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0841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77957.6
申请日:2024-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荷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产品。涉及电网工程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并网系统运行时对应并网点处的多组电压数据,以及多组电压数据分别对应的实际功率数据;构建并网系统对应的负荷模型,负荷模型用于指示并网系统中负荷电压与功率之间的变化特征;确定负荷模型对应的初始参数集合,构建目标函数;基于电压数据,多组电压数据分别对应的实际功率数据,以及目标函数,对初始参数集合进行优化,得到负荷模型的目标参数集合。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针对包括有光伏发电系统的负荷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时,考虑因素不全面,造成的并网系统中负荷运行特征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498284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417009.8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短路故障电流智能自驱的串联补偿电容装置,该装置可通过限压装置和快速开关限制短路故障时串联补偿电容极间的电压,实现串联补偿电容限压保护,其中,在短路故障发生时,可通过限压装置限制串联补偿电容极间电压,然后通过驱动电路触发电力电子通断控制开关动作,使得电磁斥力机构的动、静斥力线圈上通过短路故障电流,以便在两线圈间产生电磁斥力,驱动真空灭弧部的触头快速闭合,从而实现快速开关的闭合,将串联补偿电容旁路,进而达到对串联补偿电容进行限压保护的作用。本发明无需外供电源,其基于短路故障电流即可实现串联补偿电容限压保护,并可适用于任何电压等级的线路。
-
公开(公告)号:CN11767404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495775.6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短路自驱限流装置及其双脉冲控制方法和介质,该方法应用于短路自驱限流装置,该方法包括:检测短路电流,并在短路电流幅值大于第一保护阈值时,发出第一脉冲控制信号,使电磁斥力机构在短路电流作用下驱动真空灭弧部断开,其中,还同时以预设采样间隔连续采样多个短路电流瞬时值;根据多个短路电流瞬时值进行预测得到短路电流预测峰值;判断短路电流预测峰值是否大于第二保护阈值,并在判定大于第二保护阈值时,发出第二脉冲控制信号控制将半导体电阻投切至真空灭弧部所在的闭合回路,以消耗短路电流,实现限流保护。本发明能够在电路发生短路时立刻控制真空灭弧装置动作,同时能够防止短路大电流长时间燃弧损害线路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6451630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1528402.X
申请日:2022-11-30
Applicant: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IPC: G06F30/367 , G06F17/11 , G06F17/1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矢量匹配法的地网宽频等效电路模型构建方法,首先建立适用于工程计算的GIS站主要设备的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包括搭建高频下GIS管母线端口电压和线路电流的电路模型,搭建SF6/Air高压套管的实际模型,搭建由接地网和接地支柱的实际模型组成的接地网宽频等效模型;然后根据建立的隔离开关动态燃弧模型以及GIS主要设备的宽频等效电路模型,最后对GIS试验回路内开关操作所产生的快速暂态过电压进行仿真计算。本发明以GIS试验回路为依托,仿真计算了TEV的幅值与频率,并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01469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733269.1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Inventor: 丁玉杰 , 宋锐 , 陈小月 , 王学斌 , 艾绍贵 , 傅国斌 , 文习山 , 赵东宁 , 司俊杰 , 赵焕蓓 , 辜诗婷 , 马勇飞 , 张杰 , 杨凯璇 , 蔡生亮 , 孙海斌 , 赵金朝 , 闫涵
IPC: H02H9/02 , H01H33/664 , H01H33/66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故障限流电路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其中,故障限流电路串联于自耦变压器和中性点之间;故障限流电路包括:限流模块和控制单元,限流模块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用于在检测到自耦变压器中的公共绕组电流变化速率大于预设速率阈值且自耦变压器中的公共绕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限流模块完成限流的方式,故障限流电路串联于自耦变压器和中性点之间,可以同时增大自耦变压器高中低三侧的短路阻抗,当任何一侧发生短路故障时,故障限流电路可以限制另外两侧的短路电流,从而实现了限制低压侧短路电流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当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能限制低压侧短路电流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82854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441336.2
