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19296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772974.1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G01V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效识别壳内熔融体的方法,包括构建岩石圈分层结构;测量岩石圈各结构层的大地热流值、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构建岩石圈热结构模型,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法确定壳内低速体,并提取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获得的壳内低速体结合岩石圈热结构模型,识别所述壳内低速体是否为壳内熔融体;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建立的热结构模型,为壳内低速体提供更加准确的温度参考依据,再联合区域构造背景,可以有效识别壳内熔融体,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纯依据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速度变化探测得到的壳内低速体等效识别为壳内熔融体,更加准确有效,减少了非熔融体类型区的勘查损失,提高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216944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58822.4
申请日:2021-04-27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研究深层基岩回灌影响因素的装置,包括中央控制处理器、回灌处理机构、开采井和设置在开采井一侧的回灌井,所述回灌处理机构与中央控制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处理器实时监测回灌井和开采井的储层压力。本发明通过研究得出回灌压力升高,裂隙开度和渗透率增长幅度增加,导致储层降温幅度增加;回灌温度降低,裂隙开度和渗透率增长幅度增加,导致储层降温幅度增加;使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回灌压力和回灌温度,以保证储层渗透率的合理性,提高采热效率保持储层温度,提高地热田增产。
-
公开(公告)号:CN109142071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915931.2
申请日:2018-08-13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江苏华安科研仪器有限公司
Abstract: 大尺寸干热岩原位压裂试验装置,涉及压裂技术设备领域。包括用于放置岩石的方形压裂箱,压裂箱的底部设置有下固定板,所述岩石置于下固定板上,压裂箱的四周与岩石之间分别设置有薄体重载荷加压板,薄体重载荷加压板连接有加压系统;岩石的中心预埋有注入井,岩石上方设置有上固定板,上固定板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注入井的管路,上固定板上安装有液压加载缸,液压加载缸的上方设置有与压裂箱连接的上支撑座,上支座与上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推动上固定板下压岩石的液压加载缸。本发明采用柔性加载板,具有体积小、加载压力大的优点。薄体重载荷加压板内可以采用热流体,直接与岩石进行热交换,这样保证了干热岩真三轴加载情况下的高温加载。
-
公开(公告)号:CN11803003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67068.X
申请日:2024-03-08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E21B47/002 , E21B47/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热井井下检测设备运输监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井下监测的领域,该方法包括实时获取摄像头装置采集的管道内的图像信息以及管道所在环境的振动数据,摄像头装置设置在运载小车上,基于图像信息判断管道的内壁是否存在裂缝,若存在裂缝,则从图像信息中实时提取裂缝特征,基于裂缝特征以及振动数据确定管道当前的坍塌概率,若坍塌概率达到预设概率阈值,则控制运载小车朝向管道的入口处移动。本申请具有降低运载小车在管道内移动时被坍塌管道掩埋的概率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091945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0368484.5
申请日:2021-04-06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G01K11/3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热井感温光纤测温系统,涉及感温光纤测温的技术领域,其包括感温光纤和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包括固定块、伸缩块、弹性件和牵引绳,伸缩块与感温光纤伸入井底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件固定连接在伸缩块与固定块之间,牵引绳的一端与伸缩块靠近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井口。本申请具有使感温光纤不易对抽水过程造成影响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439450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032785.5
申请日:2022-01-12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E21B43/27 , E21B43/114 , E21B43/119 , E21B34/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岩深部地热水储层酸压增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增产层段;步骤2:井筒处理;步骤3:电缆校深和目的层射孔;步骤4:抽水试验,落实目的层自然产能和液性;步骤5:判断产水量,若涌水量高于20m3/h或水产量为零,则对备用井段2908.0‑2923.0m重新执行步骤3、4;若有涌水量但低于20m3/h,则继续执行步骤5;步骤6:下入水力喷射压裂‑酸压管柱,并座封;步骤7:进行下部主水力喷射加砂压裂和酸压泵注施工;步骤8:放喷:视井口压力大小,采用高压管汇,控制放喷至井口压力为零,无返排液产出;步骤9:解封、循环、起钻;步骤10:试抽水试验,落实增产效果。通过现场应用,实现了增产30倍,收到了较好增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816024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003261.9
申请日:2021-01-04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工程测量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位测量系统及方法,包括设置于井口周围的支撑装置、测量装置以及数据收集装置;测量装置包括放线轮以及测绳,测绳内部设置有导体,端部设置有接触探头,测绳上等间隔设置有金属标签;数据收集装置包括触水指示表、计数感应器以及数据收集器,触水指示表上设置有导线接头,导线接头通过导线分别与测绳和接地线连接,计数感应器设置在放线轮下方,并与支撑装置的底端高度相对应,数据收集器包括数据处理模块以及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的数据显示模块,计数感应器感应金属标签下落数量,并在数据显示模块上显示。本申请能够将下落的金属标签的数量在数据显示模块上,测量数据更直观。
-
公开(公告)号:CN111879620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684086.X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吉林大学
IPC: G01N3/12 , G01N3/18 , G01N3/02 , G01N23/2055 , G01N23/225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力压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模拟地层深部岩石的温压条件并进行水力压裂的设备,包括温压调节系统、水流注入系统和数据收集系统;所述温压调节系统包括金属釜、温控装置和加压装置,所述金属釜内设有一个容纳岩样的内腔,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金属釜上;所述加压装置为所述内腔内的岩样提供径向和轴向的压力;所述水流注入系统输送混合液至所述金属釜,所述混合液由水和至少一种钻井液混合组成;所述数据收集系统包括控制台、数据收集器和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测量所在连接管道的相关参数,所述控制台通过所述数据收集器分别连接所述传感器。还原了岩样在深部地层所处的温压条件并对岩样进行水力压裂试验;满足多项试验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212904274U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21458763.8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调节结构尺寸的干热岩原位压裂实验装置,包括下支撑座、内承压腔体、外承压腔体、岩石和单向阀,所述下支撑座的上表面设置有下固定板,所述内承压腔体的外侧套接有外承压腔体,所述注入井预埋管的内侧设置有注入井本体,所述岩石的外侧设置有柔性加载板,所述上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液压加载缸,所述加载泵的出口处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循环泵和加载泵之间连接有单向阀。该具有调节结构尺寸的干热岩原位压裂实验装置可以对样品进行均匀的加热加压,实现装置的高温加载功能,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同时可以将装置中心所受轴向力传递为装置外承压腔体的圆周力,避免了直角端应力集中现象,更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11602229U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20535674.2
申请日:2020-04-13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G01K1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温度测试、监测装置,包括支撑底板、温度检测装置和活动轴承,所述支撑底板的上侧固定设置有推把手,且推把手的下端之间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支撑底板的上侧中间固定有驱动外壳,且驱动外壳的上侧安装设置有驱动电机和插入管,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设置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固定在驱动电机上,所述主动齿轮的外侧连接有从动齿轮,且从动齿轮设置在驱动管上,所述驱动管的上下两端均通过活动轴承与限位座相连接。该土壤温度测试、监测装置,能够正常对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温度测试工作,同时由于探杆能够稳定的埋入土壤中,便可以使温度检测探头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从而完成不同深度的土壤的温度监测工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