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73379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1010506596.4
申请日:2010-10-14
Applicant: 朱惠芬
Inventor: 姜明
IPC: B63G8/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自救防护装置的潜艇,该潜艇结构是由艇体和自救防护装置组成,自救防护装置分段设置在艇体的两侧,自救防护装置是由储气筒、防护盖、救生气囊、辅助气囊纤绳和防水绞车组成,防护盖的上边通过铰链与艇体连接,下边通过纤绳与设置在艇体内的防水绞车连接,辅助气囊连接在救生气囊的底部一并设置在防护盖与艇体之间,储气筒设置在艇体外或艇体内。本发明的优异效果是,1)具有自救功能,一旦潜艇失去动力或遭到重创沉入海底,艇员可以通过人工控制释放救生气囊将艇体上浮到水面。2)抗鱼雷攻击,艇体两侧的自救防护装置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缓冲,一旦被鱼雷击中,首先被炸掉的是防护盖和折叠的救生气囊,能够有效保护艇体遭到重创,增大潜艇人员的生存几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020505A
公开(公告)日:2007-08-22
申请号:CN200610058727.0
申请日:2006-03-03
Applicant: 吴海云
Inventor: 吴海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飞机、潜艇失事时能快速充气的安全救护装置,它包括可充气的双层降落伞、气球、气泵、蓄电池、开关、充气管、气门芯、储藏室、储藏室门连接在一直的组合装置,在飞机、潜艇遇到失事、事故情况时,只要司机把开关合上,蓄电池接通了电路,气泵就会及时、快速地给双层降落伞和气球充气,因为充气降落伞和气球都具有向上上升,和向上、上浮的功效,所以,当飞机、潜艇遇到失事事故情况时,飞机会慢慢落下,机身下面有几个气球对机身有极有利的保护,潜艇会快速自动浮出水面。从而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利益和保障,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914870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12647.3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北京科苏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下潜卡丁船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输入的目标深度;获取当前深度、各浮力舱压力和船体姿态数据;计算所述目标深度与所述当前深度之间的深度差值;根据所述深度差值、浮力舱压力和船体姿态数据,计算需要调整的总浮力量;确定需要充水或排水的具体浮力舱及各自对应的水量;控制相应浮力舱的充排水装置执行浮力调整。本发明实施例的可下潜的卡丁船的控制方法,以通过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和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卡丁船在水下环境中的精确定位、稳定运行和灵活操控。同时,该方法旨在提高水下活动的安全性、舒适度和能源效率,使得水下娱乐探索活动更加便捷和普及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77555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953042.0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南通东方船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IPC: F16K1/22 , F16K1/32 , F16K27/02 , F16K31/05 , F16K31/143 , F16K31/163 , F16K31/54 , F16K35/10 , F16J9/08 , F16K37/00 , F16K31/72 , B63G8/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速闭阀组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感知事故信号的速闭阀组,自动感知事故信号的速闭阀组包括阀体、阀轴、阀板、伺服电机和应急关闭模块,阀体的上侧固定连接有阀轴座,阀轴座的上端一体成型有安装板;通过将应急关闭模块设置成由主气缸、主活塞、传动齿条、气体发生室、点火线圈、电池和电子控制单元组合构成,从而让深潜器上的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电池带动点火线圈进行点火,从而让气体发生室之中产生氮气,从而带动主活塞移动,从而带动传动齿条,并通过传动齿条带动从动齿轮,从而驱动速闭阀组上的阀板闭合,从而保证速闭阀组在深潜器上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保证速闭阀组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速闭阀组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6835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65942.8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冗余组合深潜器抛载自救装置,安装在深潜器底部,包括电动抛载结构、电磁抛载结构、电动抛载环节和电磁抛载环节,电动抛载环节与电磁抛载环节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构成物体抛载钳,且电动抛载环节和电磁抛载环节能绕连接轴转动,电动抛载环节和电磁抛载环节上部之间连接有弹簧,电动抛载环节上部外侧连接电动抛载结构以及电磁抛载环节上部内侧连接电磁抛载结构构成双重冗余抛载结构。本发明采用双冗余抛载组合方案,引入了电磁抛载结构和电动抛载结构,旨在断电状态下仍能实现正常抛载。确保在关键时刻深潜器能够迅速、可靠地上浮。这种双冗余设计在故障时提供了双重选择,有效地提高了自救成功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535201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52614.X
