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时空特性与多指标约束的电力系统惯量需求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22237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818820.6

    申请日:2022-07-1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时空特性与多指标约束的电力系统惯量需求评估方法,根据传统惯量以及虚拟惯量大小,计算等效惯性常数;在系统等效惯性常数、阻尼系数以及一次调频参数的基础上,引入新能源渗透率、虚拟惯量渗透率等参数,建立动态频率响应模型;考虑系统惯量水平及惯量需求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时段进行场景设置;计算扰动后的频率分布系数,考虑最大频率变化率、频率最低点以及稳态频率指标约束,以系统惯量需求最小为目标,建立电力系统惯量需求评估模型;选取频率指标约束限值,结合等效惯性常数大小,综合不同场景,求解得到惯量需求大小。本发明通过设置不同场景,采用优化方法动态评估惯量需求,提高了惯量需求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静止坐标系下电网频率耦合阻抗模型聚合计算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014642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010765286.8

    申请日:2020-08-03

    IPC分类号: G01R27/08 G06M1/27 G06F17/16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静止坐标系下电网频率耦合阻抗模型聚合计算方法和装置,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各联网设备对应的各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通过预设公式将各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聚合到目标节点,得到目标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由此,给出了电网中频率耦合阻抗模型聚合的计算方法,为复杂频率耦合阻抗网络模型的聚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实现根据目标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的频率特性判断系统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判断的准确性。

    一种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虚拟电容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30142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0062404.9

    申请日:2020-01-19

    IPC分类号: H02J3/3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虚拟电容控制方法,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采用电动机惯例,故障期间采集并网点三相电压信号VPCC,按照下式计算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锁相环的输入电压V’PCC:其中将得到的电压V’PCC在电网发生对称短路故障时输入到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的锁相环,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的定子侧输出阻抗和网侧逆变器输出阻抗满足设定要求。即可对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锁相环模块输入电压的控制来提高系统在故障期间的动态稳定性。本方法可减弱双馈风力发电并网系统在电网对称短路故障期间由于高线路阻抗带来的控制器相互作用,等效减小风电系统和故障点的电气距离,提高系统小信号稳定裕度。

    考虑MMC内部动态约束的换流站工作域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784116B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911037167.4

    申请日:2019-10-29

    IPC分类号: H02M7/483

    摘要: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考虑MMC内部动态约束的换流站工作域的确定方法及系统,建立单端MMC‑HVDC系统的稳态模型,给定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在已知换流变压器的额定视在功率的前提下,利用逐点扫描筛选出满足换流变压器容量约束的功率运行点;将每个功率运行点代入稳态模型,计算出相应的MMC的调制比及其他电气量的稳态值,并利用非正弦周期电气量极值计算方法求解相应的极值;对每一个功率运行点,依次进行各约束条件的检验,如果所有约束条件都满足,在PQ平面绘制出这个点并对下一个点进行计算和检验;否则舍弃该点并直接检验下一个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扫描完所有的点,即可确定MMC工作域。

    静止坐标系下电网频率耦合阻抗模型聚合计算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014642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765286.8

    申请日:2020-08-03

    IPC分类号: G01R27/08 G06M1/27 G06F17/16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静止坐标系下电网频率耦合阻抗模型聚合计算方法和装置,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各联网设备对应的各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通过预设公式将各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聚合到目标节点,得到目标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由此,给出了电网中频率耦合阻抗模型聚合的计算方法,为复杂频率耦合阻抗网络模型的聚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实现根据目标频率耦合阻抗模型矩阵的频率特性判断系统稳定性,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判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