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聚酰胺及其连续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62162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1811595090.8

    申请日:2018-12-25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功能聚酰胺及其连续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由水、己内酰胺及功能粉体调配成的功能粉体浆料预分散料连续输送至功能粉体浆料多级研磨装置进行研磨分散;所得功能粉体浆料与己内酰胺熔体和催化剂经动态混合器混合均匀经换热器调节温度后进入水解反应器进行开环反应;所得功能己内酰胺低聚物熔体经低聚物熔体脱水器脱除过量水分后进入前聚合反应器进行加聚反应;所得功能聚酰胺预聚物熔体经预聚物熔体脱水器脱去残余水分后进入后聚合反应器进行缩聚反应;所得功能聚酰胺熔体依次经切粒、萃取和干燥,得到功能聚酰胺切片。该方法连续生产的功能聚酰胺中功能粉体呈高度均匀分散,适合用于生产高品质纤维和薄膜等产品。

    一种高导热尼龙6中空制件的滚塑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24801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328516.9

    申请日:2021-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导热尼龙6中空制件的滚塑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导热填料氮化硼的预处理:先后通过表面羟基化和表面异氰酸酯化,在氮化硼表面接枝活性异氰酸酯官能团;(2)尼龙6中空制件的制备:将经过预处理的氮化硼分散于己内酰胺熔体中,再向其中加入己内酰胺阴离子聚合催化剂,迅速混合均匀并将混合熔体倒入经过预热的滚塑模具中,开启滚塑机,基于滚塑模具中的己内酰胺原位阴离子聚合制备得到高导热尼龙6中空制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制备高导热尼龙6中空制件的能耗低、制件壁厚更加均匀、导热填料分散均匀以及导热效果优异的优势,可以有效降低导热尼龙6中空制件的生产成本。

    一种阻燃浇铸尼龙6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37358B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1811149410.7

    申请日:2018-09-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燃浇铸尼龙6,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阴离子聚合而成:己内酰胺100份,氧化石墨烯0.01‑5份,催化剂0.02‑2份,聚硅氧烷0.1‑20份,活化剂0.1‑10份。本发明还公开了针对该阻燃浇铸尼龙6的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阻燃浇铸尼龙6相比于添加型阻燃剂制备的浇铸尼龙材料,解决了因添加型阻燃剂沉降导致的材质不均匀问题,阻燃效率更高,阻燃剂用量更少,对机械性能影响更小。本发明制备的阻燃浇铸尼龙6与现有的有机硅阻燃浇铸尼龙材料相比,由于发挥了有机硅/氧化石墨烯的协效阻燃机理,材料的阻燃等级更高,阻燃剂用量更少,对机械性能影响更小。

    一种回收利用己内酰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33833B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092265.4

    申请日:2020-02-14

    Applicant: 东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利用己内酰胺的方法,首先在由己内酰胺合成聚酰胺6的过程中,利用真空抽提方法从聚合产物中得到抽提液,然后将抽提液加热至熔融后真空抽滤过滤掉絮状物得到高纯度己内酰胺,高纯度己内酰胺为环状二聚体的含量为0.5~1wt%的己内酰胺,最后将高纯度己内酰胺与其它反应原料混合后进行开环反应和缩聚反应制得聚酰胺6。本发明能够实现对己内酰胺水解聚合过程中由于热力学平衡产生的8~10wt%的热水可萃取物进行回收利用,并且由于该抽提液中几乎不含水,并且通过过滤除去大部分环状二聚体,生成的聚酰胺6切片低聚物含量低,减少了环状低聚物含量较高对产品质量和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产品质量。

    基于原位聚合原位成纤的非织造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262994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810115150.5

    申请日:2018-0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非织造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尼龙6纤维20~80份,第二纤维20~80份,第二纤维为尼龙6纤维以外的纤维,第二纤维在非织造复合材料中以编织布和非织造布中的一种或两种形式存在。本发明还公开上述非织造复合材料的原位聚合原位成纤制备方法,以及上述非织造复合材料的应用。本发明的方法可调控非织造复合材料的孔径和孔隙率,与现有技术相比,孔径与孔隙率的调控技术更加简单,制得的非织造复合材料孔径更小、孔隙率更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