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S/CdTe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43457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210032484.9

    申请日:2012-02-14

    申请人: 厦门大学

    CPC分类号: Y02E10/549

    摘要: ZnS/CdTe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TiO2纳米薄膜。制备钛基体试样,在试样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膜,再制备CdTe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薄膜,最后制备ZnS/CdTe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薄膜。在白光照射下,这种薄膜可使连接的不锈钢等金属在腐蚀性介质中的电极电位大幅度下降,且在暗态时还可较长时间地维持对不锈钢等金属良好阴极保护效应。具有高效光生阴极保护效应。

    一种氧化亚铜复合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56223A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申请号:CN201010522939.6

    申请日:2010-10-27

    申请人: 厦门大学

    摘要: 一种氧化亚铜复合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纳米管。将基底材料表面清洁预处理;配制0.1~1.5wt%HF的水溶液为电解液,对基底材料进行电化学阳极氧化,即在基底材料表面构筑一层排列有序、尺寸可控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再将膜层热处理;配制铜盐浓度为0.014~4mol/L的乙醇溶液,然后加入0.001~0.06mmol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分散均匀后,将得到的膜层放入其中,再置于水浴中,加入0.01~0.80mol的葡萄糖和0.10~0.95mol的NaOH,超声处理后取出;将得到的复合膜层在50~200℃真空热处理1~5h,即得到氧化亚铜复合的TiO2纳米管阵列。

    一种基于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的表面图案化微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03177A

    公开(公告)日:2009-12-16

    申请号:CN200910112180.1

    申请日:2009-07-06

    申请人: 厦门大学

    发明人: 林昌健 赖跃坤

    IPC分类号: C23F1/00

    摘要: 一种基于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的表面图案化微加工方法,涉及一种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提供一种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所需设备简易,基于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技术的,适用于普通实验室的基于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的表面图案化微加工方法。对基底进行电化学阳极氧化,获得一层纳米有序TiO2纳米阵列结构的膜层,膜层热处理后冷却得样品,将样品浸泡在氟硅烷甲醇溶液后取出,干燥得超疏水的TiO2纳米结构阵列膜层;在膜层表面覆盖光掩模,经紫外光照射,即可在基底表面获得图案尺寸和形貌跟光掩模一致的超疏-超亲水图案,以此为模板,经酸或碱湿化学刻蚀微加工,即可制备图案尺寸和形貌跟光掩模一致的表面微-纳米结构。

    铝电解电容器用低压阳极箔的表面纳米布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61240C

    公开(公告)日:2008-01-09

    申请号:CN200410064340.7

    申请日:2004-08-20

    IPC分类号: H01G9/055 H01G13/00

    摘要: 铝电解电容器用低压阳极箔的表面纳米布孔方法,涉及一种箔表面布孔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铝电解电容器的低压阳极箔表面纳米布孔的方法。铝光箔经表面清洗、电化学抛光,抛光液的组成为磷酸∶硫酸∶甘油=80~160∶0.1~1∶50~100,抛光后的铝箔置于磷酸溶液中,在20~120V电压下进行一次阳极氧化,然后用磷酸和铬酸的混合溶液一次除膜至表面露出铝基体;用与一次氧化相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二次氧化和二次除膜。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可以调整布孔孔洞密度和孔径,其中孔径大小可以在50~300nm之间变化,以适用于不同应用范围的低压箔。可实现低压阳极铝箔表面的高密度纳米级布孔,可大幅度提高低压阳极铝箔的体积比电容。

    一种基于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的纳米有序结构生物材料膜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998892A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610135430.X

    申请日:2006-12-31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A61L27/42

    摘要: 一种基于超亲/超疏水特性模板的纳米有序结构生物材料膜层的制备方法,将钛基材料进行电化学阳极氧化,获得一层纳米有序TiO2纳米管阵列膜层,经FSA-13修饰,获得超疏水化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层,通过覆盖光掩模经紫外光照射,在基底表面获得图案尺寸和形貌与光掩模一致的超疏-超亲水图案;最后通过阴极电化学沉积或电泳定向沉积在膜层表面构筑结构有序纳米钙磷陶瓷涂层。由于钙磷盐晶粒尺寸为纳米尺度,沉积的钙磷盐周期性图案为微米尺度,从而构成典型的纳-微二级复合结构的生物材料,有利于作为植入材料与人体组织形成大面积的骨结合界面和强的化学作用力。由此可实现纳-微米结构高度有序的复合生物材料的精确设计和制备。

    一种高长径比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84630A

    公开(公告)日:2006-12-27

    申请号:CN200610035723.0

    申请日:2006-06-01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C25D11/26 B82B3/00

