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液吸收谱线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88595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110854490.1

    申请日:2021-07-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郭翔宇 孙利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液吸收谱线测量方法,包括:利用FD‑OCT系统对溶液样品进行测量;获取溶液样品成像的A‑scan的原始干涉信号,并对原始干涉信号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干涉信号;对预处理后的干涉信号进行时频分析,获得关于溶液样品深度解析的光谱信息;从深度解析的光谱信息中,提取出溶液样品上表面位置处的光谱信息和溶液样品中所指定深度位置处的光谱信息;根据溶液样品上表面位置处的光谱信息和溶液样品中所指定深度位置处的光谱信息,获得溶液样品的吸收谱线。本发明中实现了快速、精准地测得具有复杂吸收特征溶液的吸收谱线,并可降低针对溶液吸收谱线检测的设备投入成本。

    基于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的多组分物质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252601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110524898.2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李绍民 孙利群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的多组分物质检测方法,包括:利用至少一种已知路径积分浓度的探针物质标定检测系统,得到Vm与CwLw的第一关系表达式的一次项系数kwm;将所述探针物质的吸收峰分组,得到表达式使得每个吸收峰分组之间所述表达式相互线性无关;依次利用n‑1个待测物质标定检测系统,并结合所述探针物质标定检测系统的结果得到与CepLep的第二关系表达式的一次项系数采用检测系统对待测物质进行测定,测量得到V1,V2,V3…Vn,得到每种待测物质的路径积分浓度CepLep。

    酒驾检测方法及系统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758898B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010509553.5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李绍民 孙利群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酒驾检测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酒驾检测方法,包括:将激光射入待检测的驾驶室;以及探测所述射入待检测的驾驶室的激光漫反射回来的光,由此定量确定所述待检测的驾驶室内的酒精路径积分浓度。本发明酒驾检测方法及系统无需设卡拦车辆,方便快捷、效率高、节省了人力成本。

    一种四胞胎物镜的Chernin型多光程气体吸收腔

    公开(公告)号:CN105784593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510388110.4

    申请日:2015-07-0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胞胎物镜的Chernin型多光程气体吸收腔,所述四胞胎物镜的Chernin型多光程气体吸收腔的两端分别相对设置有物镜和凸型场镜组,所述凸型场镜组包括球面顶点坐标垂直分布的第一凹面反射镜和第二凹面反射镜,所述物镜包括四个球面反射镜区域,每个区域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为基本光程R;在XY轴方向,曲率中心坐标之间具有相对共轭的位置关系。采用本发明能够对非相干宽带光源在一定小体积范围内,提供较长光学吸收长度,并保证输出光优良像质,有利于高灵敏度、低检出限的仪器探测需求,同时在光机系统上,减少了可调元件数量,提高装调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一种单/双频输出激光头及激光输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42654B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110006419.4

    申请日:2011-01-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双频输出激光头及激光输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双频激光器和一精密平移台,所述精密平移台上固定连接一半波片和一偏振分光棱镜;所述双频激光器作为激光头的光源,与所述光源的出光端相对,在所述外壳上设置第一出光孔,与所述偏振分光棱镜的中心相对,且与所述第一出光孔垂直,在所述外壳上设置第二出光孔。本发明充分利用双频激光器的现有制造工艺,既能用于需要双频激光光源的场合,又能满足单频激光光源应用需求,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广泛地应用在激光干涉技术中。

    基于黑体辐射的双波长光电测温仪

    公开(公告)号:CN1687722A

    公开(公告)日:2005-10-26

    申请号:CN200510011751.4

    申请日:2005-05-2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基于黑体辐射的双波长光电测温仪,属于光电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石英玻璃窗以实现浸入式测温,即利用和钢水达到热平衡的石英玻璃窗作为发光体,通过透镜、二向分光滤光片、窄带滤光片、光电转换器件以实现两路光信号的传输采集和转换。本发明结合黑体腔型接触式测温和透镜型非接触式测温的优点,消除了因钢水的发射率变化带来的影响,减少了环境干扰如灰尘、水汽对测温的影响,提高了测温精度,避免了使用光纤传输光信号所面临的几何对中问题。本发明既能满足测温精度要求,又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在金属冶炼测温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字式智能温度控制方法及温控半导体激光器

    公开(公告)号:CN1492551A

    公开(公告)日:2004-04-28

    申请号:CN03154473.8

    申请日:2003-09-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激光器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涉及数字式智能温度控制方法及温控半导体激光器。该方法包括实时采集被测物的温度的模拟电压信号;再转换为数字电压信号;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控制数据;再转换成比例脉冲信号控制开关元件,进而控制被测物的致冷器的工作,最终达到控制被测物的温度。该温控激光器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致冷器、散热器、温度传感器及数字式智能控温电路。该控温电路包括前置电压放大电路、模数转换器、微处理器、比例脉宽调节器及开关三极管。本发明具有温度控制精度高、可监测温度突变,效率高、功耗低的特点,同时具有外部处理器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

    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833C

    公开(公告)日:2004-02-25

    申请号:CN02104075.3

    申请日:2002-03-0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属于近场光学、纳米光学技术领域。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是在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界面处设置一个小孔光阑,使得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入射光束发生全反射时产生的倏逝场干涉叠加,形成约束光场,该约束光场的中心峰形成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其通光效率为10-2量级,是普通的纳米孔径光纤探针的通光效率的102~104倍;其光场分布的中间峰的半峰值宽度(即虚拟光探针的尺寸)在波长深度空间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可以解决近场光学系统中纳米间距控制的难题,避免光学头与介质间碰撞所造成的损坏。这种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可以用于近场光学光谱探测、近场光学存储、纳米光刻以及近场光学操作等。

    半导体端面泵浦双向固体环行激光器

    公开(公告)号:CN1437288A

    公开(公告)日:2003-08-20

    申请号:CN03119126.6

    申请日:2003-03-1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半导体端面泵浦双向固体环行激光器,涉及一种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的结构设计。本发明利用设置在凹面镜和平面镜光路之间或两平面镜光路之间的狭缝或者小孔以及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限制腔内双向运行光束的尺寸,使激光器输出基横模,调制环行腔内双向运行的荧光,使不同的纵模的荧光产生不同的损耗,损耗低的荧光形成单纵模激光输出。本发明能较好的实现双向固体环行激光器的单横模和单纵模输出,光路结构简单,对于能量比较集中的基模能量损失很小,对增益线宽很宽的激光工作物质的激光器,均能获得单纵模振荡,输出功率可以很大,可广泛应用在惯性导航,惯性制导和惯性测量等惯性技术中应用的固体环行激光器中。

    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367395A

    公开(公告)日:2002-09-04

    申请号:CN02104075.3

    申请日:2002-03-0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属于近场光学、纳米光学技术领域。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是在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界面处设置一个小孔光阑,使得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入射光束发生全反射时产生的倏逝场干涉叠加,形成约束光场,该约束光场的中心峰形成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其通光效率为10-2量级,是普通的纳米孔径光纤探针的通光效率的102~104倍;其光场分布的中间峰的半峰值宽度(即虚拟光探针的尺寸)在波长深度空间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可以解决近场光学系统中纳米间距控制的难题,避免光学头与介质间碰撞所造成的损坏。这种近场光学虚拟光探针可以用于近场光学光谱探测、近场光学存储、纳米光刻以及近场光学操作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