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89700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449991.X
申请日:2018-05-1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M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极震区隧道遭受底入式冲击荷载的动力响应测试装置,包括箱体、滑轨机构,所述箱体包括反力框架、试验箱、弹簧,所述箱体包括反力框架、试验箱、弹簧、滑槽、支架;所述滑轨机构包括竖直滑轨机构,所述的竖直滑轨机构包括滑槽、支架。本发明从滑槽下落的小球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周期性的撞击试验箱,并通过小球开始下落时的高度、释放小球的不同时间间隔,来模拟地震区在竖直地震动作用下隧道围岩地震动力响应试验,再现地震区隧道围岩地震波动力作用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为工程结构设计、地质灾害预测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建议,对工程建设进行抗震设防。
-
公开(公告)号:CN105352867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510638646.7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文地质研究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模拟多空隙组合介质隧洞渗流的测试方法,先制作模型边界和隧洞模拟装置,模型边界内以与隧洞周围天然岩土具有等效渗流特征的多空隙组合介质填充,填充过程中向多空隙组合介质内置入设有出水端口的隧洞模拟装置;模型边界的两侧各设置带溢水口的水槽,水槽和模型边界内部以进水管连通,并在模型内竖向、水平均布置有测压管,水槽和模型边界的底部分别设置第一、第二排水口,隧洞模拟装置模拟隧洞开挖和衬砌处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记录对应时刻出水端口的出水量、第二排水口的排水量、水平及竖向布置的测压管的水位高程变化,从而研究隧洞开挖前后地下水动态运动规律和隧洞涌水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05223335B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510638681.9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水利技术测试领域,并公开了一种隧洞影响区植被生长用水测试方法,设计制作了植物种植模型和降雨模拟装置、隧洞渗流模型,隧洞渗流模型包括模型边界和填充在模型边界内的模拟渗流地质材料,模拟渗流地质材料内设有隧洞模拟装置,所述植物生长模型为与隧洞渗流模型尺寸匹配的斜坡模型,斜坡模型设置于隧洞渗流模型上,在对应斜坡模型低端的模型边界顶面上设有集水槽,隧洞渗流模型的底部设有渗水收集装置,在斜坡模型上进行植被种植,利用降雨模拟装置人工降雨,集水槽收集坡面径流,渗水收集装置收集隧洞渗流模型渗水,藉此定量研究植被生长用水量和地表径流量、隧洞影响区渗流量之间的关系,间接评价植被生长用水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223117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639234.5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文地质学科领域,涉及一种可模拟天然岩体复杂渗透特性的多空隙组合地质单元渗透模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是以可单独密铺的、形状规则的各向同性材料块作为基块,对基块进行渗透等效处理如刷浆、钻通孔填砂,块缝填砂后,根据天然岩体发育的优势裂隙方向和/或优势溶孔方向,平铺基块并逐层堆垒,并在上下两层基块之间设置滤层,得到多空隙组合地质单元渗透模拟材料。基块宜采用普通烧结粘土砖,这样得到的组合材料,用管道流模拟溶孔流,用平板窄缝流模拟裂隙流,用孔隙介质模拟储水构造,能够模拟具有各向异性且包含孔隙、裂隙、溶隙等结构构造特征的天然岩体的渗透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8292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506326.7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四川大学
Inventor: 张成雷 , 王松 , 石海龙 , 刘文刚 , 陈创业 , 刘卫东 , 张秀英 , 汪振众 , 高航 , 杨光 , 程云龙 , 姜文杰 , 谢凯 , 任应禄 , 邵勇强 , 胡刚 , 田华博 , 符文熹 , 叶飞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模拟现场水压作用下隧道软弱夹层土颗粒迁移起动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装置包括设置有含软弱夹层围岩试样的试验箱,以及供水系统、加压系统、水压测量装置、变形测量装置,所述方法通过试样和加压系统模拟软弱夹层的天然地应力条件,通过供水系统向试验箱内施加指定水压,通过水压测量装置测定软弱夹层的压力梯度变化,通过变形测量装置反应软弱夹层的明显位移作为判定软弱夹层土颗粒迁移起动的条件,由此可以测量出模拟环境下隧道围岩软弱夹层的临界水压梯度,进而对天然条件下的隧道围岩遭受渗透破坏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为隧道围岩失稳判定与涌水突泥灾害预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671848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1000134.9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石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深地多场与复杂应力耦合剪切试验系统及方法,旨在使其能够与可提供轴向压力的设备配合使用以简化结构、节约成本,并便于对岩石试样进行三轴围压‑温度‑轴压‑扭剪耦合试验测试。