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02466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686471.2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灾史数据的泥石流规模‑频率计算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泥石流史灾数据;获得泥石流规模‑频率的关系式。本申请结合贝叶斯理论,通过计算分析,能够有效地评估不同规模泥石流的概率分布,为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提出的泥石流规模‑频率计算方法,可以得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三十年一遇等泥石流的规模分布,相应部门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提前做好灾难发生应对措施;本申请的泥石流规模‑频率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泥石流的规模和发生频率,有助于揭示泥石流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泥石流风险管理和预警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366305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399528.0
申请日:2024-10-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A01B79/02 , A01B79/00 , A01G24/20 , A01G24/22 , A01G24/35 , C05G3/80 , C05G5/20 , C09K17/40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沙地保水能力和绿化水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铺纸、一次回填、二次回填、注射菌剂、三次回填和四次回填。本发明设置不同的5层结构,通过各层之间的配合和协同效应同时实现较好的水分保持作用和生态效益。通过引入胶质芽孢杆菌,实现胶质芽孢杆菌与巴氏芽孢杆菌协同的基础上提升沙地土壤中磷钾元素有效性。同时,引入将生物炭作为载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菌剂的存活率和活性,提高施用效果。生物炭的制备创新性地使用了沙浴加热的方法,将沙土再利用于沙浴材料,具有较好的复用性,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本发明将保水、固沙和促生三个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对沙地生态的整体性修复与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19083384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72068.7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泥石流立体格栅坝及其施工方法。立体格栅坝包括基础部、杆件体系、坝顶部、监测预警系统、供电系统。装配整体式设计中,基础部依地形地势布局浇筑,杆件体系是装配整体式,通过梁两端对称插入框架柱轴向槽内,支柱插入连接口,独立垫块填充调节,增设隔震元件等手段,实现框架主体结构与格栅装配调节,及体系内力传递。坝顶部装配式拉紧杆件体系。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坝体及环境动态。还提供垫块装配设计规则。发明利用纵横多跨框架特征,实现多层透过与分级拦截的立体拦防功能。经预制装配式优化,整体结构与格栅透过性能在设计施工服役中均能调整。技术平衡格栅坝灵活与稳固性,提供根据防治目标调整坝整体与局部结构的挡排工程新构思。
-
公开(公告)号:CN11927654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284109.2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及方法,旨在通过先进的自主学习机制不断更新威胁识别模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系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包括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用户行为等,建立动态行为基线,实现对网络行为的实时监测和异常行为的准确识别;一旦检测到潜在威胁,系统能够自动触发预设的响应措施,如隔离可疑流量、阻断访问请求等,从而在威胁造成损害前迅速采取行动;该系统的设计减少了对人工干预的依赖,提高了预警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了对未知攻击的识别准确率;通过这种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预警机制,本发明为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了更为可靠和智能的防护,确保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高效和精准。
-
公开(公告)号:CN11920246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686471.2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灾史数据的泥石流规模‑频率计算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泥石流史灾数据;获得泥石流规模‑频率的关系式。本申请结合贝叶斯理论,通过计算分析,能够有效地评估不同规模泥石流的概率分布,为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提出的泥石流规模‑频率计算方法,可以得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三十年一遇等泥石流的规模分布,相应部门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提前做好灾难发生应对措施;本申请的泥石流规模‑频率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泥石流的规模和发生频率,有助于揭示泥石流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泥石流风险管理和预警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131998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36348.0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流域水力类泥石流多参数预报方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流域水力类泥石流多参数预报方法中,根据设计降雨参数和降雨类型确定设计降雨过程,再根据设计降雨过程进行水文分析和泥石流过程分析,进而可以得到是否发生泥石流、泥石流起动时刻和泥石流流量过程作为泥石流预报参数,实现针对泥石流起动及过程的预报。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目标流域的设计降雨参数和土地参数,输出包括丰富参数(是否发生泥石流、泥石流起动所需流量及对应时刻)的泥石流过程预报,从而可以在降雨事件发生之前提前预警泥石流的可能发生。有助于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904897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0950426.7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6V20/52 , G06V20/40 , G06V10/764 , G06V10/7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石流图像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利用相机或者摄像机不间断拍摄观测区域泥石流沟道,获得若干张图片或者视频,并将图片或者视频通过网络传输到电脑中处理,获得若干张连续图片或视频连续帧截图图片;步骤二、在图片中的泥石流沟道检测区域,设置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三条及以上的预警线及一条沟道中心的采样线,并设置预警线色差预警值等。该泥石流图像识别方法利用泥石流沟道平时和泥石流发生时的图像颜色变化特点为基础,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进而计算出泥石流的流速,实现泥石流预警和防治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537192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000419.7
申请日:2024-07-2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最适廊道宽度识别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同时结合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构建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利用地灾分布点数据得到灾害易发性分布结果,用来修正阻力面,得到真实阻力面;将生态源地和真实阻力面的数据导入Linkage Mapper,生成生态廊道;构建基于成本‑功能‑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最适廊道宽度评价体系,利用IEW‑TOPSIS模型进行评估,得出廊道最适宽度;本发明可对比识别最适宜建设的廊道宽度,为廊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887441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123512.7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B01J20/22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吸附剂以食用菌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辅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等成分,通过特定的制备工艺,形成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和机械强度的水凝胶颗粒。这种吸附剂能有效吸附水中的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如铜、镉、铅等,具有吸附效率高、环境友好、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5mg/L的铅去除效率达63%,对铜和镉的去除率分别为28.2%和24.6%,显示出优异的吸附性能。本发明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还实现了食用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711073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204546.9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无人机影像提取树高的方法,涉及树高提取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采集树木全局影像;S2、在树木全局影像中,提取树干区域的底部、顶部、左侧和右侧,生成树干区域;S3、确定树干区域对应的树高。本发明对树干区域的精准提取可为神经网络提供准确的输入图像,可大幅度提高树高提取的精准度,尽量减少其余树木的干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