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12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811069152.1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重力方向流动的直接冷却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解决了采用海水管连通大海的余热排出设计时,会导致海水侧的两相流动振荡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与反应堆的进出口形成循环的蒸汽发生器,连接在反应堆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主泵,与蒸汽发生器并联连接的余热排出冷却器;所述反应堆出口与蒸汽发生器入口之间的管道为热段管道,反应堆入口与蒸汽发生器出口之间的管道为冷段管道;所述余热排出冷却器的底部入口通过入口管线连接到热段管道上,余热排出冷却器的顶端出口通过出口管线连接到冷段管道上;所述入口管线上设置有一次侧入口电动阀,所述出口管线上设置有一次侧出口隔离阀。本发明能够避免两相流动振荡,余热导出的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448873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811475499.6
申请日:2018-1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安注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进气管,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立管,所述立管顶端为开口端,所述立管的底端为封闭端,立管的封闭端上设置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连通立管内部和壳体外部,所述立管的侧壁上从上至下开设有多个通孔。本发明的立管本身能够起到阻尼器的作用,同时立管上设置的通孔能够起到小管的作用,所以本发明无需设置阻尼器和小管,仅用立管便能实现自适应调节流量的功能,大幅简化了安注箱的结构,便于装置制造和维修;立管上自上至下设置的多个通孔使得在冷却剂液位下降的整个过程中,安注箱输出的冷却剂流量是逐渐稳定下降的,显著地提高了安注箱运行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14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069555.6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甲板空气冷却的热管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一次侧管路通过主管道热管段与热源热管式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热源热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主管道冷管段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一端连接,反应堆压力容器、主管道热管段、热源热管式换热器、主管道冷管段之间形成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冷却剂的循环回路;热源热管式换热器的两侧均通过连接管路与冷源热管式换热器连接,热源热管式换热器、冷源热管式换热器、连接管路之间构成封闭环路,冷源热管式换热器安装在甲板外表面。通过两道换热循环为系统中有效空间的布置提供便利,且提高了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13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069552.2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海水冷却的热管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一次侧管路通过热管段与热源热管式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热源热管式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冷管段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一端连接,反应堆压力容器、热管段、热源热管式换热器、冷管段之间形成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冷却剂的循环回路;热源热管式换热器的两侧均通过连接管路与冷源热管式换热器连接,热源热管式换热器、冷源热管式换热器、连接管路之间构成封闭环路。本技术方案形成的两道换热循环仅仅依靠两相工质的密度差压头和毛细压头,对设备中冷热阱的位差要求较小,为系统中有效的空间布置提供便利,且提高了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12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069152.1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重力方向流动的直接冷却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解决了采用海水管连通大海的余热排出设计时,会导致海水侧的两相流动振荡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与反应堆的进出口形成循环的蒸汽发生器,连接在反应堆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主泵,与蒸汽发生器并联连接的余热排出冷却器;所述反应堆出口与蒸汽发生器入口之间的管道为热段管道,反应堆入口与蒸汽发生器出口之间的管道为冷段管道;所述余热排出冷却器的底部入口通过入口管线连接到热段管道上,余热排出冷却器的顶端出口通过出口管线连接到冷段管道上;所述入口管线上设置有一次侧入口电动阀,所述出口管线上设置有一次侧出口隔离阀。本发明能够避免两相流动振荡,余热导出的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913883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521035.9
申请日:2016-07-0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反应堆非能动堆芯熔融物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贴附在压力容器下封头上的压力容器下封头余热换热器、设置在冷却环境中的辐射换热器,压力容器下封头余热换热器通过工质回流管道与辐射换热器内部连通,压力容器下封头余热换热器还通过工质蒸汽上升管道与辐射换热器内部连通,压力容器下封头余热换热器还连通有高位工质贮存箱。
-
公开(公告)号:CN104504259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776028.4
申请日:2014-12-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19/00
Abstract: 核电厂安全壳主动排放的决策评价方法,包括超压威胁缓解决策评价步骤,还进一步包括氢气威胁缓解决策评价步骤、排放终止决策评价步骤、放射性裂变产物释放缓解评价步骤,超压威胁缓解决策评价步骤包括:计算主动排放的放射性剂量后果期望值M1;先计算M1和不排放的放射性剂量后果期望值N1相等时的安全壳超压临界失效概率;再确定安全壳超压临界失效压力F1;考虑一定裕量后计算安全壳压力推荐整定值F0;安全壳的压力达到F0时请求执行主动排放。本发明为严重事故下安全壳主动排放的决策提供了评价方法,为应急指挥提供决策依据,主动实施安全壳排放,缓解安全壳超压或氢气威胁,缓解裂变产物释放,减少严重事故后的放射性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992050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814192.X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D3/04 , G21C17/10 , G21C17/032 , G21C17/12 , G05B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厂反应堆多样化保护信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应堆多样化信号保护系统及控制方法。本发明包括测量单元、处理传输通道、控制单元和延迟环节,测量单元对测量参数进行持续的测量,处理传输通道包括主保护处理传输通道和多样化保护处理传输通道,测量单元将测量参数分别传输给主保护处理传输通道和多样化保护处理传输通道,处理传输通道将测量参数进行处理,并分别传递给主保护控制单元和多样化保护控制单元,多样化保护处理传输通道中设置延迟环节。本发明能够避免反应堆多样化保护信号先于主保护信号触发,确保在主保护系统能正常工作时,多样化保护系统相关的保护信号不被触发或者在主保护系统保护信号触发之后才被触发。
-
公开(公告)号:CN1195810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63373.7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7/10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控制棒布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177堆芯压水堆的控制棒束分组布置及其束内布置方法,在保证堆芯安全的前提下,增强控制棒的调节控制能力,满足各类负荷变化的控制要求。该束内布置方法,将4根强吸收体棒分别布置在所述栅阵内坐标(4,4)的位置及其绕仪表管栅元旋转90°、180°、270°的位置;该分组布置方法在177组燃料组件的堆芯中分为T棒组、S棒组和AO棒组布置控制棒束。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在保证堆芯安全的前提下,增强控制棒的调节控制能力,满足各类负荷变化的控制要求。在指定的强吸收体、弱吸收体数量配比下,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控制能力强,对局部功率分布扰动小。
-
公开(公告)号:CN117077484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311044748.7
申请日:2023-08-1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声学有限元反应堆失水事故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及系统,涉及反应堆流固耦合力学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建立固体区域与流体区域的几何模型,并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固体区域与流体区域的有限元模型;对失水事故工况下压力容器破口的压力变化进行求解,并获取压力边界条件;对有限元模型中固体区域进行二次建模;对有限元模型中流体区域进行二次建模;对完成固体区域和固体区域二次建模后的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流固耦合计算,得到流固耦合模拟分析结果。本发明可以有效得模拟LOCA事故下压力容器内部工况,从而满足对于极端工况下含非线性因素的压力容器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的要求,更加适用于实际工程使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