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短路故障电流智能自驱的串联补偿电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498284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417009.8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短路故障电流智能自驱的串联补偿电容装置,该装置可通过限压装置和快速开关限制短路故障时串联补偿电容极间的电压,实现串联补偿电容限压保护,其中,在短路故障发生时,可通过限压装置限制串联补偿电容极间电压,然后通过驱动电路触发电力电子通断控制开关动作,使得电磁斥力机构的动、静斥力线圈上通过短路故障电流,以便在两线圈间产生电磁斥力,驱动真空灭弧部的触头快速闭合,从而实现快速开关的闭合,将串联补偿电容旁路,进而达到对串联补偿电容进行限压保护的作用。本发明无需外供电源,其基于短路故障电流即可实现串联补偿电容限压保护,并可适用于任何电压等级的线路。

    考虑交叉跨越输电线路屏蔽的三维雷击跳闸率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7667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635968.1

    申请日:2021-06-0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雷害防护技术,具体涉及考虑交叉跨越输电线路屏蔽的三维雷击跳闸率计算方法,获取交叉跨越输电线路杆塔参数和雷电活动参数;基于二维电气几何模型理论中击距的定义,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依次求解各导线的引雷范围表达式;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下建立雷电入射角与空间直线单位方向向量的关系式,获取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下雷电入射角的概率分布;基于网格法统计有效网格的个数得到各个导线的雷电暴露面积;循环考虑不同雷电入射角和雷电流幅值下待求导线引雷范围的平均雷电暴露面积,计算导线的绕击跳闸率。该方法可以为交叉跨越区段下方线路的雷害风险评估以及交叉跨越区段满足防雷规程要求的去地线跨越方式提供指导。

    考虑输电通道内多条线路屏蔽的雷击跳闸率扫描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41211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1380660.9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雷电害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输电通道内多条线路屏蔽的雷击跳闸率扫描计算方法,该方法在输电通道内并行架设多条线路屏蔽作用的研究方面,提出一种基于EGM计算原理、通过计算机扫描遍历求解的绕击计算方法,从而求取考虑输电通道内并行架设多条线路屏蔽作用的各基杆塔线路的绕击跳闸率,为密集通道线路的雷害风险评估以及防雷措施改造工作提供指导。采用新的计算机扫描方法,基于对雷电先导直线方程的平移,可以不用求解输电线路各个导线的击距圆的具体暴露弧段,直接得出相应暴露弧段在地面投影的引雷宽度,跳过了对不同击距圆位置关系的处理,因此适用于复杂多回塔型的绕击计算。

    接闪器、防雷电拉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接闪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3743837U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22980077.3

    申请日:2020-12-1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接闪器、防雷电拉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接闪系统,所述接闪器上表面具有内凹的倒三角圆锥体结构,所述风力发电机叶片接闪系统包括:靠近叶尖端部金属材质的接闪盘;将叶尖端部与所述接闪盘之间的部分进行全包裹的金属材质的接闪帽;和所述的接闪器,多个所述接闪器沿叶片的叶尖至叶根方向安装,相邻所述接闪器之间的间距沿叶尖至叶根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接闪器上沿与叶尖至叶根方向相交的方向铺设由耐腐蚀绝缘材料制成的接闪条,所述接闪器与内置在叶片中的引下线连接将雷击时所述接闪器上的电能通过所述引下线引向接地端。本申请可以解决高速旋转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在接闪时,叶片表面容易出现雷电拉弧,导致叶片烧蚀损坏的问题。

    可产生稳定弧形气流的风洞

    公开(公告)号:CN216050596U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22162770.4

    申请日:2021-09-08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可产生稳定弧形气流的风洞,所述风洞试验段下壁面设置有引导气流流动的弧形导流板(4),进风段(1)和出风段(2)之间的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突出的滞止腔(3)。本发明要点在于从动力段获取稳定直线型气流后,引导气流沿导流板(4)表面流通形成弧形流动轨迹,滞止腔(3)保证气流不在导流板(4)上方分离扩散,保证弧形气流稳定性。进风段(1)与滞止腔(3)用直角连接保证初始气流不分层发散;出风段(2)与滞止腔(3)用圆角连接减小尾部气流碰壁散射;导流板(4)与下壁面嵌入粘接保证壁面平整,提高弧形气流稳定性。更换不同尺寸导流板(4)可获得不同弧度气流。本发明可为旋转装置的空气动力学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