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挤出机转子轴的支撑方法及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905525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010226508.5

    申请日:2010-07-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片挤出机转子轴支撑方法及装置。叶片挤出机中相邻的两叶片塑化输运单元定子内腔与转子轴偏心方向相反,使转子轴所受偏载力的方向相反,不能被完全平衡的偏载荷由设置于转子轴末端环形滚道中密布的滚珠约束支撑,并利用流过滚珠间隙的聚合物熔体使滚珠及滚道润滑,实现叶片挤出机转子轴运转偏载荷的平衡与约束。该方法和装置使叶片挤出机具有转子轴运转平稳,挤压系统振动小,物料流经支撑滚珠被进一步塑化等特点。

    叶片挤出机转子轴的支撑方法及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905525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1010226508.5

    申请日:2010-07-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片挤出机转子轴支撑方法及装置。叶片挤出机中相邻的两叶片塑化输运单元定子内腔与转子轴偏心方向相反,使转子轴所受偏载力的方向相反,不能被完全平衡的偏载荷由设置于转子轴末端环形滚道中密布的滚珠约束支撑,并利用流过滚珠间隙的聚合物熔体使滚珠及滚道润滑,实现叶片挤出机转子轴运转偏载荷的平衡与约束。该方法和装置使叶片挤出机具有转子轴运转平稳,挤压系统振动小,物料流经支撑滚珠被进一步塑化等特点。

    一种原位硫化交联超临界注射发泡设备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825433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50500.1

    申请日:2024-03-26

    Abstract: 一种原位硫化交联超临界注射发泡设备及工艺,该设备包括注塑机、超临界流体注入系统、原位交联注塑发泡用模具和气体正压力控制系统;超临界流体注入系统用于向注塑机注入超临界流体,注塑机用于向原位交联注塑发泡用模具中注入材料;原位交联注塑发泡用模具设有模腔,模腔的外侧环绕有气压控制回路,气压控制回路通过气隙连通模腔,原位交联注塑发泡用模具的外侧设有连通气压控制回路的气压控制接口。该工艺包括依次进行的熔胶阶段、充填保压阶段和反压交联阶段,解决了EVA富气体熔体离开料筒后即产生发泡的难题,实现了EVA交联材料的物理注射发泡成型。且本工艺绿色环保,工艺流程短,发泡产品形状尺寸可控,属于超临界注射发泡工艺技术领域。

    连续式蒸汽爆破设备
    4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8303B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1810879933.0

    申请日:2018-08-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式蒸汽爆破设备,包括机筒、口模、环模、螺杆和驱动机构;螺杆贯穿于机筒的输送压缩内腔、口模的挤出通道和环模的环模模孔中,螺杆位于口模中的部分具有杆芯和杆套,杆套可拆卸式地套设在杆芯上,该部分的螺棱设在杆套的外表面,驱动机构与螺杆连接以驱动螺杆转动。该连续式蒸汽爆破设备,通过将螺杆位于所述口模中的部分设计为可拆卸安装的分体结构,可降低螺杆的更换成本,并且杆套可采用高质量的材料,提高耐磨性,可在杆套上设计更高的压缩比,从而提高整个螺杆的压缩比。

    一种冷流道微孔注射成型模具及其微开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47075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052887.X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一种冷流道微孔注射成型模具,包括托板、流道浮动块、顶出组件、浮动式流道、嵌装有型腔镶块的定模板和嵌装有型芯镶块的动模板,定模板与动模板闭合时型腔镶块与型芯镶块之间形成两个或多个模腔;动模板和流道浮动块均位于托板与定模板之间,动模板与托板固定连接,流道浮动块与托板滑动连接,且流道浮动块与托板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浮动式流道包括主流道和分流道,主流道穿过定模板,主流道经分流道连通模腔,分流道位于流道浮动块与型腔镶块之间。还涉及一种冷流道微孔注射成型模具的微开模方法,采用上述模具。本发明通过浮动式流道的设计,可避免多腔模情况下使用两板模形式流道漏料的问题,能顺利进行微开模,属于成型模具技术领域。

    一种交变式拉伸混炼元件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5759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04176.X

