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电动车发动机的防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517833C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510111651.9

    申请日:2005-12-19

    IPC分类号: H01M8/02 H01M8/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电动车发动机的防冻装置,包括燃料电池堆、氢气进气管、氢气排放管、氢气罐、空气进气管、空气排放管、风机、冷却流体循环管、水箱,所述的空气进气管与氢气进气管之间设置一管道连通,并在该管道上设置一常闭电磁阀;本发明在燃料电池电动车发动机不运行时,将空气排放管、氢气排放管、燃料电池堆内的所有残留水分吹扫干净,其内部水分就不会在严寒条件下因结冰而堵塞管路,此外,由于燃料电池堆、空气、氢气排放管路、冷却流体循环管路、水箱等都包裹上了保护性的绝热材料,因此可使燃料电池长时间保温。

    一种可用作质子交换膜的导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68843C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510029432.6

    申请日:2005-09-06

    IPC分类号: H01M8/02 H01M4/86 H01M4/88

    CPC分类号: Y02P70/5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作质子交换膜的导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该导流极板为带有导流槽、导流孔的导流双极板或单极板,所述的导流极板由石墨粉、热固性树脂及碳纤维三者混合一次性模压成型,所述的导流极板的原料配方为石墨粉100重量份、热固性树脂10~60重量份、碳纤维1~50重量份;该导流极板的制造方法包括配料、模压等工艺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品具有导电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

    一种可低温启动高温运行的燃料电池堆

    公开(公告)号:CN102810688A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1110146728.1

    申请日:2011-06-01

    IPC分类号: H01M8/24 H01M8/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低温启动高温运行的燃料电池堆,包括导流板、电极、前端板、后端板,所述的导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带导冷却流体槽的导流双极板和普通双极板,所述的带导冷却流体槽的导流双极板两端延伸出一凸块,该凸块与导流双极板一体成型,导流双极板的冷却流体进出孔设置在延伸出导流双极板两端的凸块上,相邻带导冷却流体槽的导流双极板的冷却流体进出孔之间通过密封圈连接,密封圈和凸块在燃料电池堆上下端构成外置的冷却流体通道,冷却流体通过外置的冷却流体通道进出燃料电池堆进行冷却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冷却流体不易渗漏、可同时适合高温燃料电池和低温燃料电池。

    一种可用作质子交换膜的导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29176A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申请号:CN200510029432.6

    申请日:2005-09-06

    IPC分类号: H01M8/02 H01M4/86 H01M4/88

    CPC分类号: Y02P70/5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作质子交换膜的导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该导流极板为带有导流槽、导流孔的导流双极板或单极板,所述的导流极板由石墨粉、热固性树脂及碳纤维三者混合一次性模压成型,所述的导流极板的原料配方为石墨粉100重量份、热固性树脂10~60重量份、碳纤维1~50重量份;该导流极板的制造方法包括配料、模压等工艺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品具有导电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

    一种有利于减少冷却流体流动阻力的燃料电池导流极板

    公开(公告)号:CN102810676A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1110146737.0

    申请日:2011-06-01

    IPC分类号: H01M4/8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利于减少冷却流体流动阻力的燃料电池导流极板,所述的导流双极板为长方体形,沿该长方体形导流双极板的长边两端的短边两侧延伸出翼状凸出部位,该翼状凸出部位上设有空气进出流体孔和氢气进出流体孔,导流双极板的冷却流体进出孔设置在导流双极板长边两端的短边边缘上,连接导流双极板上下端的冷却流体进出孔的导冷却流体槽呈直线,所述的导空气流槽板正面设有空气进出流体孔和空气导流槽,所述的导氢气流槽板正面设有氢气进出流体孔和氢气导流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同时适合高温燃料电池和低温燃料电池,有利于减少冷却流体流动阻力,不易堵塞,系统效率高。

    一种可使燃料电池的氢气与氧气充分利用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517845C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510111650.4