申请日:2022-10-13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IPC: B63G8/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浮脱险受阻减速系统,控制器用于接收控制按键发来的控制指令并控制水深传感器工作,水深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艇员所处水深位置,控制器用于基于当前艇员所处水深位置控制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内电机同时旋转、同时带动对应受阻减速叶片向外旋转至目标角度,此时受阻减速叶片穿设对应空腔以增加上浮脱险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本发明在上浮脱险过程中,越上浮受到的水的阻力就越大,上浮的速度就越慢,有利于溶解体内的气体脱饱和,减少降压病的发生,本发明的脱险方式最多可以满足水下300m以内的安全,优于现有的上浮脱险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092369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846362.7
申请日:2022-07-19
Applicant: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IPC: B63G8/40
Abstract: 一种多功能深潜救生艇压载调节系统及操作方法,救生艇包括救生舱和驾驶舱,救生舱内部设置有救生舱水箱,驾驶舱内部设置有驾驶舱水箱,救生舱水箱顶部设置有通气管,与救生舱连通,驾驶舱水箱顶部设置有通气管,与驾驶舱连通;救生舱水箱和驾驶舱水箱之间连接手动控制阀组,救生舱水箱的出口管路与手动控制阀组连接,救生舱水箱的出口管路上安装第一手动截止阀,其端口的管路进行分支,一路通过第二手动截止阀连接至储水袋,另一路串联第三手动截止阀和第一单向阀,再一路串联第四手动截止阀与第二单向阀;救生舱底的底部通过舱口盖连接对接裙,其一端连接液控截止阀,液控截止阀连接软密封泵,提高了系统的集成性和可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75996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56617.X
申请日:2022-01-18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IPC: B63G8/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潜水舱搜救信号传递装置,包括潜水舱,潜水舱的船尾末端内设置有进水检测区,进水检测区为倾斜设置,进水检测区的顶面安装有滑轨,滑轨内安装有浮动滚球,浮动滚球在滑轨内滑动,导流顶针的端部连接有储料溶液罐,储料溶液罐的顶部设置有进液盖,储料溶液罐的端部连接水泵,潜水舱内部和进水检测区之间设置有透明玻璃隔板,储料溶液罐的内部灌入有酚酞试液。本装置能够实现在水下潜水舱遇到意外后,通过人工控制水泵即可发送搜救信号传递至海面上,避免无线电信号传递无效后一般潜水舱不能够正常发送搜救信号的影响,适用于在浅海区域中,可以避免磁场对信号传递带来的影响,使用更加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3479310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935868.0
申请日:2021-08-16
Applicant: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潜水器水下应急自救装置,包括载人潜水器框架,所述载人潜水器框架上焊接有间隔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通过紧固件固定有浮标单元,所述载人潜水器框架上还通过支撑部件固定有气囊存放筐;气囊存放筐位于浮标单元的正下方;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在载人潜水器的框架上安装浮标单元、气囊单元和气囊存放筐,当发生危险时,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工作可以方便的实现载人潜水器自动上浮的功能,脱离水下危险环境,大大提高了载人潜水器的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104143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910165067.3
申请日:2019-03-05
Applicant: 江苏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张力腿水下工作站系统,包括对接舱和耐压载人舱,所述耐压载人舱环绕对接舱均匀设置,并与对接舱连通,所述对接舱分为三层,底层为空心双层底,内部为压载水仓,中间层内设有高压气舱和水舱,顶层为实验舱,耐压载人舱分为三层,底层为空心双层底,内部为载人仓压载水仓,中间层包括防倾舱,顶层为互相连通的实验舱和生活舱,并在顶部设有二氧化碳与废弃处理装置,氧气处理装置,同时在顶部设有与实验舱连通的运输器对接舱,在互相对称的两个耐压载人舱的实验舱内设有可伸出舱外的机械臂和采样栏,其优点在于,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在海底的长期工作生活,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海底科研工作的风险性和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