    申请日:2022-06-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变式拉伸混炼元件与方法;若干相异曲面收敛凸棱,沿周向均匀阵列于鼓形基体表面的中心区域;相异曲面收敛凸棱的两个侧面,分别为阳面和阴面;当相邻两个相异曲面收敛凸棱的阳面相对时,为单次收敛流道;当相邻两个相异曲面收敛凸棱的阴面相对时,为轴向二次收敛流道;鼓形基体外表面曲率半径先增大后减小,使进入轴向单次收敛流道和轴向二次收敛流道的熔体,在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上的尺寸先减小,再增大。本发明基于以拉伸流场为主导的塑化混炼过程,开设多维度、交变式的收敛流道,具有强化分散分布混合效果及塑化效果,提高加工能效,避免强剪切导致的大幅温升以及装拆便利等优势,拓宽了其在物料与加工设备方面的适应性。

    双向协同的三螺杆强化塑化混炼挤出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47467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118550.X

    申请日:2021-09-24

    Inventor: 何和智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协同的三螺杆强化塑化混炼挤出方法及设备,其方法,在三螺杆系中同时存在同向旋转和异向旋转,以形成同向啮合区和异向啮合区协同工作,物料在物料输送过程中交替反复经过同向啮合区和异向啮合区,从而加强物料的塑化混炼效果。其设备驱动电机、减速分配传动箱和三螺杆系,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减速分配传动箱连接,所述减速分配传动箱中的三条输出轴通过花键套与三螺杆系连接,所述三螺杆系包括主螺杆和2根副螺杆,所述主螺杆与其中1根副螺杆同向旋转啮合,所述主螺杆与另一根副螺杆异向旋转啮合。本发明将同向旋转和异向旋转协同工作,以提高塑化混炼效果。

    一种物料混合喂料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27810B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1610130379.7

    申请日:2016-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料混合喂料方法及装置,物料混合喂料方法包括步骤:通过物料输送管道将物料送至混料箱体内,并根据混合配比控制各物料输送速度;物料掉落到混料箱体过程中,转动分散件,将物料以预设拨撒轨迹拨撒至混料箱体中。物料混合喂料装置包括混料箱体、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管道及两个以上分散件。物料输送管道贯穿混料箱体、并伸入到混料箱体内部。物料输送管道上开设有物料投放口,物料投放口位于混料箱体内部。分散件与物料输送管道一一相应设置,且分散件位于物料投放口下方、并可转动装设在混料箱体上。本发明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间歇式进料混料,能连续进料混料,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能耗低,混合效果好。

    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750553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710121299.X

    申请日:2017-0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9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复合材料以纯环氧大豆油树脂为粘合剂,并与植物纤维基材共混,制备高含量植物纤维的复合板材,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植物纤维原料进行预处理,以破坏所述植物纤维原料的束状结构,得到长径比为400~1000的植物纤维,再将其置于水中并高剪切分散均匀,抽滤,烘干,得到植物纤维基材;将多元酸或者多元酚固化剂溶于第一溶剂中,然后加入环氧大豆油,加热搅拌,制备预聚体,冷却后再加入第二溶剂,得到环氧大豆油预聚体溶液;将所述环氧大豆油预聚体溶液与所述植物纤维基材共混,挥发溶剂,得共混物,将所述共混物在模具中进行分段热压固化,即得。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良好的拉伸强度、疏水性和热稳定性。

    一种PET/PBE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22502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546828.5

    申请日:2018-05-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ET/PBE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PET、PBE和含有环氧基团的相容剂共混,PET的端羟基和端羧基与相容剂中的环氧基团发生反应,结合紧密,加之相容剂与PBE相容性好,因此所得复合材料的性能有显著提升。此外,该方法利用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设备进行加工,拉伸流场中,物料熔体的速度梯度与流动方向一致,分散相粒子团受到更大撕扯作用,且不产生旋转,所以能够更有效地破碎分散,从而获得粒径更小,粒子分布更均匀的共混体系。该制备方法简单,所得PET/PBE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的缺口冲击强度高达44KJ/m2,同时可保持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在汽车、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和薄膜制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