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填充式蓄热/冷器
    5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432468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603152.0

    申请日:2021-05-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填充式蓄热/冷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填充有储能介质,其中所述储能介质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径向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储能介质、第二储能介质和第三储能介质,所述第一储能介质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储能介质的颗粒直径,所述第二储能介质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储能介质的颗粒直径。本发明提供的混合填充式蓄热/冷器,不仅有效减小了填充孔隙率,强化了换热流体与储能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而且在固定理论储能量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减小蓄热/冷器的体积,同时有效克服近壁处间隙较大的问题,抑制壁面效应对蓄热/冷器内流场的不利影响,提升了蓄热/冷器的储能特性。

    填充床式蓄热/冷器
    5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375488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594894.1

    申请日:2021-05-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填充床式蓄热/冷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多个隔热层,各所述隔热层沿所述壳体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隔热层能够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为多个填充腔室,各所述填充腔室中均填充有储能介质,且各所述填充腔室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均流隔板,所述均流隔板上设有筛孔。本发明提供的填充床式蓄热/冷器,能够使蓄热/冷器内部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升了蓄热/冷器的储能特性。

    一种用于食品速冻的容纳盒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279157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011034302.2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食品速冻的容纳盒,涉及食品冷冻装置领域,包括:盒体主体,所述盒体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盒体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盒体主体的至少一对相对的侧壁与所述盒体主体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形成对所述食品起支撑作用的倾斜侧壁。通过容纳盒来盛装冷冻食品,在速冻过程中可以保护内部食品的结构完整性,避免相互碰撞和挤压产生表面破损与污染,减少加工损失。由于盒体主体相对的一对侧壁与盒体主体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形成对食品起支撑作用的倾斜侧壁,两个倾斜侧壁与底壁构成了槽型结构可对食品进行支撑,避免易破损食品底部与容纳盒大面积接触,减小因粘连或碰撞造成的表皮损伤。

    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
    5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79114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011035911.X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深冷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低温处理系统及方法。低温处理系统包括低温处理装置;冷量回收装置;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一排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一进气口、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二排气口和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二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冷量循环回路;冷量回收装置的第三排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三进气口、低温处理装置的第四排气口和冷量回收装置的第四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冷量循环回路;冷量回收装置包括蓄冷箱和制冷组件,制冷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制冷机,换热器设置于蓄冷箱的内部,制冷机与换热器连接;低温处理装置中设置有传送机构,传送机构上设置有被冷却物。该低温处理系统能够及时回收冷量,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一种强化镁质耐火材料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0565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0875964.6

    申请日:2020-08-25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强化镁质耐火材料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镁质耐火材料进行冷‑热循环处理,其中,冷处理温度为‑120~‑100℃,热处理温度为450~52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强化镁质耐火材料性能的方法,采用适宜的冷‑热循环处理工艺,通过对镁质耐火材料烧结后的残余应力进行调控,改善材料内部的应力状态和分布,提高镁砂原料与结合剂的粘结强度,从而有效改善镁质耐火材料的抗热震性和高温耐压强度。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操作便捷、低成本、无污染的特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种低谷电电蓄热暖风供给装置
    5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087644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010859074.6

    申请日:2020-08-2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低谷电电蓄热暖风供给装置,涉及热能技术领域。其包括保温腔体、维勒米尔热泵及内置于保温腔体的蓄热介质,蓄热介质通过加热元件与外部供电设备相连,维勒米尔热泵的室温腔位于保温腔体外部,维勒米尔热泵的中温腔和高温腔位于保温腔体的内部,维勒米尔热泵的高温腔与蓄热介质热连接,保温腔体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外部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顺次经过维勒米尔热泵的中温腔、高温腔及蓄热介质后从出气口排出,其中,加热元件在低谷电阶段进行加热,加热元件在高峰电阶段停止加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低谷电电蓄热暖风供给装置,采用热能驱动的维勒米尔热泵,逐级升温,提高加热效率,节省电能,降低供暖成本。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循环流道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76537A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818291.0

    申请日:2020-08-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循环流道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固体蓄热系统的循环流道结构包括外壳、气流驱动装置、换热器和多个蓄热体组;外壳内形成有循环流道,气流驱动装置、换热器和多个蓄热体组均设置于循环流道内;循环流道包括沿一曲线型轨迹延伸的换热流道,多个蓄热体组为沿换热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换热流道内,以使气流依次与多个蓄热体组进行换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循环流道包括曲线型的换热流道,气流在换热流道内依次与多个蓄热体组进行换热,延长了总的换热时间;由于换热流道为曲线型,延长了流道流程,且气流的流速在换热流道的转向处会降低,这样也会延长总的换热时间,使蓄热体散热更加充分。

    轴向分布式进气蓄热/冷器

    公开(公告)号:CN113310335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0600799.8

    申请日:2021-05-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向分布式进气蓄热/冷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的流体管道,所述流体管道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填充腔室,所述填充腔室内填充有储能介质;在所述流体管道上设有多组流体通孔,每组所述流体通孔均环设于所述流体管道的外周面上,多组所述流体通孔沿所述流体管道的轴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流体管道通过所述流体通孔与所述填充腔室相连通。本发明提供的轴向分布式进气蓄热/冷器,能够使换热流体在填充腔室中分布更为均匀,与填充腔室内的储能介质换热更为充分,进而有效提高了蓄热/冷器的储能特性。

    与火电厂联合运行的液态空气储能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02586B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2110644563.4

    申请日:2021-06-09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火电厂联合运行的液态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包括火电单元、液态空气储能单元、空冷塔和液态空气释能单元。火电单元中的低压蒸汽用于驱动液态空气储能单元中的动力汽轮机组转动。空冷塔分别与火电单元中的乏汽回收模块和液态空气储能单元中的级后冷却器连接,以为乏汽回收模块和级后冷却器提供冷量。该系统可实现深度调峰,同时使得火电单元维持在额定工况下运行,能够提高火电厂的运行效率。火电单元中的低压端级间抽汽来驱动动力汽轮机组进而带动空气压缩机组运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乏汽回收模块和级后冷却器能共用空冷塔的循环冷却水,降低了液态空气储能单元的设施投资成本。

    钢铁材料的强韧化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86586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010226160.3

    申请日:2020-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钢铁材料的强韧化处理方法,将亚温淬火与深冷处理相结合,钢铁材料经亚温淬火处理后,微观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再进行回火处理能够降低淬火应力,同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碳化物析出的作用;在这之后再进行深冷处理,能够起到细化铁素体组织,改善铁素体‑马氏体位向关系的作用,避免钢铁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因组织粗大和不均而使工件的使用性能降低,有效增强钢铁材料的韧性;在回火之后进行深冷处理,能够避免深冷处理对回火处理过程中过饱和马氏体分解的影响,同时通过低温下晶格的收缩效应,进一步促使碳化物颗粒的析出,有效提高钢铁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