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头直线运动传动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922801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552542.8

    申请日:2018-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头直线运动传动结构,包括动触头(1)、导向件(2)和传动轴(3),导向件(2)内设有通透的滑动腔,传动轴(3)穿过滑动腔来回运动,动触头(1)位于滑动腔一端,动触头(1)与传动轴(3)的相对处活动连接,另一端与高压母线及绝缘实验装置连接;传动轴(3)与动触头(1)连接时,通过传动轴(3)牵引动触头(1)运动,从而切换高压母线的试验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传动轴与动触头连接时,通过传动轴牵引动触头运动,切换高压母线的试验状态,可以在试验相和接地相两种状态之间随意切换,同时只需人工手动操作即可满足试验过程,无需繁琐的接线操作,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

    电力IMS行政交换网的运维保障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92241A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710864746.0

    申请日:2017-0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电力IMS行政交换网的运维保障系统,包括运维保障系统服务器,运维保障系统服务器籍由运维交换机与电力IMS行政交换网的组网交换机连接;运维保障系统服务器籍由组网交换机获取电力IMS行政交换网的核心层和/或接入层的IMS网管权限、传输网管权限和数据通信网管权限;运维保障系统服务器籍由IMS网管权限、传输网管权限和数据通信网管权限对电力IMS行政交换网进行监控和拨测,且对拨测反馈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监控数据。本发明融合了监控、拨测,数据存储、分析,可监控IMS核心网元和接入层设备工况,可查看每一条IMS业务的路由和相关节点工况,有效提升运维效率和端到端QoS服务质量。

    考虑柔性负荷与碳交易的多负荷聚合商协同优化调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9621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310434649.3

    申请日:2023-04-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柔性负荷与碳交易的多负荷聚合商协同优化调度方法,包括:引入多个负荷聚合商,聚合综合园区内不同类型用户的柔性负荷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确定综合园区内不同类型用户所配备的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设备类型;构建阶梯型碳交易机制模型;根据不同类型用户柔性负荷分类、用户配备的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设备类型、阶梯型碳交易机制模型,建立以多个负荷聚合商之间进行电能交互的合作联盟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得到负荷聚合商合作联盟成本最低的优化调度方法,并通过Shapley值法进行成本分配,计算各负荷聚合商的运营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考虑了不同类型用户的用能互补特性和碳交易等优点。

    考虑柔性负荷与碳交易的多负荷聚合商协同优化调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96215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434649.3

    申请日:2023-04-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柔性负荷与碳交易的多负荷聚合商协同优化调度方法,包括:引入多个负荷聚合商,聚合综合园区内不同类型用户的柔性负荷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确定综合园区内不同类型用户所配备的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设备类型;构建阶梯型碳交易机制模型;根据不同类型用户柔性负荷分类、用户配备的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设备类型、阶梯型碳交易机制模型,建立以多个负荷聚合商之间进行电能交互的合作联盟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得到负荷聚合商合作联盟成本最低的优化调度方法,并通过Shapley值法进行成本分配,计算各负荷聚合商的运营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考虑了不同类型用户的用能互补特性和碳交易等优点。

    一种光储一体化并网装置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29767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110926956.4

    申请日:2021-08-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伏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光储一体化并网装置,包括:并网变流器、光伏控制模块、储能控制模块和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并网变流器、光伏控制模块、储能控制模块三者协同运行;当并网点电压落入自主电压控制区间时,并网变流器运行于自主电压控制模式,下行调节输出功率;光伏控制模块运行于MPPT模式,实现光伏组件最大功率追踪;储能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直流电压母线稳定,储能控制模块控制储能电池吸收光伏组件额外出力。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推进用户侧的光伏‑储能协同开发,显著提升用户侧分布式光伏的消纳水平,避免弃光,增强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台区的联络线功率可调控能力,保障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电网的安全、可靠、清洁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