 , C08L33/08 , C08L33/14 , C08L33/16
摘要: 离子凝胶的高电导率和作为传感器的高灵敏度一直是巨大的挑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间调整策略,在不改变离子凝胶内化合物类型和比例的情况下,通过减少空间阻碍来提高电导率和灵敏度。在离子凝胶制备过程中添加可去除的空间预占位剂减少了聚合物链的缠结,从而改善聚合物网络的流动性。凝胶成型后除去空间预占位剂,获得的自由体积可以促进离子的移动和聚合物的迁移。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提高了离子凝胶的电导率和灵敏度,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透明性、拉伸性、稳定性和机电性能,如快速的响应速度和良好的重复性。这种简单有效的策略对化学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因此在各种系统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柔性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2439392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1910809565.7
申请日:2019-08-29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光聚合法制备的二氧化碳响应的壳聚糖基铜离子吸附材料。将改性后的具有可聚合双键的水溶性壳聚糖与光聚合单体、光引发剂、交联剂、助溶剂、水混合均匀后,使用紫外固化灯固化。这种交联材料通过氨基对铜离子的络合作用实现吸附。当通入二氧化碳与伯氨基发生响应时,伯氨基形成89氨盐,失去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达到解吸附的目的,从而可以重复使用。本发明利用光聚合法制备,所以具有时空可控性,可以制备表面形貌复杂精细的或者形状较为复杂的吸附材料,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393550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50687.X
申请日:2020-04-01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8F116/12 , C08F126/06 , C08F2/48 , C08G77/28 , C08G77/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光致硫醇-烯/硅氧烷有机无机杂化体系韧性的方法,硫醇-烯光聚合体系具有抗氧阻聚、体积收缩小、凝胶化延迟等优点,但也表现出较差的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通过形成硫醇-烯/硅氧烷有机无机杂化体系可以提高机械性能,但是却导致了韧性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这种杂化体系韧性的方法,通过两步反应来实现,首先使用不同结构的双官能烯类化合物与巯基硅氧烷的光致定量化点击化学反应,制备具有不同有机间隔基的硅氧烷单体,然后再通过光致有机相的硫醇-烯光聚合反应和无机相的水解-缩合来制备有机无机杂化体系,从而显著提高了这种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117334A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810109731.8
申请日:2018-02-05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8F2/48 , C07C407/00 , C07C409/4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一体引发剂的制备方法,以带羟基的光引发剂、二异氰酸酯和氢过氧化物为原料,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采取直接异氰酸酯化制得光热一体引发剂。溶剂是乙酸乙酯、丙酮、三氯甲烷。本发明光热一体引发剂可与聚合体系中的单体、树脂有较好的相容性,并能通过光聚合来引发热聚合,使得未光照区域也能发生聚合。
-
公开(公告)号:CN110115709A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810109732.2
申请日:2018-02-05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CO2及光聚合双交联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包括:将壳聚糖用邻苯二甲酸酐进行氨基保护、和活化的聚乙二醇单甲醚反应进行水溶性改性、水合肼脱保护、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反应接上双键、用双道微量注射泵将产物水溶液注入通入二氧化碳的溶剂中成球、对微球光照进行化学交联。该成球方法所用的CO2是一种真正温和且“绿色”无污染的安全气体,光聚合反应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微球的硬度和模量,所制得的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成本低廉,后处理简单,粒径均一等性质。所制得的微球可用于药物缓释。
-
公开(公告)号:CN105622834B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610067054.9
申请日:2016-01-30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8F220/22 , C08F220/28 , C08F212/08 , C08F212/14 , C08F8/14
