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储能站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449227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448670.3

    申请日:2024-04-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储能站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电池储能站单体电池的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电池温度、放电电流、SOC和健康状态;基于单体电池的充电电压、充电电流、电池温度和健康状态,确定单体电池的充电电量;基于单体电池的放电电流、SOC、电池温度和健康状态,确定单体电池的目标放电电量;基于充电电量和目标放电电量,确定单体电池的工作状态,其中,单体电池的工作状态包括单体电池是否满电和单体电池是否过放电;基于单体电池的工作状态对单体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本发明解决了当对电池的充放电控制不当时,导致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储能电站的工作效能降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光储互补智能箱式变电站

    公开(公告)号:CN221226933U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322914816.2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储互补智能箱式变电站,包括箱式变电站本体和箱门,所述箱式变电站本体的一端活动铰接有箱门,所述箱门一端的底端设置有散热槽,所述箱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座,所述散热槽的一端设置有活动盖,所述活动盖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该光储互补智能箱式变电站通过设置有雾化喷头等零件,利用烟雾传感器,当内部发生烟雾时,可通过烟雾传感器进行智能感应,之后通过自动触发器,自动打开阀门,这时泵体利用抽气管,将储气箱中的二氧化碳抽出,利用排气管排入固定管中,通过分流管和雾化喷头将二氧化碳喷洒在内部,可便于提前灭火处理,使得更加安全,解决了不便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自动灭火处理的问题。

    一种阶梯式储能的智能化变电站储能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21009619U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22824789.X

    申请日:2023-10-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阶梯式储能的智能化变电站储能设备,包括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所述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壳。该阶梯式储能的智能化变电站储能设备通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二通风槽,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内部的温度较高时启动散热风机,散热风机会对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的内部吹风使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的内部降温,从而可以防止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内部的温度较高导致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内部的组件受损,第一通风槽和二通风槽可以方便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的内部通风,解决的是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内部的温度容易过高,容易影响变电站储能设备主体内部组件使用寿命的问题。

    一种变电站预制舱智能环境监测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20871801U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22699000.2

    申请日:2023-10-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电站预制舱智能环境监测设备,包括设备外壳,所述设备外壳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设备外壳内部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智能监测主体,所述设备外壳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调节丝杆,所述调节丝杆的外部设置有丝杆套,所述丝杆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底端安装有监测器。该变电站预制舱智能环境监测设备通过智能监测主体可以对预制舱内部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监测器可从设备上拆卸取下,拆卸时先将连接线取下,然后向两侧拉动安装套,安装套从定位板上移开之后即可实现拆卸,该结构实现了便于拆卸检修的功能,解决了不便拆卸检修的问题。

    一种原位金属原子掺杂Fe3O4/C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5388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35089.2

    申请日:2024-05-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金属原子掺杂Fe3O4/C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形貌结构新颖,为类胶囊状结构,材料内有In或Zn金属原子掺杂,微结构内部有碳负载,外层有N元素掺杂的碳包覆层。在铁基金属有机框架中原位掺杂适量In或Zn,并以其为前驱体;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在前驱体微结构外包覆聚多巴胺;调控煅烧条件,将聚多巴胺层转变为稳定的N元素掺杂的碳包覆层,而前驱体中原有配体也经碳化形成碳,最终合成出具有类胶囊状结构的In或Zn原子掺杂的Fe3O4/C复合电极材料。掺杂的In或Zn原子可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活性,而负载的碳材料可有效改善其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并且,不同组分间产生的协同效应也能够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