该剪切试验系统一方面能够通过动力转换组件的传动机构将轴向压力转化为扭剪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轴压机构的压力轴对安装固定在两个试样固定头之间的岩石试样施加轴向压力,再一方面还能够对岩石试样施加三轴围压和温度场,因此可与提供轴向压力的设备配合对岩石试样同时施加轴向压力和扭剪力,无需设置专门提供扭剪力的动力机构,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且便于对岩石试样进行三轴围压‑温度‑轴压‑扭剪耦合试验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07045018B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710488069.7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式现场声发射传感器,包括声发射探头、探头安装机构以及将声发射探头与探头安装机构的组合体传送至被监测岩体的钻孔内设定位置的传送机构;探头安装机构包括壳体、探头套筒、弹簧套筒、弹簧以及定滑轮组件,探头套筒安装于壳体导向筒内,弹簧套筒固定于探头套筒两侧,其内安装有弹簧,定滑轮组件中的第一绳索一端经安装于壳体内壁顶部的定滑轮与探头套筒上端面端盖固连。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壳体与探头套筒之间的第一绳索和弹簧相互配合,便可以实现对探头套筒运动方向的控制,解决声发射探头有效安装和耦合的难题;确保声发射探头与钻孔孔壁的有效耦合,增强对矿山岩石(体)稳定性及岩爆动力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489700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810449991.X
申请日:2018-05-1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M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极震区隧道遭受底入式冲击荷载的动力响应测试装置,包括箱体、滑轨机构,所述箱体包括反力框架、试验箱、弹簧,所述箱体包括反力框架、试验箱、弹簧、滑槽、支架;所述滑轨机构包括竖直滑轨机构,所述的竖直滑轨机构包括滑槽、支架。本发明从滑槽下落的小球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周期性的撞击试验箱,并通过小球开始下落时的高度、释放小球的不同时间间隔,来模拟地震区在竖直地震动作用下隧道围岩地震动力响应试验,再现地震区隧道围岩地震波动力作用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为工程结构设计、地质灾害预测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建议,对工程建设进行抗震设防。
-
公开(公告)号:CN109297841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447442.5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测试拉压交替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的试验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S1:安装岩石试样及声发射传感器;步骤S2:调节承拉链条和油压缸,使得承拉链条处于拉伸状态,使油压缸的刚度达到拉压交替过程中施加压缩应力阶段所需要的刚度;步骤S3:安装LVDT传感器;步骤S4:将LVDT传感器的控制速率调节至0.01mm/min,对岩石试样进行拉伸应力、压缩应力交替作用的拉压交替循环,待拉压交替循环结束后,将LVDT传感器的控制速率调至0.0025 mm/min,直至得到拉压交替拉伸峰后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本发明对纯盐岩和杂质盐岩两种岩石试样进行拉压交替应力下力学行为的试验,完善岩石力学行为研究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8918060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448941.X
申请日:2018-05-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隧道遭受底入式侧向式耦合的动力响应测试装置,包括箱体、滑轨机构,所述箱体包括反力框架、试验箱、弹簧,所述箱体包括反力框架、试验箱、弹簧、滑槽、支架;所述滑轨机构包括水平滑轨机构和竖直滑轨机构,所述的水平滑轨机构和竖直滑轨机构分别包括滑槽、支架。本发明从滑槽下落的小球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周期性的撞击试验箱,并通过小球开始下落时的高度、释放小球的不同时间间隔,来模拟地震区水平、竖直地震动耦合作用下隧道围岩地震动力响应试验,再现地震区隧道围岩地震波动力作用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为工程结构设计、地质灾害预测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建议,对工程建设进行抗震设防。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