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隔离变压器的柔性互联装置及其环流抑制方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77826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112574.3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隔离变压器的柔性互联装置及其环流抑制方法,所述装置的整流侧和逆变侧均由三相四桥臂变换器构成,变换器交流侧四相电路结构对称,每一相均包含差模‑共模集成滤波电路,用于滤除环流的高频分量;所述环流抑制方法包括整流侧定共模电压控制和逆变侧共模电压补偿控制;整流侧定共模电压控制用于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维持系统的共模电压基准;逆变侧共模电压补偿控制采用比例‑多模谐振控制器和状态反馈控制器对环流进行闭环抑制,产生逆变侧四个桥臂的共模电压信号。本发明实现了环流的充分抑制,改善无隔离变压器时的电能质量、降低了过流风险,提高了无隔离变压器柔性互联装置在实际电网中的适用性。

    无隔离变压器的柔性互联装置及其环流抑制方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77826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112574.3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隔离变压器的柔性互联装置及其环流抑制方法,所述装置的整流侧和逆变侧均由三相四桥臂变换器构成,变换器交流侧四相电路结构对称,每一相均包含差模‑共模集成滤波电路,用于滤除环流的高频分量;所述环流抑制方法包括整流侧定共模电压控制和逆变侧共模电压补偿控制;整流侧定共模电压控制用于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维持系统的共模电压基准;逆变侧共模电压补偿控制采用比例‑多模谐振控制器和状态反馈控制器对环流进行闭环抑制,产生逆变侧四个桥臂的共模电压信号。本发明实现了环流的充分抑制,改善无隔离变压器时的电能质量、降低了过流风险,提高了无隔离变压器柔性互联装置在实际电网中的适用性。

    一种基于同步相量的次/超同步振荡智能辨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52580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10436951.8

    申请日:2022-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步相量的次/超同步振荡智能辨识方法,属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所述辨识方法包括次/超同步振荡训练数据生成、离线训练支持向量机(SVM)定阶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智能参数辨识模型、在线辨识过程。首先生成不同振荡模态阶次、频率、阻尼、幅值、相位的训练数据,接着使用数据离线训练SVM定阶模型和CNN智能参数辨识模型,最后应用于实际振荡参数辨识:①数据采集;②数据处理;③模态定阶;④模态分解;⑤参数辨识。本发明能解决基于主站同步相量数据无法辨识次/超同步振荡参数的问题,具有辨识快、精度高的特点。

    一种海上风电柔直并网系统多设备协同抑制宽频振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1299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407446.0

    申请日:2022-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海上风电柔直并网系统多设备协同抑制宽频振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海上风电柔直系统多种运行方式,计算各元件在振荡模式中的参与因子并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取前两个参与因子对应元件,设计深度强化学习的输入量与动作量,基于各元件的控制模型,将多设备协同抑制宽频振荡问题转换成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并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求解,训练深度强化学习模块并将其用于抑制宽频振荡。本发明通过强化学习智能体参与的多端协同控制能够对海上风电场运行时所产生的振荡进行有效地抑制,保证海上风电柔直系统的稳定运行。

    适用于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实时稳定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25612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010347260.1

    申请日:2020-04-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实时稳定控制装置,该装置安装于新能源电站和待接入的电力系统之间,硬件部分由串联电压注入、并联电流注入、电量采集和实时控制器等电路模块构成,软件部分由扫频谐波计算、实时阻抗分析、弱阻尼区域判别、阻抗矫正计算、振荡信号提取、补偿信号计算等模块。本装置通过持续的扫频谐波信号注入,实时计算新能源电站和电力系统的阻抗,在线确定系统的弱阻尼区域,通过串联补偿信号和并联补偿信号的注入,实时矫正系统在全频段的阻抗,使得系统始终保持稳定。本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新能源并入电力系统时的宽频振荡,具有较好的实时性,且无需更改新能源电站中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方式。

    一种并联矩阵变换器的环流和无功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5879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599145.8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功率变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并联矩阵变换器的环流和无功控制方法,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通过建立矩阵变换器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拟合系数形成离线查找表,根据离线查找表计算出满足矩阵变换器输入无功功率需求的参考环流和各个变换器的参考输入无功电流,对矩阵变换器的实际输出电流进行分解产生实际环流,对实际环流进行闭环控制,根据差模电压计算出各变换器的参考输出电压,根据参考输入无功电流和参考输出电压对各变换器进行调制,控制各变换器的开/关状态。本发明通过在并联矩阵变换器中产生环流以改造各变换器的输出电流,从而使各变换器获得理想的输入无功电流,解决矩阵变换器无法持续实现无功补偿的问题。

    一种中压AC-DC变换器的功率动态分配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68563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10999021.1

    申请日:2019-10-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压AC‑DC变换器的功率动态分配控制方法,步骤是:根据变换器输出直流电压参考值与实际值的差值计算变换器三相总输出功率参考值;根据三相电网电压和给定的功率因数角计算三相功率的动态分配系数;根据所述的三相总输出功率参考值和三相功率动态分配系数计算每相输出功率参考值,并根据每相级联的子模块数计算每个DC‑DC子模块输出功率参考值;利用每个DC‑DC子模块的输出功率参考值与实际值的差值,采用比例‑积分‑谐振控制器计算每个DC‑DC子模块的移相角,并采用载波移相调制算法产生每个DC‑DC子模块的开关信号。此种功率分配控制方法可消除中压AC‑DC变换器电容电压二倍频波动,显著减小装置体积,有效提高系统功率密度。

    三相降压型整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49818B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810354769.1

    申请日:2018-04-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相降压型整流器,包括输入滤波器、三相可控整流桥和不控整流桥;三相可控整流桥的每一相均包括上桥臂和下桥臂,上桥臂设有上桥臂开关模块,下桥臂设有下桥臂开关模块,三相可控整流桥与不控整流桥共直流母线连接,三相电源通过输入滤波器连接三相可控整流桥的交流输入侧,三相电源的中性点或者输入滤波器的中性点连接不控整流桥的交流输入侧。本发明还公开了控制三相降压型整流器的方法。本发明显著降低了可控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

    一种无直流母线储能元件的交-交功率变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8777547B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810519879.9

    申请日:2018-05-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直流母线储能元件的交‑交功率变换器,包括直流母线连在一起的第一三相全桥电路、第二三相全桥电路和第三三相全桥电路,第一三相全桥电路的交流输入侧输入三相电源,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以及第三滤波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一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相电源,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相电源,第三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相电源,三相电源中的每一相电源分别通过滤波电感连接第三三相全桥电路中每一相的交流输入侧。本发明能够减小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利于集成。

    一种双馈风电场中强迫振荡扰动源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11357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354323.3

    申请日:2019-04-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冯双 史豪 蒋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馈风电场中强迫振荡扰动源定位方法,本发明构建了双馈风机的能量函数,能够判断扰动源是否在双馈风机上,当扰动源位于双馈风机时,还能进一步判断扰动源在发电机内部所处的位置。本发明仅需要给出感应发电机的结构和参数信息即可实现双馈风机内部的扰动源定位,而无需控制方式和风力机结构等信息,在当前风机控制方式多样,原动机结构复杂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发明能够准确判断扰动源在风电机组内部的位置,同时反映风机内部各组件参与强迫振荡的情况,为风电场结构和控制方式优化提供了便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