申请日:2022-11-17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IPC: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雷电防护技术,具体涉及考虑旋转风机叶尖电晕电荷影响的雷电先导发展计算方法,将先导发展模型与旋转风机叶尖电晕放电电荷分布模型相耦合,仿真计算程序通过Matlab和Comsol Multiphysics联合编程实现,仿真计算中建模剖分以及电磁场计算通过Comsol实现;以下行先导开始步进为t=0时刻,通过Matlab调用Comsol中每一时间步长下的计算结果,并进行循环判断,为下一步长计算赋予新的计算初值;循环得到不同雷电流幅值下的雷电击距,拟合得到雷电流与雷电击距的关系式。该方法有助于减少因雷击造成的叶片损坏事故,保证风机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267667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635968.1
申请日:2021-06-0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R19/17 , G06F30/20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雷害防护技术,具体涉及考虑交叉跨越输电线路屏蔽的三维雷击跳闸率计算方法,获取交叉跨越输电线路杆塔参数和雷电活动参数;基于二维电气几何模型理论中击距的定义,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依次求解各导线的引雷范围表达式;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下建立雷电入射角与空间直线单位方向向量的关系式,获取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下雷电入射角的概率分布;基于网格法统计有效网格的个数得到各个导线的雷电暴露面积;循环考虑不同雷电入射角和雷电流幅值下待求导线引雷范围的平均雷电暴露面积,计算导线的绕击跳闸率。该方法可以为交叉跨越区段下方线路的雷害风险评估以及交叉跨越区段满足防雷规程要求的去地线跨越方式提供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2541211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1380660.9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雷电害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输电通道内多条线路屏蔽的雷击跳闸率扫描计算方法,该方法在输电通道内并行架设多条线路屏蔽作用的研究方面,提出一种基于EGM计算原理、通过计算机扫描遍历求解的绕击计算方法,从而求取考虑输电通道内并行架设多条线路屏蔽作用的各基杆塔线路的绕击跳闸率,为密集通道线路的雷害风险评估以及防雷措施改造工作提供指导。采用新的计算机扫描方法,基于对雷电先导直线方程的平移,可以不用求解输电线路各个导线的击距圆的具体暴露弧段,直接得出相应暴露弧段在地面投影的引雷宽度,跳过了对不同击距圆位置关系的处理,因此适用于复杂多回塔型的绕击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213743837U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22980077.3
申请日:2020-12-1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接闪器、防雷电拉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接闪系统,所述接闪器上表面具有内凹的倒三角圆锥体结构,所述风力发电机叶片接闪系统包括:靠近叶尖端部金属材质的接闪盘;将叶尖端部与所述接闪盘之间的部分进行全包裹的金属材质的接闪帽;和所述的接闪器,多个所述接闪器沿叶片的叶尖至叶根方向安装,相邻所述接闪器之间的间距沿叶尖至叶根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接闪器上沿与叶尖至叶根方向相交的方向铺设由耐腐蚀绝缘材料制成的接闪条,所述接闪器与内置在叶片中的引下线连接将雷击时所述接闪器上的电能通过所述引下线引向接地端。本申请可以解决高速旋转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在接闪时,叶片表面容易出现雷电拉弧,导致叶片烧蚀损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6050596U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22162770.4
申请日:2021-09-08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M9/02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可产生稳定弧形气流的风洞,所述风洞试验段下壁面设置有引导气流流动的弧形导流板(4),进风段(1)和出风段(2)之间的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突出的滞止腔(3)。本发明要点在于从动力段获取稳定直线型气流后,引导气流沿导流板(4)表面流通形成弧形流动轨迹,滞止腔(3)保证气流不在导流板(4)上方分离扩散,保证弧形气流稳定性。进风段(1)与滞止腔(3)用直角连接保证初始气流不分层发散;出风段(2)与滞止腔(3)用圆角连接减小尾部气流碰壁散射;导流板(4)与下壁面嵌入粘接保证壁面平整,提高弧形气流稳定性。更换不同尺寸导流板(4)可获得不同弧度气流。本发明可为旋转装置的空气动力学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