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缆水下修复方法和海缆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437704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660742.7

    申请日:2021-06-15

    Abstract: 一种海缆水下修复方法,包括步骤:裁切海缆防护层中待修复的金属丝,预留出修复空间;将连接件与待修复的金属丝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金属丝部分重叠,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金属丝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或者,所述连接件的端部与所述金属丝的端部相对设置,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金属丝之间通过冷压焊接的方式连接,压接方向为所述连接件的轴向方向。上述海缆水下修复方法通过冷压焊接的方式或螺栓连接方式使连接件与金属丝一一对应连接,修复过程可以直接在水下进行,既能保证修复后金属丝的原有机械性能,又能降低修复过程中的成本及维修周期。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修复方法的海缆。

    一种钢丝铠装海底电缆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53401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542338.5

    申请日:2020-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丝铠装海底电缆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根据铠装钢丝的直径d、铠装前电缆外径D、铠装节距h以及覆盖系数k,计算铠装钢丝根数n,所述覆盖系数k大于0.9;步骤200:根据最大敷设工作水深S、安装时电缆最大末端张力H以及单位长度电缆重量w,计算安装张力T;步骤300:根据所述铠装钢丝根数n、铠装钢丝强度σ,计算最大工作张力 其中K为安全系数,K在4到6之间取值;步骤400:判断所述最大工作张力F是否小于安装张力T,若是,则更换强度更大的铠装钢丝,并返回所述步骤300。该钢丝铠装海底电缆设计方法有效地解决钢丝铠装海底电缆设计很难满足要求的问题。

    夹具组件和拉力试验装置
    2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727278U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21342486.9

    申请日:2021-06-1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夹具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设置,所述定位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侧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凸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凸部之间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设有第一摩擦纹,所述凸部的侧壁设有第二摩擦纹,所述第一摩擦纹与所述第二摩擦纹相对设置,以增加夹持件与工件之间摩擦力,使工件被充分夹持,提高对拉力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解决试验时出现的工件受力不均匀、应力集中等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夹具组件的拉力试验装置。

    一种阻水胶填充用注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2411689U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21543452.1

    申请日:2020-07-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阻水胶填充用注胶装置,注胶模具内开有沿轴线方向设置的涂胶孔,涂胶孔包含单丝入口段、水平段、倾斜模具壁和出口段,其中单丝入口段和倾斜磨具壁均为圆台型孔段,水平段和出口段均为直孔段,单丝入口段一端与水平段一端连接,水平段另一端与倾斜模具壁一端连接,倾斜模具壁另一端与出口段一端连接,注胶模具一端与绞线模具一端固定连接,绞线模具固定在模座上,注胶管一端固定在注胶模具上侧且与注胶模具的涂胶孔连通。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海缆阻水胶的自动注胶,采用该装置生产出的阻水导体,具有优良的阻水性能,可使海缆应用于大水深海底。

    线芯流转装置
    2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664505U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22323398.X

    申请日:2023-08-2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线芯流转装置,适用于海底电缆防护技术领域,解决相关技术中海底电缆的防护套停止工作时对海底电缆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破环问题;线芯流转装置包括安装架、第一导向轮组和第二导向轮组,第一导向轮组和第二导向轮组沿第一水平方向相邻且间隔设置在安装架上,第一导向轮组具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导向轮组具有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均与第一水平轴线重合,线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均能够收缩或扩张。第一导向轮组和第二导向轮组能够实现有效储线的同时实现线芯流转位置的调整、以及线芯的矫直。

    海底电缆
    2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651675U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21983568.0

    申请日:2023-07-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海底电缆,包括:缆芯结构、光单元和填充物,所述缆芯结构成缆绞合时填充有所述填充物,部分所述填充物内设置有所述光单元,所述缆芯结构、所述光单元和所述填充物成缆后还设有外包层;其中,所述填充物为发泡聚乙烯填充物,所述外包层包括铠装层,所述铠装层包括绞合在一起的钢丝与芳纶纤维丝。上述的海底电缆,通过将填充物设置为发泡聚乙烯填充物,降低了海底电缆的重量,实现了海底电缆轻量化发展,提高了海底电缆的运输能力,降低了敷设成本;通过将铠装层设置为钢丝与芳纶纤维丝的绞合层,提高了海底电缆的柔软性和韧性,提升了海底电缆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一种综合性大长度立式退扭成缆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15183272U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21592497.2

    申请日:2021-07-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综合性大长度立式退扭成缆设备,地转盘转动设置在地面上,若干个大转盘可拆卸设置在地转盘上,若干个倾斜式中转盘可拆卸设置在地转盘上,每个倾斜式中转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倾斜式小转盘,独立环形钢板轨道同心设置在地转盘外侧并且独立环形钢板轨道转动设置在底面上,若干个倾斜式小转盘均匀分布在独立环形钢板轨道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地转盘、独立环形钢板轨道以及上面大转盘、倾斜式中转盘、倾斜式小转盘的合理分布,增加了成缆时线芯的数量,满足芯数较多的集束缆和脐带缆生产,实现了一机多用,降低了专门建造脐带缆立缆设备投入的成本,提高了产能。

    一种线缆沥青刮涂装置
    2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400316U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21984871.2

    申请日:2023-07-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沥青刮涂装置,包括:刮涂组件、加热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刮涂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抱持件和第二抱持件,所述第一抱持件和所述第二抱持件之间形成刮涂腔;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刮涂组件,所述加热件用于给所述刮涂组件加热,以使通过所述刮涂腔的缆芯上涂布的沥青被熔融;所述调节组件连接于所述刮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被配置为弹性调节所述刮涂腔的内径大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沥青刮涂装置,用以解决缆芯外径的均匀性影响沥青涂覆的技术问题,提高沥青涂覆的均匀性。

    铜带焊接定位装置
    2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882480U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20085801.2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一种铜带焊接定位装置,用于定位待焊接的两铜带,包括:两支撑架,每一支撑架包括一横梁,两横梁相对设置,用于夹持铜带;两连接件,每一连接件与两横梁连接,至少一横梁活动地连接于两连接件以改变两横梁之间的距离,两连接件之间具有焊接区;两导入板,固定于两支撑架的两端,用于承载两铜带并将两铜带导入至焊接区;两压板,可升降地置于两导入板的上方,用于压紧铜带。通过上述铜带焊接定位装置对待焊接的两铜带进行定位时,将两铜带从两导入板导入至焊接区,使两铜带搭接或对接,再推动两横梁使两横梁夹持铜带以校正两铜带的摆放位置,使两铜带的每一相同侧边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避免两铜带出现接头错位及歪斜。

    一种高压电力电缆交联用易清理过滤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6683276U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23177781.6

    申请日:2021-12-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电力电缆交联用易清理过滤装置,包含后套板、过滤网、分流板和前套板,后套板和前套板可拆卸连接且后套板和前套板构成过滤装置壳体,过滤装置壳体沿轴向设置有挤塑通道,过滤网和分流板设置在过滤装置壳体的挤塑通道内,过滤装置壳体挤塑通道内壁和分流板的表面均设置有特氟龙涂层。本实用新型在过滤装置的挤塑通道和分流板的表面增加特氟龙涂层,减小过滤装置表面的摩擦系数及粘性;由于特氟龙的耐高温、耐腐蚀、不与其他物质粘结、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可避免胶料与金属直接粘结,使胶料在生产结束后轻松从过滤装置剥离,解决清理困难、费时费力等问题,降低生产中的机械损伤及人员伤害潜在风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