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646920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080025548.5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包含该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所述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能够提供高容量、快速充放电特性优异、且低温输入输出特性及高温保存特性的平衡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所述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具有非晶质碳物质的石墨,所述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中微孔径为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100mL/g以下,并且在由空气气流中的差示热分析法(DTA)得到的DTA曲线中,满足下述条件1)及2)中的至少一者。1)在550℃以上且650℃以下的温度范围不具有放热峰;2)在550℃以上且650℃以下的温度范围具有放热峰,并且该放热峰的面积超过0μV·s/mg且为90μV·s/mg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107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53620.1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1550446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1231931.3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材料,其含有满足下述(1L)及(2L)的造粒粒子,其中,从所述碳材料的截面SEM图像中任意选择30个所述造粒粒子时,所述造粒粒子的按照下述定义的空隙部间的距离Z的30个粒子的平均值(Zave)与利用激光衍射测定的体积基准平均粒径X之比(Zave/X)为0.060以下,从所述碳材料的截面SEM图像中任意选择30个所述造粒粒子时,所选择的粒子的70%以上具有狭缝状的空隙部,并且狭缝状的空隙部主要以叠层的状态配置。(1L)以碳质物质为原料(2L)利用激光衍射测定的体积基准平均粒径X与由截面SEM图像测量的等效圆直径X1的关系为|X1-X|/X1≤0.2。
-
公开(公告)号:CN10999725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1780072246.1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4/48 , H01M4/134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67 , H01M4/13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容量、且低温时的输入输出特性、充放电速率特性、循环特性等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使用了该负极材料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包含氧化硅粒子(A)和碳材料(B),氧化硅粒子(A)包含零价的硅原子,碳材料(B)在粉体密度1.1g/cm3时的体积电阻率低于0.14Ω·cm。
-
公开(公告)号:CN11586361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22360.9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容量、且低温时的输入输出特性、充放电速率特性、循环特性等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使用了该负极材料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包含氧化硅粒子(A)和碳材料(B),氧化硅粒子(A)包含零价的硅原子,碳材料(B)在粉体密度1.1g/cm3时的体积电阻率低于0.14Ω·cm。
-
-
公开(公告)号:CN103460459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280015656.X
申请日:2012-03-29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366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其用于制作具有高的初期容量和速率特性、并且循环特性也优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尤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含有内部空隙率为1%以上且20%以下的天然石墨粒子(a)、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油量为0.31mL/g以上且0.85mL/g以下的碳质物质复合粒子(b)。
-
公开(公告)号:CN115504465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31931.3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7112536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1580073476.0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4/36 , C01B32/2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材料,其能够获得高容量且具有初期效率、低充电电阻、生产性也优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作为其结果,可稳定并效率良好地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复合碳材料至少含有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及长径比为5以上的石墨粒子(B)、且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复合碳材料,其中,在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的一部分表面,石墨粒子(B)的石墨晶体层状结构在与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的外周面相同方向地排列,且该复合碳材料的平均圆度为0.9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0078065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170993.X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 (1A)。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