摘要: 一种光固化低介电常数含氟聚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属于光固化技术领域,通过光固化技术固化成一种介电常数较低的聚合物材料。在聚合物中通过三氟甲基和苯环的引入增大了材料的自由体积、降低了分子极化率,从而达到降低介电常数的目的;通过引入具有光反应活性的基团使预聚物可以通过光固化技术固化成膜。此种含氟聚丙烯酸酯丙烯酸酯预聚物可以通过控制曝光条件形成具有特定形状的精细图案,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低的介电常数。
-
公开(公告)号:CN107142034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319552.2
申请日:2017-05-09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 上海多希石墨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C09J7/02 , C09J7/04 , C09J133/08 , C09J11/04 , C08F220/18 , C08F220/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包含物理剥离石墨烯的导热压敏胶及制备方法,压敏胶的组成包括基材,导热胶粘层,离型纸层。基材下表面涂覆有导热胶粘层;所制备的导热胶粘层由以下组分组成:0.4%‑1.6%石墨烯和30.4%‑49%聚丙烯酸酯线性聚合物,50%‑68%的溶剂;导热胶粘剂层下面是离型纸层。本发明在实现大大提高了导热性的同时,又使得压敏胶具有了较好的初粘性能和持粘性能,能长时间保持与电子器件的剥离强度和粘结性能,实现了散热性能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压敏胶的导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951784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169230.0
申请日:2014-04-24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8F220/32 , C08F220/28 , C08F220/18 , C08F220/14 , C08F220/06 , C08F8/32 , C08F8/14 , C09D4/02
摘要: 一种可逆CO2响应光固化低聚物及合成方法属于光固化低聚物领域。该低聚物具有光活性好、溶解性优良、性状稳定、分散性小等优点。固化后性能良好,尤其是其附着力高,可作为光固化主体树脂使用。该低聚物通过三步方法合成。经过自由基共聚得到主链是纯碳-碳键的聚丙烯酸酯。第二步入具有光反应活性的双键,赋予低聚物光固化特性。第三步通过烷基胺或烷基二胺作为开环剂与第二步产物反应,利用胺基与环氧基团的反应引入仲氨基或伯氨基得到目标低聚物;或利用烷基醇胺与(甲基)丙烯酸的酯化反应。本发明采用控制共聚单体比例,外加链转移剂、引发剂用量的方法来实现溶解性好、附着力高、分散性小低聚物的制备,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3819619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63296.1
申请日:2014-02-23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IPC分类号: C08F283/00 , C08F2/48 , C08G59/14 , C08G65/4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交联体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式如下,该方法使用多官能度环氧为原料,与二硫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五元硫代碳酸盐,并与伯胺或仲胺开环反应,加入光引发剂、烯类单体在紫外UV光照反应生成双交联体。本发明制得的这种双交联体由于引入硫素,提高了体系的韧性,在生物材料及水凝胶的制备有很大应用前景,这将大大拓宽了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同时烯类单体与巯基发生点击反应可消除光聚合中的氧阻聚及体积收缩等弊端。其中,该反应中的中间产物I、II在生物材料和制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同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容易实现。其中,R1、R2、R3为相互独立的芳香族或脂肪族链。
-
公开(公告)号:CN102585067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03887.0
申请日:2012-01-06
申请人: 北京化工大学 ,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C08F120/40 , C08F2/48 , C08F2/38
摘要: 一种降低光聚合体系体积收缩的方法属于光固化领域。本发明将杂化单体与复合光聚合光引发剂混合,之后先将其混合物与链转移剂混合均匀;其中链转移剂占体系含量的1wt%-3wt%;复合光聚合光引发剂占体系含量的2wt%-3wt%;所使用的杂化单体为同时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双键和乙烯基醚双键两种不同可聚合官能团的化合物,两种双键之间的链段为含有碳数为2-20的直链、支链或环状结构脂肪族结构或者含有碳数为6-11的芳香环结构;所使用的复合光聚合光引发剂为阳离子光引发剂和自由基光引发剂的复合体系,所使用的链转移剂为硫醇类化合物。本发明改进光聚合体单体附着力的问题,提高其与基材之间的粘结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