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87743A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910647666.9
申请日:2019-07-17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IPC分类号: D06M15/37 , C08G61/12 , D06M101/3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电复合纤维束及其制备方法,该导电复合纤维束的制备方法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将3,4-乙烯二氧噻吩原位聚合到纤维束上,制备均匀而致密的纳米线状聚3,4-乙烯二氧噻吩导电复合纤维束。该制备方法可以调控聚3,4-乙烯二氧噻吩在纤维束表面的形成条件,形成利于电子传输与迁移的较为规整的纳米线状结构,工艺过程简单,可控性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所制备的导电复合纤维束可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能源存储、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552674B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610861020.7
申请日:2016-09-28
申请人: 扬州云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纤维气凝胶负载镍磷合金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纳米功能材料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催化材料由纳米纤维网络骨架和包附在纳米纤维网络骨架表面的镍磷合金纳米颗粒组成,且纳米纤维网络骨架由纳米纤维和附着在纳米纤维表面的粘合剂组成。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首先采用熔融共混相分离、分散悬浮改性及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热塑性聚合物纳米纤维气凝胶,然后以热塑性聚合物纳米纤维气凝胶为载体,通过化学沉积的方法将镍磷纳米颗粒沉积于结构稳定的气凝胶材料的纤维表面,制备得到纳米纤维气凝胶负载镍磷合金催化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且制备的催化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及较好的催化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400107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352968.5
申请日:2018-11-14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IPC分类号: C04B30/02 , G01L1/12 , G01R33/02 , C04B111/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磁场和压力同传感效果的磁性石墨烯基气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对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通过表面生长磁性镍金属颗粒,然后与还原氧化石墨烯溶液混合并继续通过超声波分散技术得到均匀分散的混合液,后经定向冷冻处理和冷冻干燥处理得到磁性石墨烯基气凝胶。金属镍的引入在提高该磁性石墨烯基气凝胶导电性的同时还赋予了其良好的磁场响应效果,实现了对磁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监测,同时由于其内部的三维框架结构保证了其同样具备良好的压力传感效应。因此,该石墨烯基气凝胶具备对磁场和压力的同时传感功能,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电磁屏蔽和吸波降噪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671962B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610030975.8
申请日:2016-01-15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IPC分类号: D06M15/37 , D06M11/83 , B32B27/02 , B32B27/12 , B32B27/18 , B32B27/30 , B32B27/32 , B32B27/40 , B32B25/00 , B32B37/15 , B32B3/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纳米纤维基电子皮肤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柔性传感器领域。一种柔性纳米纤维基电子皮肤,其特征在于:该电子皮肤由两层导电化处理过的柔性纳米纤维膜贴合而成,柔性纳米纤维膜的厚度为30~500um,其中,相贴合的两面中,至少一面具有微凹槽或微突起结构。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电压高、功耗大及灵敏度低的问题;兼具敏感层和导电级的作用,结构单一,工艺简单,能用于工业化生产;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故能很好的与人体皮肤融为一体,便于构筑成可穿戴器件;加之用于本发明中的电子皮肤独特的纳米结构使得该设备具有的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再者整个器件轻小灵巧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001420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510441954.0
申请日:2015-07-24
申请人: 佛山市维晨科技有限公司 ,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吡咯纳米纤维导电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导电纳米材料领域。本发明采用先将电极基体材料充分浸润在分散有吡咯单体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然后向上述混合体系中逐滴加入含有氧化剂的中性或酸性水溶液,在0-30℃条件下反应2-24小时,将所得含电极基体的产物经多次洗涤后真空干燥即得聚吡咯纳米纤维导电电极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宜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可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微生物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晶体管及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075535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412271.7
申请日:2016-06-14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CPC分类号: A61L15/32 , A61L15/24 , A61L15/26 , A61L15/42 , A61L15/46 , A61L15/52 , A61L2300/252 , A61L2300/404 , C08L75/04 , C08L27/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用敷料材料领域。该医用敷料的材质是无纺布,在无纺布的正面方向喷涂防水透湿层,该防水透湿层由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组成,在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表面涂覆有明胶纳米粒子,该明胶纳米粒子内部负载有抗菌剂;同时,在无纺布的反面方向喷涂有防水层。本发明提供的医用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1)制备得到复合有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无纺布;2)制备聚偏氟乙烯防水层;3)制备明胶纳米粒子冻干粉;4)制备负载抗菌剂的明胶纳米粒子悬浮液;5)在聚氨酯纳米纤维膜表面涂覆负载抗菌剂的明胶纳米粒子悬浮液,制备得到目标产物。该医用敷料不仅具有防水透湿能力,而且能智能释放抗菌剂,降低细菌的耐药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024094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25162.1
申请日:2016-05-17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导电聚苯胺纳米纤维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导电纳米材料领域。该电极材料由聚苯胺纳米纤维与柔性纳米纤维膜复合而成,其中,柔性纳米纤维膜表面为凹凸结构,而凹凸结构包含若干个体积较小的锥形体、柱形体或球形体。本发明采用先将电极材料的柔性凹凸基体浸润在含有苯胺单体的酸性水溶液中,然后向上述混合体系中逐滴加入含有氧化剂的中性水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在酸溶液中浸泡,最后真空干燥即得柔性导电聚苯胺纳米纤维凹凸电极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宜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同时,可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及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286120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510663976.1
申请日:2015-10-15
申请人: 佛山市维晨科技有限公司 ,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协同功能的纳米防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防护材料制备技术。所述纳米防护材料由纳米级Ag、TiO2、ZnO等光催化型抗菌剂和含氨基纳米纤维组成的解毒功能层、非织造布、石墨烯与阻燃剂组成的阻燃功能层、含氟超疏水纳米纤维组成的阻隔层组成。其中非织造布为支撑层,非织造布下方喷涂有解毒功能层,非织造布支撑层上方旋涂有阻燃功能层,阻燃功能层上方喷涂有超疏水纳米纤维阻隔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得复合结构纳米防护服材料,在抗菌,杀毒、自净化,阻燃防油、防水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85439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784842.4
申请日:2024-06-18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成核电致变色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纤维依次进行表面处理和亲水处理,使纤维的表面附着羟基;然后将处理好的导电纤维置于含有3‑甲基噻吩、高氯酸锂和碳酸丙烯酯的混合溶液中,使用三电极体系,对导电纤维进行电化学处理。具体的,先进行大电压短时间的预成核沉积,使得导电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再进行小电压长时间的生长沉积,使得电致变色材料在薄膜表面能够均匀生长,形成致密的电致变色层,即得到电致变色纤维。制备的电致变色纤维具有良好的柔性、优异的变色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智能可穿戴材料领域以及可视化智能纤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02913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074576.6
申请日:2024-01-18
IPC分类号: D06M11/44 , D06M11/46 , D06M15/233 , D06M15/37 , D06M11/74 , D06M101/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纤维基光电异质结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先制备至少两种无机氧化物量子点溶液,然后制备导电聚合物和纳米导电材料的混合溶液;再将纤维基材浸入混合溶液中得到导电聚合物纤维,将导电聚合物纤维交替循环浸入至少两种无机氧化物量子点溶液中,制得新型纤维基光电异质结材料。本发明在导电聚合物纤维表面形成复合量子点的异质结,为电子从低到高的传输提供阶梯能级,提高了材料的光电流效应与响应灵敏度,且交替循环浸入的方式形成了层层自组装的量子点层,在界面层形成分散的异质结,弥补能量的不足,提高了材料的电荷分离效率,在制备基于新型纤维基光电异质结材料的光电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