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混联配电网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383059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360507.X

    申请日:2020-11-27

    IPC分类号: H02J3/00 H02J5/00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交直流混联配电网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的基础数据;通过深度优先算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第一辐射状配电网结构;当变压器发生故障时对第一辐射状电网结构进行重构,得到多个第二辐射状电网结构;判断多个第二辐射状电网结构是否满足约束条件;当确定多个第二辐射状电网结构满足约束条件后,确定多个第二辐射状电网结构中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辐射状电网结构;对目标辐射状电网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本申请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将变压器所有故障模式作为衡量可靠性的因素,占得权重过大造成的可靠性指标不准确、与实际可靠性存在较大误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计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配电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6125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910050733.9

    申请日:2019-01-20

    IPC分类号: H02J3/28 H02J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配电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采用两段式优化求解方法解决配电网储能寻址定容问题,从储能平抑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引起的电压波动的角度以储能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双段优化模型,第一阶段通过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对备选节点进行筛选,并最终输出储能应定安装节点以及各节点储能运行策略和最小安装容量;第二阶段基于第一阶段的优化结果考虑储能的使用寿命并通过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优化出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储能容量配置。该方法考虑了分布式电源出力随机波动性和储能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以获得较为经济的配电网储能位置及容量配置方案,为配电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配电网高阻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93789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984851.8

    申请日:2024-07-22

    IPC分类号: G01R3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高阻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时间段内目标配电网的电压信号;确定多个时刻的电压信号的相位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将正弦值和余弦值与对应时刻的电压信号相乘,得到正弦因子和余弦因子;将正弦因子和余弦因子分别输入预先确定的乘法器,使得正弦因子和余弦因子与指定滤波器系数相乘,得到基波相量实部和基波相量虚部,其中,指定滤波器系数与电压信号的频率关联;根据多个时刻各自的基波相量实部和虚部,确定累积基波相量;根据累积基波相量,对目标配电网进行高阻故障检测。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方法计算累积基波相量运算量较大且耗时较长,导致配电网高阻故障检测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协同供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93757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947216.8

    申请日:2023-07-28

    IPC分类号: H02J3/00 H02J9/06 H02J9/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供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主供电电源的第一供电电压值,并基于上述第一供电电压值确定上述主供电电源的第一工况,其中,上述第一工况用于表征上述主供电电源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获取备用电源的备用供电电压值,其中,上述备用电源包括:发电机设备和储能设备,上述备用供电电压值包括:上述发电机设备对应的第一备用电压值和上述储能设备对应的第二备用电压值;基于上述第一工况和上述备用供电电压值,控制备用电源供电。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协同供电方法存在响应速度慢,运维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一种配电雷电监测系统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11376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07067.3

    申请日:2021-11-24

    IPC分类号: G01R19/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雷电监测系统。该发明包括:信号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雷电流信号;微处理器单元,与信号采集单元连接,用于接收雷电流信号并对雷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雷电数据;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单元连接,用于通过通信网络发送雷电数据;通信终端,与通信模块连接,用于接收雷电数据。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雷电监测及预警手段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