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虑电力电子影响的新型负荷元件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13890028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221588.X

    申请日:2021-10-20

    IPC分类号: H02J3/00 G06F30/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电力电子影响的新型负荷元件模型,所述负荷元件模型包括基于负荷元件物理机理的模型和变流器变换模型,变流器变换模型包括变流器的电网侧模型、变流器的直流到直流模型和变流器的负荷侧模型,变流器的电网侧模型、变流器的直流到直流模型和变流器的负荷侧模型之间串联连接。本发明负荷元件模型通过将电力电子接口电路模型与电力负荷元件物理机理融合,既能体现电力电子变流器特性,又能体现电力电子特性,通过二端口网络等值模型,将电力电子变流器转化为变流器电网侧一端口等值电路,变流器变流矩阵,变流器负荷侧一端口等值电路等构成,更能准确地描述新型负荷元件的行为特性。

    一种单电源驱动的多电平双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52250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748408.7

    申请日:2021-06-30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M3/155 H02M7/48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单电源驱动的多电平双逆变器拓扑结构,所述拓扑结构包括第一电压源变换器、第二电压源变换器、非隔离DC‑DC变换器和高频共模滤波器,所述拓扑结构的电路连接方式为:输入电源接到第一电压源变换器的直流母线上,输入电源接到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输入,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输出接到第二电压源变换器的直流母线上,第一电压源变换器的交流输出和第二电压源变换器的交流输出共同为无中性点三相负载供电。本发明拓扑结构仅需非隔离的DC‑DC变换器即可实现与独立电源双逆变器相同的控制性能,减少了功率器件的数量和损耗,降低了系统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具有较高的技术竞争力、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且将促进双逆变器多电平变换器的应用与发展。

    一种基于有源逆变电压调节与小电阻的复合接地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701658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1579452.1

    申请日:2020-12-28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H3/16 H02H9/04 H02J3/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有源逆变电压调节与小电阻的复合接地装置,包括高阻接地故障辨识单元、有源逆变电压调节器、小电阻零序保护装置和协调控制器;所述高阻接地故障辨识单元用于实现故障馈线的准确辨识;所述有源逆变电压调节器接收协调控制器发出的运行指令,向中性点注入调节电压;所述小电阻零序保护装置用于故障电流不低于零序保护阈值时的接地故障处理;所述协调控制器负责有源逆变电压调节器与小电阻零序保护装置的协调配合。本发明通过有源逆变电压调节器和小电阻零序保护装置的高效协调配合,可以高效地抑制故障点电压,实现对瞬时性和永久性接地故障的高效可靠处理,尤其是可用于高阻接地故障的抑制,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基于MMC矩阵变换器的多功能混合型电力电子变压器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79666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710761418.8

    申请日:2017-08-28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M5/293 H02J3/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MC矩阵变换器的多功能混合型电力电子变压器及控制方法,电力电子变压器包括电力变压器和MMC矩阵变换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与电网连接,次级绕组采用星型连接,连接MMC矩阵变换器输入端,MMC矩阵变换器输出端通过LC滤波器后连接隔离变压器,隔离变压器一端与次级绕组相连,另一端连接负载。本发明提高了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电能转化效率,提高了装置的紧凑型;变压器拓扑中的MMC矩阵变换器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结构,使得装置能够应用于高压大功率场合;当电网发生故障时能够进行电压补偿,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同时,矩阵变换器结构各桥臂支路相对独立,提高了控制策略的灵活性。

    一种低压配电网拓扑识别与参数估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17763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1024761.2

    申请日:2020-09-25

    申请人: 东南大学

    发明人: 赵剑锋 董坤 施展

    IPC分类号: H02J3/00 G06F30/20 G06F11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压配电网拓扑识别与参数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融合节点串并联关系特征,建立基于电压降方程的统一并联电路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匹配表对:根据量测数据的回归结果做最小误差均方根筛选;实现两点间的拓扑识别与参数估计:根据回归系数从统一并联电路模型中恢复出实际电网模型;排除冗余信息:实现根据电压相关性分析匹配上下游节点,生成支路集数据。本发明拓扑识别与参数估计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低压配电网中各量测节点的从属关系并且高精度估计台区线路参数;将该算法与拓扑识别及参数估计问题的特征相结合,可以降低误判与产生冗余信息的风险。

    基于复矢量比例复数积分控制器cPCI的电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12438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811202276.2

    申请日:2018-10-16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M7/4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复矢量比例复数积分控制器cPCI(Complex Vector Proportional Complex Integral)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电流控制方法,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和静止αβ坐标系下电流控制器无误差跟踪给定值的约束关系,得到cPCI电流控制器模型。将α轴和β轴的实际电流与参考电流的差值,作为cPCI电流控制器的输入,在静止αβ坐标系下实现并网电流的控制。本发明可以方便的应用于电机和电力电子领域的电流环设计中,无需复杂的旋转坐标变换,直接在静止αβ坐标系下实现,cPCI控制器参数的最优增益值设计,提高了电流环的稳定性并改善了系统动态响应性能。

    一种串入串出型直流变换器的功率回流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81902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711046912.2

    申请日:2017-10-31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M3/33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入串出型直流变换器的功率回流优化方法,该方法针对串入串出型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固有特点,通过对变换器一次侧相互串联的N个全桥逆变器的调制波初始相位进行等分平移,使各全桥在串联侧产生的除2N次整数倍以外的所有偶数次环流激励电压相互抵消,从而减小了直流变换器的总体功率回流。本发明方法实施步骤简单,无需增加任何硬件设备或附加控制环节,具有实际的工程价值。

    一种应用于柔性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88155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12433.X

    申请日:2019-08-30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R3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柔性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该方法包括故障时间定位、暂态特征信号提取和故障馈线判别三个步骤,具体为:1)对中性点零序电压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将模极大值点对应的时间点作为实际故障时间;2)选取实际故障时间前后各1/4和3/4个周期的馈线零序电流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重构,提取暂态特征波形;3)计算各馈线暂态特征波形的综合灰色T型关联系数,将其与阈值比较,确定故障馈线。本发明有效地反映架空线和电缆动态变化趋势的关联性,减小了因为电缆和架空线路对地容值差异而导致的误判,满足了柔性接地系统对于选线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基于多机并联分序控制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380433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511420.9

    申请日:2019-06-1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J3/26 H02J3/01 H02J9/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机并联分序控制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采用多机并联的单机治理装置组成负序补偿机组、零序补偿机组与谐波补偿机组,实现了对负载侧负序电流、零序电流与谐波电流的分序补偿;采用分级控制器实现电能质量综合治理,通过一级控制器与二级控制器实现各相序电流独立控制与补偿。本发明应用于商业中心、矿山、岸电电源、轨道系统以及大规模充电桩等存在冲击性负载、谐波负载与系统补偿容量快速突变的复杂环境中,对负载侧的负序电流、零序电流与谐波电流进行分序检测与独立控制,避免了传统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工作时出现的各相序输出不均及补偿精度低等问题,实现了对各相序电流的独立控制与补偿,提高了补偿精度与系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