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压锅炉的排污蒸汽回收系统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128731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1065498.1

    申请日:2020-09-30

    IPC分类号: F22B37/54 F22B37/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压锅炉的排污蒸汽回收系统。本发明包括高压汽包,中压汽包,低压汽包,中压连排扩容器,低压连排扩容器,定时排污扩容器,高压汽包通过高压连续排污管路与中压连排扩容器连接,中压连排扩容器通过第一调节阀与低压连排扩容器连接并通过第一止回阀与中压汽包连接,中压汽包通过中压连续排污管路与低压连排扩容器连接,低压连排扩容器通过第二调节阀与定时排污扩容器连接并通过第二止回阀与低压汽包连接,低压汽包通过低压连续排污管路与定时排污扩容器连接。本发明通过增设中压连排扩容器,高压汽包的排污水在中压连排扩容器和低压连排扩容器实现梯级闪蒸,大大提升了回收和利用排污蒸汽的热效率。

    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汽水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83877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32825.1

    申请日:2019-02-2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汽水循环系统。本发明包括凝泵,与凝泵连接的给水加热器,与给水加热器连接的蒸汽除氧器,与蒸汽除氧器出口连接的给水泵,与给水泵出口连接的垃圾焚烧锅炉,与垃圾焚烧锅炉主蒸汽出口连接的二次加热过热器,与二次加热过热器出口连接的汽轮机,与汽轮机蒸汽出口连接的凝汽器,凝泵入口与凝汽器出口相连接,二次加热过热器、给水加热器固设于沼气加热炉烟道内,还包括与蒸汽除氧器相连接的除氧蒸发器,除氧蒸发器固设于沼气加热炉烟道内。本发明具有系统配置合理、汽轮机出力和发电效率较高、沼气加热炉运行较经济等优点。

    具有辅助蒸汽的余热锅炉炉水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4237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355264.3

    申请日:2018-11-14

    IPC分类号: F22B35/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辅助蒸汽的余热锅炉炉水循环系统。本发明包括高压系统,低压系统,辅助蒸汽入口端,凝结水入口端,高压系统包括高压锅筒,高压蒸发器,高压省煤器,高压下水管,高压给水泵,低压系统包括低压锅筒,除氧头,低压蒸发器,低压省煤器,低压下水管,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循环泵,高压系统通过高压给水泵与低压锅筒相连接,辅助蒸汽入口端与除氧头相连接。本发明通过在除氧头接入辅助蒸汽从而避免了汽水振动的产生,同时通过调整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的开合实现低压系统炉水循环加热,低压系统内炉水通过辅助蒸汽升温至接近饱和温度后送入高压系统,从而避免了机组快速启动时高压锅筒的上下壁温出现超差。

    余热锅炉给水除氧系统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990301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1711467463.9

    申请日:2017-12-28

    IPC分类号: F22D1/5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给水除氧系统。本发明包括低压汽包,尾部受热面,第一给水泵,第二给水泵,采用真空式除氧的第一除氧器,与低压汽包相连接的第二除氧器,第二除氧器采用一体式热力除氧且与尾部受热面相连接,尾部受热面为整体式受热面并设有供热出口和真空除氧加热水出口,真空除氧加热水出口和第一给水泵与第一除氧器相连接,第一除氧器与第二给水泵相连接,第二给水泵与尾部受热面相连接。本发明采用真空式除氧与一体式热力除氧相结合、尾部受热面整体式布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锅炉出力低、排烟温度较高以及尾部受热面易腐蚀、非供热工况下受热面干烧等技术问题。

    余热锅炉的多管排过热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97242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0985380.4

    申请日:2020-09-18

    IPC分类号: F22G3/00 F22G7/1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的多管排过热器,属于电站锅炉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蒸汽进口集箱,管组出口集箱,并联设置的第一管屏和第二管屏,第一管屏和第二管屏分别通过连接管与蒸汽进口集箱和管组出口集箱连接,第一管屏上排列有若干排第一受热面,第二管屏上排列有若干排第二受热面,第一受热面采用光管,第二受热面采用翅片管,第一管屏相对于烟气流向位于第二管屏的前侧。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前后排受热面的壁温存在较大温差的技术问题,降低了受热面的设计难度,避免了受热面与集箱连接的焊口处易产生泄漏、爆管的风险,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