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9314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460569.6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C01G27/00 , C01G25/00 , H01M10/0562 , H01M10/05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杨氏模量固态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及制备方法,属于电池技术领域,高杨氏模量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为先将电解质原料在干燥无氧条件下熔融,然后急速冷却为固态块体,再研磨成粉状即可。其工艺简单,制成的固态电解质力学性能好。使用该固态电解质制成的全固态锂电池能够大大提升锂电池界面稳定性,改善固‑固的机械接触,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3155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95972.5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固态电解质膜、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在第一膜层的上下表面叠放第二膜层,热压,其中第二膜层中的第二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第一膜层中的第一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之比为1:2~20,且第一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D90之比为1:1.25~5,第二固态电解质颗粒的D50与D90之比为1:1~1.1,能够降低制得的固态电解质膜的表面孔隙率,提高离子电导率和拉伸强度。在应用于固态电池时,能够提高固态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799294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035454.8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10/0562 , H01M10/4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氟含量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化学式为:Aa(M1cM2d)FbX1‑b;其中,0.25
-
公开(公告)号:CN117476892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365075.5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36 , H01M10/0525 , H01M4/525 , H01M4/505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种适用于干法电极工艺的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电池领域,本发明的正极复合材料组分是由金属氧化物内核以及包覆在其表面的且具有组分梯度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构成,正极复合材料的结构是由一级颗粒通过造粒而形成的二次颗粒的多级结构。本申请制备的正极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避免了刚性内核活性物质的直接接触,减弱了正极片内部的接触应力,且整体的固态电解质和粘结剂使用减少,减弱对设备的依赖。另外,本申请的正极复合材料性能优异,粘结性能佳能有效避免正极片掉料的问题,同时,具有高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和固态电解质之间充分的面面二维接触将形成更加丰富的离子传输网络。
-
公开(公告)号:CN117228747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501074.9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C01G53/00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58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Jahn‑Teller效应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方法,正极材料分子式NaaMnxNiyCuzO2,0.85≤a≤1,0.45≤x≤0.55,0.4≤y≤0.5,0.05≤z≤0.15。控制掺入Cu元素时机,调节其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在过渡金属层Cu2+TMO在过渡金属层的6八面体中的扩散机制Jahn‑Teller,改变畸变Cu‑,O促八面体微观结构进Na离子在过渡金属,激活层快速迁移,使O3型钠离子层状正极材料在2‑4V电位区间,10C(1C=120mA/g)充放电倍率下表现出67.2 mAh/g的放电容量,极大提高普通O3材料的快速充放电能力,有效改善了正极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12949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1283391.8
申请日:2023-10-07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4 , C01G5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镍高能量密度层状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材料分子式NaaMnxNiyFezMmO2,0.8≤a≤1,0.4≤x≤0.55,0.15≤y≤0.275,0.2≤z≤0.3,0.05≤m≤0.15,M包括但不限于Mg2+,Li+,Zn2+中至少两种的组合。本发明通过改变过渡金属元素Mn,Fe,Ni局域电荷分布,使其贡献更多的电子得失,避免单一元素含量过高产生的杂质问题,表现出更高的容量(137 mAh/g)及平均放电电压(3.27 V vs Na/Na+)和稳定性,可达到445 Wh/kg的材料能量密度以及160 Wh/kg的电芯能量密度,显著提升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
-
公开(公告)号:CN11679929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1035454.8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10/0562 , H01M10/4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氟含量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化学式为:Aa(M1cM2d)FbX1‑b;其中,0.25
-
公开(公告)号:CN116544408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512067.2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镍高能量密度O3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子式为NaaMnxFeyNizXmO2,其中,0.8≤a≤1,0.4≤x≤0.45,0.25≤y≤0.3,0.175≤z≤0.225,0.05≤m≤0.125,其中,X为Zn,Mg,Li中的任一项,X元素位于层状材料的过渡金属元素层,占据过渡金属元素层内的3b位点。本发明利用低价态元素X的作用改变Mn3+的含量,降低其姜‑泰勒畸化程度,同时调整Ni的非占据轨道能量,使之更靠近费米能级,从而在更高电压产生电子得失,实现低镍状态下的容量和平均放电电压的同步提升。X元素的存在也可以显著降低O3‑P3的两相转变程度,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采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较于现有技术可在降低约33‑44%的镍含量下表现出更优异的放电比能量,高容量(~130mAh/g)以及更高的平均放电电压(从3.0V提升至3.24V),使用该方法得到的正极材料能够达到413.4Wh/kg的能量密度,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显著降低其原材料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21596485U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22971995.3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139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G01N21/8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固态电池复合电极制备装置,包括放卷组件、纠偏组件、多极耳模切组件、辊压组件、薄膜检测组件和收卷组件,所述复合电极包括负极片以及设于所述负极片两侧的固态电解质层,所述负极片包括集流体铜箔以及设于所述集流体铜箔两侧的负极层,所述辊压组件包括辊压件,所述放卷组件包括侧部放卷机构和中部放卷机构,所述多极耳模切组件对负极进行多极耳模切,所述侧部放卷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部放卷机构的两侧,所述辊压件对称设置于所述负极片的两侧。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电解质膜进行缺陷检测,并优化对正负极的绝缘处理,能够降低电池短路失效的概率,提高产品合格率。
-
公开(公告)号:CN222619772U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23286776.8
申请日:2023-12-01
Applicant: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1395 , H01M4/04 , H01M10/052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带覆干法电解质膜生产装置,包括上处理机构和下处理机构,所述上处理机构包括上放卷辊轮、上收卷辊轮和上对辊轮,所述上对辊轮位于所述上放卷辊轮和上收卷辊轮之间,锂带的两端分别缠绕在所述上放卷辊轮和上收卷辊轮上,且锂带与所述上对辊轮的底部相抵接;所述下处理机构包括下放卷辊轮、下收卷辊轮和下对辊轮,所述下对辊轮位于所述下放卷辊轮和下收卷辊轮之间,电解质膜的两端分别缠绕在所述下放卷辊轮和下收卷辊轮上,且电解质膜与所述下对辊轮的顶部相抵接;所述上对辊轮和下对辊轮之间设有间隙调整组件,且上下收放卷辊轮可以调换使用。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保证复合锂带的表面平整性及厚度均匀性的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