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28841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45332.5
申请日:2016-04-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F1/7086 , G01F1/74 , H04N5/2256 , H04N7/185 , G01N15/00 , G01N15/0227 , G01N15/06 , G01N2015/0003 , G01N2015/06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浸入式在线多相测量仪及测量方法,所述测量仪包括:封装管;视窗;LED灯和可调制光源,可调制光源包括电源、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远心镜头和图像传感器;控制器;信号处理与输出系统;显示系统;LED灯、远心镜头和图像传感器位于封装管中,图像传感器的曝光周期小于信号发生器的脉冲周期。该测量仪所使用照相探头体积小、可移动、不易受流体温度以及周围环境影响,可用于两相、三相甚至三相以上、透明及不透明体系的实时在线、定量测量;能捕捉到多相反应器内局部流体流动的高对比度图像,利用相应的测量方法和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即可得到高速流动的多相流中气泡、液滴或固体颗粒等的浓度、粒度和速度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05372099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931458.3
申请日:2015-1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N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多相流相含率分布的取样器和方法,所述取样器包括前端取样管、能够自由转向的连接管、后端取样管和用于调节前端取样管管口方向的调节器,所述前端取样管通过连接管与后端取样管相连,所述调节器包括调节杆和安装在调节杆一端的调节片,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前端取样管相连;当所述调节片在多相流的流体中受力不平衡时,所述调节片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通过调节杆带动前端取样管转动,直至调节片受力平衡,此时前端取样管的管口正对多相流来流方向。所述取样器能够对测量点流体的流动方向实现自适应,自动感知取样点流体流动方向,并自动调整管口朝向至正对来流,从而提高取样测量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550485B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0810103261.0
申请日:2008-04-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22B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34
Abstract: 本发明采用氧压浸出法处理锌湿法冶金过程中产生的净化废渣,包括置换除铜镉产生的铜镉渣和置换除镍钴产生的镍钴渣。即在耐酸高压釜中,在通入高压氧气的条件下,用硫酸浸出锌净化废渣。与常用的直接酸溶法相比,此方法具有浸出率高、处理速度快、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可以在浸出过程中同时除铁等特点,可以明显改善现有工艺条件,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其它含重金属废渣处理提出了新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1596437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810110439.4
申请日:2008-06-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IPC: B01J19/18 , C07D22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甲苯法己内酰胺工艺的多相反应器的流体分布器,包括:一位于反应器内的搅拌轴,在搅拌轴上安装Rushton桨,采用固定或者随搅拌轴转动的分布管,沿搅拌桨叶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液体给料点。与传统液体分布器相比,其特征在于:静止或者随轴转动地布置给料点于桨叶圆周方向,给料点位于桨叶和反应器液面之间。本发明的流体分布器,在保留原有搅拌桨的基础上,将流体给料点布置在搅拌桨的最大功率耗散点M,加强了多相混合能力,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宏观和微观混合效果,降低副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1549261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810103262.5
申请日:2008-04-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1F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叶片改良型圆盘涡轮装置,包括:一搅拌槽,一位于搅拌槽内的搅拌轴,在搅拌轴上安装本发明的叶片改良型圆盘涡轮桨,桨径以与槽径(D)的比值计算:D/4-D/2,槽壁周向均匀安装4-12个直立挡板,挡板宽度D/12-D/10。与传统圆盘涡轮相比,其特征在于:圆盘上安装有4-12片矩形桨叶,交错垂直均匀分布于圆盘上下方,桨叶尺寸:高D/15-D/10,宽D/8-D/4。本发明的叶片改良型圆盘涡轮搅拌装置,在拥有通常的径向流叶轮优点的基础上,弥补了这类搅拌装置在轴向混合能力上的不足,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气体和固体分散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607187A
公开(公告)日:2005-04-20
申请号:CN200310100165.8
申请日:2003-10-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的叶片型表面曝气装置,特征是:叶片型表面曝气搅拌桨无中心圆盘结构,由叶片和圆环组成,圆环位于叶片的下方;在叶片型表面曝气搅拌桨上方的搅拌轴上安装一可沿搅拌轴自旋自浮挡板,自旋自浮挡板的直径小于搅拌槽内径,不小于表面曝气桨外径;自旋自浮圆形挡板上设有透气孔、径向透气槽或由与水平面呈倾角的扇形片组成,由扇形片组成的自旋自浮挡板的中央向上凸起呈倒圆锥杯形或向下凹下呈圆锥杯形,表面曝气桨上方搅拌轴上固定安装有限位环、限位块或限位销钉。本发明具有排液量大,径向射流性能强,吸气压差大,气体吸入面积大,阻碍小,气泡破碎效果好,气液传质性能强,表面曝气效率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443598A
公开(公告)日:2003-09-24
申请号:CN02104088.5
申请日:2002-03-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1F7/22
Abstract: 本发明的表面曝气式多相接触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槽、装于搅拌槽内搅拌轴下端的表面曝气搅拌桨,还包括装在表面曝气搅拌桨下方搅拌轴上的上推轴流桨;上推轴流桨可为1-2个,可为轴流型的上推斜叶透平桨,其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60度;自旋自浮挡板由与水平面成10-60度倾角的4-36个扇形片组成,其直径小于搅拌槽的内径,大于表面曝气搅拌桨的外径;表面曝气搅拌桨上方的搅拌轴上安装自旋自浮挡板;在自旋自浮挡板与表面曝气搅拌桨之间的搅拌轴上,固定安装限位环;本发明的表面曝气式多相接触搅拌装置的搅拌效率高,液面波动小,吸气能力强,能够同时强化搅拌槽内较深液位的气-液两相及其与第三相的混合和传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79858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83187.4
申请日:2025-01-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18/16 , C08G18/18 , C08G18/22 , C08G18/24 , C09D175/08 , C09J17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异氰酸酯与聚醚混合,加入复合催化剂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加入抑制剂,得到所述聚氨酯。所述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经济环保,其制备得到的聚氨酯固含量为100%,很好地解决了现有聚氨酯合成过程中存在的固含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65294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1911060739.0
申请日:2019-11-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鼓泡加氢反应器及其用途,所述反应器通过在催化剂床层内设置膜管微气泡发生装置,可将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输入催化剂床层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微气泡在轴向方向分布不均的难题,有利于加强气液混合,减小液体返混,同时膜管微气泡发生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装卸;所述反应器用于加氢反应中,可通过向反应器的注入管中通入不同种类的气体来控制加氢反应速率,加强了对加氢反应的可控性,可避免催化剂过热、结焦或失活,提高了反应效率并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566368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37355.5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观混合效率的评价方法,所述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反应器中混合酸液和草酸二烷基酯,得到预混液;(2)向预混液中注入碱液,进行平行竞争反应,得到反应液;(3)对反应液依次进行稀释以及过滤,而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测定反应液中草酸二烷基酯的浓度;(4)根据步草酸二烷基酯浓度分析所述平行竞争反应的产物分布,而后计算离集指数。本发明提供的微观混合效率的评价方法以平行竞争反应作为微观混合的模型反应,具体以碱为竞争物质,分别发生酸碱中和、草酸二烷基酯碱性水解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该平行竞争反应的产物分布,随后计算模型反应的离集指数,从而实现了对微观混合效率的表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