    摘要: 一种高长径比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新的含氟电解质溶液,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钛金属表面构筑高长径比TiO2纳米管阵列的方法。提供一种高长径比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制备方法。将基底材料表面打磨,清洗干净;配制电解液,溶质为氟化物和支持电解质,并加入醇类添加剂,按质量百分比,氟化物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量的0.1%~1%,支持电解质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量的0.4%~4%,醇类添加剂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量的0%~90%,余为溶剂;用金属板作对电极进行电化学阳极氧化,即可在基底材料表面获得具有高长径比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其结构有序、形貌可控、厚度可控。

    纳米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复合涂层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72969A

    公开(公告)日:2006-05-17

    申请号:CN200510118357.0

    申请日:2005-10-28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C25D13/02 A61L27/32 A61L27/42

    摘要: 纳米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复合涂层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纳米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复合涂层,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电泳沉积法制备新型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的方法,提供一种采用电泳沉积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复合涂层的方法。基底预处理,配制纳米级HA和CNTs电泳沉积悬浮液,将电泳沉积悬浮液静置,超声,离心,倒出上层悬浊液;电泳沉积处理,在氩气气氛下烧结,即得目标产物。采用纳米级HA和CNTs,可大幅度降低烧结温度,可得到结合力好且结构致密的复合涂层,可避免因高温烧结而导致HA涂层的破坏,保持其优良的生物性能。大幅度提高生物复合涂层与医用金属材料之间的结合力,有望作为人体负重部位植入体使用。

    一种通过定向化学沉积在碳纳米管表面高密度负载金属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53245C

    公开(公告)日:2006-04-26

    申请号:CN200410008326.5

    申请日:2004-03-04

    申请人: 厦门大学

    发明人: 林昌健 王宇 陈营

    IPC分类号: B01J37/02 B01J32/00 B01J35/02

    摘要: 涉及一种通过定向沉积在碳纳米管表面负载金属铂的新方法,按每1升的多元醇混合液中含有0.1~10克碳纳米管、1~100克表面活性剂、0.05~10克铂(以金属盐中的含铂量计),将碳纳米管与铂的氯化物及表面活性剂在多元醇中反应,实现铂纳米粒子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定向化学沉积,解决了金属颗粒发生自身团聚这一难题;实现了较高的铂负载率,而且分布均匀;在较高的负载率(50%以上)下可以得到致密的铂纳米粒子层,其颗粒尺寸平均为5nm,且尺寸分布很窄;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表面负载金属铂纳米粒子催化剂对于甲醇氧化反应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明显优于同类商品化催化剂E-TEK,可用于燃料电池的电催化剂及其它催化领域等。

    一种金属表面构筑超双亲性二氧化钛纳米管薄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693540A

    公开(公告)日:2005-11-09

    申请号:CN200510065301.3

    申请日:2005-03-31

    申请人: 厦门大学

    摘要: 一种金属表面构筑超双亲性二氧化钛纳米管薄膜的方法。涉及由电泳沉积法构筑超双亲性的TiO2纳米管薄膜技术。提供可在不同导电材料基底表面电泳沉积制备TiO2纳米管薄膜的方法。在NaOH加TiO2纳米颗粒,超声分散后水热反应,产物过滤洗涤干燥后成为纳米管;纳米管加到HNO3中,分离洗涤后转移到正四丁基氢氧化铵,分散后静置,再离心沉淀洗涤后加溶剂得悬浮液;悬浮液作为电泳沉积液,用两电极系统电解池,铂片为阴极,基底材料为阳极。采用水热合成法可制备均匀和致密的薄膜,厚度可控,与基底结合良好,无需光诱导可长期保持超双亲特性。经400℃和600℃烧结30min,形貌基本不变,仍保持其超双亲性能。其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所需设备简易、实用性强。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技术

    公开(公告)号:CN1683917A

    公开(公告)日:2005-10-19

    申请号:CN200510052314.7

    申请日:2005-02-05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1N13/10 G01N13/12 G01N13/24

    摘要: 涉及一种扫描隧道显微镜与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及技术,由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测量平台,扫描微探针及控制/驱动单元;隧道电流信号和微区电位信号测量单元及测量信号的控制和处理单元组成。利用扫描微探针同时检测表面隧道电流和表面电位分布,以压电微扫描和步进电机机械扫描进行扫描测量模式互换,并利用隧道电流作为扫描微电极到达样品表面的指示,实现了扫描微电极尖端与样品表面距离的定量控制,可显著提高表面微区电化学腐蚀电位的分布测量的空间分辨度。该系统可同时测量纳米分辨度的表面形貌图像和表面微区电化学活性分布图像,实现对表面形貌结构—化学活性的相互关联研究。为多种表面空间分辨测量技术提供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关联研究的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