    申请日:2005-12-19

    IPC分类号: H01M8/06 H01M8/04 H01M8/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使燃料电池的氢气与氧气充分利用的装置,包括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氢气或氧气进气压力调节阀、燃料电池堆,所述的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与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进口相连,所述的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的同流向设有歧管,该歧管的另一端与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出口相连;所述的氢气或氧气进气压力调节阀调节进入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压力,该氢气或氧气压力应确保供给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计量比大于1.0,从燃料电池堆氢气或氧气出口出来的多余氢气或氧气通过歧管吸引回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循环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控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

    一种节能型燃料电池三合一膜电极密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949567A

    公开(公告)日:2007-04-18

    申请号:CN200510030416.9

    申请日:2005-10-1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型燃料电池三合一膜电极密封装置,包括由质子交换膜及其两侧的碳扩散层材料组成的三合一膜电极、密封边框,所述的三合一膜电极分为中间有效部分以及四周密封部分,所述的三合一膜电极的密封部分分为(A)、(B)两个区域,在(A)区域,质子交换膜及其两侧的碳扩散层材料呈相等尺寸,且整齐平整,所述的密封边框包覆在(A)区膜电极的两侧,在(B)区域,质子交换膜及其两侧的碳扩散层材料呈不相等尺寸,且在其中一侧形成缺位,所述的密封边框设在该缺位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密封好、不易堵塞等优点。

    一种有利于减少冷却流体流动阻力的燃料电池导流极板

    公开(公告)号:CN102810676B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110146737.0

    申请日:2011-06-01

    IPC分类号: H01M4/8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利于减少冷却流体流动阻力的燃料电池导流极板,所述的导流双极板为长方体形,沿该长方体形导流双极板的长边两端的短边两侧延伸出翼状凸出部位,该翼状凸出部位上设有空气进出流体孔和氢气进出流体孔,导流双极板的冷却流体进出孔设置在导流双极板长边两端的短边边缘上,连接导流双极板上下端的冷却流体进出孔的导冷却流体槽呈直线,所述的导空气流槽板正面设有空气进出流体孔和空气导流槽,所述的导氢气流槽板正面设有氢气进出流体孔和氢气导流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同时适合高温燃料电池和低温燃料电池,有利于减少冷却流体流动阻力,不易堵塞,系统效率高。

    一种可低温启动高温运行的燃料电池堆

    公开(公告)号:CN102810688B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110146728.1

    申请日:2011-06-01

    IPC分类号: H01M8/24 H01M8/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低温启动高温运行的燃料电池堆,包括导流板、电极、前端板、后端板,所述的导流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带导冷却流体槽的导流双极板和普通双极板,所述的带导冷却流体槽的导流双极板两端延伸出一凸块,该凸块与导流双极板一体成型,导流双极板的冷却流体进出孔设置在延伸出导流双极板两端的凸块上,相邻带导冷却流体槽的导流双极板的冷却流体进出孔之间通过密封圈连接,密封圈和凸块在燃料电池堆上下端构成外置的冷却流体通道,冷却流体通过外置的冷却流体通道进出燃料电池堆进行冷却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冷却流体不易渗漏、可同时适合高温燃料电池和低温燃料电池。

    一种可使燃料电池的氢气与氧气充分利用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988235A

    公开(公告)日:2007-06-27

    申请号:CN200510111650.4

    申请日:2005-12-19

    IPC分类号: H01M8/06 H01M8/04 H01M8/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使燃料电池的氢气与氧气充分利用的装置,包括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氢气或氧气进气压力调节阀、燃料电池堆,所述的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与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进口相连,所述的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的同流向设有歧管,该歧管的另一端与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出口相连;所述的氢气或氧气进气压力调节阀调节进入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压力,该氢气或氧气压力应确保供给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或氧气计量比大于1.0,从燃料电池堆氢气或氧气出口出来的多余氢气或氧气通过歧管吸引回氢气或氧气进气主管道循环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控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