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汇聚式六自由度被动隔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3168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319068.1

    申请日:2023-10-12

    申请人: 东华大学

    IPC分类号: F16F15/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汇聚式六自由度被动隔振系统,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设置有六个被动隔振器;被动隔振器包括筒体、上端板、下端板、活塞杆、活塞板、上压板和下压板;上压板和下压板分布于活塞板上下两侧;上压板与上端板之间通过上弹簧连接,下压板与下端板之间通过下弹簧连接;上压板与活塞板之间夹设有上橡胶圈,下压板与活塞板之间夹设有下橡胶圈。本发明采用橡胶圈与弹簧的配合进行微振动隔振,有效地降低共振时的振幅。

    一种双导轨交叉升降教学黑板

    公开(公告)号:CN107757196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1710951930.9

    申请日:2017-10-12

    申请人: 东华大学

    IPC分类号: B43L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导轨交叉升降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框架内位于后侧的电子白板、双导轨交叉升降黑板组及位于前侧的滑动板,电子白板、双导轨交叉升降黑板组平铺于框架内的水平两侧,滑动板可在框架内水平移动;所述滑动板包括可上下移动的黑板一、黑板二;所述双导轨交叉升降黑板组包括在水平方向上平铺的两组黑板,每组黑板包括两块可上下移动且前后布置的黑板。本发明提供的教学黑板实现了100%的面积升降率,增加了黑板利用率,减少了擦黑板的次数,安装方便,从而提高了上课效率,也加强了板书传递给同学的上课体验。

    一种反作用轮微振动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87149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62978.4

    申请日:2019-12-11

    申请人: 东华大学

    IPC分类号: G01H9/00

    摘要: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反作用轮微振动测量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反作用轮微振动测量方法。本发明借助于反作用轮微振动测量装置和方法,可实现反作用轮微振动的实时、准则测量,得到六个方向的扰动分量;通过视觉检测装置和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能避免系统对测量目标的干扰,达到良好的测量精度;利用视觉检测装置中光学元件与调节机构,减少三维图像测量中所需的高速摄像机个数,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同时兼具同步采集的优点。本发明装置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反作用轮的微振动测量,还可用于其他零部件的全场模态测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一种飞轮轴承动刚度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44625A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910361917.7

    申请日:2019-04-30

    申请人: 东华大学

    IPC分类号: G01M13/045 G01M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轮轴承动刚度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待测飞轮安装在微振动测试平台上,驱动飞轮至最大转速后进行惯性停车,通过采集系统获取整个运行状态下的三向扰动力信号;对采集的时域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并绘制出飞轮三向转速频谱图,通过幅值大小提取转子径向平移频率和轴向平移频率;在x、z向转速频谱图上分别提取与径向、轴向平移模态共振放大的高次谐波振幅数据,根据幅值函数对数据拟合得出径向阻尼系数和轴向阻尼系数;计算得出飞轮轴承的径向动刚度和轴向动刚度。本发明采用间接测量能避免对结构的拆装与破坏,具有计算简单、非侵入性、结果实时性与可视化的有益效果。

    一种可自动转换纱线排布的编织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4846542B

    公开(公告)日:2017-10-17

    申请号:CN201510172946.0

    申请日:2015-04-13

    IPC分类号: D04C3/4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转换纱线排布的编织机构,包括底盘(1)、外导向盘(2)和内导向盘(3);底盘上设有互相外切的多个凹槽结构的外圆形道轨(11),底盘上还设有与外圆形道轨数量相同、且与外圆形道轨外切的内圆形道轨(12),外圆形道轨与内圆形道轨相切位置的外圆形道轨内还设置编织开关(13)、外圆形道轨与内圆形道轨相切位置的内圆形道轨内还设置变轨开关(14),编织开关和变轨开关均通过伸缩机构连接与编织机的电控装置连接。本编织机构根据编织开关和变轨开关的不同打开、关闭状态可实现走马锭在外圆形道轨内旋转的正常编织状态和进入内圆形道轨内进行过渡、等待的改变排布状态,结构简单、无需人工干预,生产效率较高。

    一种板状零件模态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017832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09152.9

    申请日:2016-05-11

    申请人: 东华大学

    IPC分类号: G01M7/02

    CPC分类号: G01M7/025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状零件模态测试装置,包括传送装置、激励装置和检测装置,其中传送装置前端设有传送带a、中间设有传送带b、末端设有传送带c和传送带d,传送带a、传送带b和传送带c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传送带d设置在传送带c上端,激励装置包括力锤和三自由度机械手,力锤与三自由度机械手连接,检测装置包括外壳、固定板、吸盘气缸、支撑气缸、推杆气缸和支撑板,支撑板包括底板,底板上端设有凸台、且凸台周围设有若干圆柱体,外壳上端设有圆孔,用于安装吸盘气缸,吸盘气缸的伸缩杆末端粘结有抓盘,外壳后端设有3个立方块,左右两侧立方块用于放置支撑气缸、中间立方块用于放置推杆气缸,本发明具备流水线上零件振动检测功能。

    一种复合晶变改性方法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37150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310319424.X

    申请日:2013-07-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晶变改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纺织材料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是将被改性材料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改性介质,升压至改性压力,然后瞬间释放压力,再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联合作用并去除改性介质,即获得复合晶变改性材料。本发明适用范围广,不仅能改性棉纤维及全部麻类纤维等天然纤维,还可改性粘胶纤维;改性后的纤维孔隙增大、结晶度降低、纤维柔软,提高了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柔软性和染色性能等;采用瞬间释放压力的方法,大幅提高了纤维的蓬松性和柔软性;采用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辐射联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纤维的品质,并大幅提高了改性效率。

    一种亚麻纤维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22272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310318125.4

    申请日:2013-07-26

    IPC分类号: D06B5/14 D06M11/61 D06M101/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麻纤维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是将亚麻纤维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改性介质,升压至改性压力,然后瞬间释放压力,再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联合作用并去除改性介质,即获得复合晶变改性亚麻纤维。本发明晶变改性后的纤维孔隙增大、结晶度降低、纤维柔软,提高了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柔软性和染色性能等;采用瞬间释放压力的方法,大幅提高了纤维的蓬松性和柔软性;采用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辐射联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纤维的品质,并大幅提高了改性效率。

    一种棉纱线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22277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318084.9

    申请日:2013-07-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纱线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是将棉纱线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改性介质,升压至改性压力,然后瞬间释放压力,再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联合作用并去除改性介质,即获得复合晶变改性棉纱线。本发明晶变改性后的纱线孔隙增大、结晶度降低、纱线柔软,提高了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柔软性和染色性能等;采用瞬间释放压力的方法,大幅提高了纱线的蓬松性和柔软性;采用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辐射联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纱线的品质,并大幅提高了改性效率。

    一种粘胶纤维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22273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319442.8

    申请日:2013-07-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胶纤维的复合晶变改性方法,是将粘胶纤维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入改性介质,升压至改性压力,然后瞬间释放压力,再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联合作用并去除改性介质,即获得复合晶变改性粘胶纤维。本发明晶变改性后的纤维孔隙增大、结晶度降低、纤维柔软,提高了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柔软性和染色性能等;采用瞬间释放压力的方法,大幅提高了纤维的蓬松性和柔软性;采用抽真空、高速离心旋转牵伸和微波辐射联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纤维的品质,并大幅提高了改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