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狭窄处的焊接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10283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153394.2

    申请日:2025-02-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狭窄处的焊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焊接技术领域,包括对工件表面焊接部位进行清理确保工件表面干净无污物;根据焊接材料和厚度选择对应的焊接电流和电压,根据选择的电流和电压对电焊机的参数进行调整;使用加工钳将焊条截断至所需要的长度,同时使用加工钳去除焊条表面的药皮露出焊芯;对焊芯表面进行清理确保焊芯表面干净无污物;将焊接角度调整杆的一端与焊枪连接,另一端与焊芯连接;利用焊接角度调整杆调整好焊接角度后对工件狭窄处进行焊接等步骤,通过在狭窄处焊接时使用焊接角度调整杆对处理过的焊条进行角度调整,以便于对操作空间狭窄处的工件进行焊接,有效解决了现有焊接过程中面对狭窄处难以操作的问题。

    一种用于地下室钢柱带防渗漏检测方法及其预防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375116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440768.0

    申请日:2024-10-16

    Abstract: 一种用于地下室钢柱带防渗漏检测方法及其预防系统,涉及钢柱带防渗漏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获取施工图纸标准数据和施工现场勘测数据;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过滤筛选和标准化处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地下室钢柱带潜在涉水方位;结合止水材料的自身,计算止水施工的位置;选择渗水监测传感器,基于其监测范围计算止水材料背水面分布间距和安装位置;建立渗水点监测地图;在检测地图中设立预警模块,且在地下室中建立警报装置和和路线指引装置,解决了现有止水材料全面铺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建筑成本,以及后续混凝土结构发生变形或开裂,导致渗漏情况,使渗漏点的排查困难,增加后期维护与修复的难度和成本问题。

    一种外围护墙体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7709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901795.2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围护墙体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依次由内至外设置的承重龙骨、夹芯保温板、呼吸纸和外饰板,承重龙骨的一侧水平设置有固定件,夹芯保温板的内侧对称开设有与固定件形状尺寸相适配的固定槽,固定件插接至固定槽的内部,呼吸纸铺设于夹芯保温板的外表面,呼吸纸的外侧等距钉固有顺水条,外饰板钉固于顺水条的外侧,相邻的外饰板之间设置有泛水板,该结构优化夹芯保温板结构,使得半成品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即可安全便捷施工,连接方式简单,易于操作,可极大的优化外围护结构的防火、防水、保温等细部节点,减少传统施工方法造成的细部薄弱点,提升围护结构的使用效果。

    一种用于建筑顶板的开孔作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02165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620358.5

    申请日:2022-1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顶板的开孔作业装置,其包括装置底盘,所述装置底盘的上部配置有竖向主臂,所述竖向主臂的上部配置有伸缩副臂,所述伸缩副臂的上部配置有钻机托板,冲击钻设置于所述钻机托板中;液压气泵内缸通过伸缩副臂托件和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伸缩副臂;所述装置底盘的上部还配置有气泵压缩机和电源,所述气泵压缩机通过气体压力管道与液压气泵内缸连接,所述电源通过冲击钻电线与冲击钻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建筑顶板的开孔作业装置,其结构合理,操作便捷,消除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效率,有利于控制施工成本。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钢结构吊架姿态调节系统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19105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178418.1

    申请日:2024-08-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的钢结构吊架姿态调节系统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吊架本体,两个对称设置的吊架本体为一组,吊架本体包括支撑板、连接臂、托板和紧固钢丝绳,连接构件设置在吊架本体的上端,连接构件包括固定座和工字钢构件,工字钢构件设置在固定座的上表面,动力装置设置在连接构件与吊架本体之间,动力装置包括气缸、伸缩杆和连接杆,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吊架本体的使用,并对吊架本体进行调整,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模型预测模块、自适应调节模块、指令发送模块和预警模块。解决了吊架无法调节,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承载力有限,导致安全隐患较大问题。

    一种洞口封堵免支撑浇筑模板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5522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003395.0

    申请日:2024-07-25

    Abstract: 一种洞口封堵免支撑浇筑模板及其方法,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分别扣合在楼板上、下板面洞口处的上、下模板,上模板设有与洞口形状、尺寸一致的开口部,在开口部的侧壁具有至少四个延伸出来的凸台,凸台顶部一侧设有拉力器;下模板连接有钢丝绳的一端,钢丝绳的另一端贯穿凸台与拉力器的工作端连接,在拉力器上设有用以检测钢丝绳拉力的传感器,凸台顶部另一侧设有显示屏,上模板内部设有控制器和RFID天线,控制器分别与RFID天线、显示屏和传感器通信连接,本发明提供免支撑浇筑模板,免除了对洞口进行封堵时需要搭设脚手架支模的步骤,提升了洞口封堵效率。

    一种承台浇筑气泡检测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0399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62765.5

    申请日:2024-05-27

    Abstract: 一种承台浇筑气泡检测系统及其方法,涉及承台浇筑气泡检测技术领域,包括:传感器布置模块,根据承台支模形状智能生成布局设计,指导安装传感器,确保全面监测无死角;数据处理模块,对传感器布置模块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提取关键特征,为后续建模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3D影像构建模块,根据提取的关键特征建立气泡3D影像,并生成消除方案;无线传输模块,用于传输数据至外部显示单元;外部显示单元,适于显示消除方案和气泡3D影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工人员无法通过客观数据进行精确控制振捣棒的振捣时间,从而导致承台整体结构的强度不稳定的情况。

    一种洞口后浇筑免支撑施工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478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867939.1

    申请日:2024-07-01

    Abstract: 一种洞口后浇筑免支撑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根据施工参数计算封堵洞口支模架的参数以及楼板模板的孔位加工参数,利用计算得到的支模架的参数进行支模架的制作,安装预埋锚固件,浇筑完成后,将楼板模板与浇筑定位件拆除,在封堵洞口时,将支模连接件与预埋锚固件连接后,将支模架与支模连接件进行连接,对洞口进行封堵,完成后将支模连接件和支模架拆除完成封堵工作等步骤,通过在洞口处设置预埋锚固件,在封堵时,利用预埋锚固件将支模架直接安装在洞口处对其进行封堵,免去了搭设脚手架支模结构以及拆除的过程,节省的大量的时间,提升了施工效率。

    一种大立杆间距的盘扣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91441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10758411.1

    申请日:2022-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立杆间距的盘扣式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支撑体系包括立杆、横杆和活动支撑组,立杆等间距竖直架设,横杆水平架设,相邻的两立杆之间架设活动支撑组;活动支撑组呈“大”字形,包括竖直架设的长顶托、水平架设的两伸缩横杆和倾斜架设的两伸缩斜拉杆;长顶托和立杆上分别套装有旋转圆盘,两旋转圆盘之间水平搭设梁底支撑主梁,用于承托梁底模板。本发明解决了梁板交接处的支撑问题,可将常规的立杆间距增大至大跨度间距,既提供稳固支撑又不在梁底增设通长立杆,搭设方式简单,易操作,安装结构合理,承重效果良好,整体可根据梁的位置调节支撑宽度和高度,提高施工效率,材料可重复使用。

    一种大立杆间距的盘扣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9144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758411.1

    申请日:2022-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立杆间距的盘扣式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支撑体系包括立杆、横杆和活动支撑组,立杆等间距竖直架设,横杆水平架设,相邻的两立杆之间架设活动支撑组;活动支撑组呈“大”字形,包括竖直架设的长顶托、水平架设的两伸缩横杆和倾斜架设的两伸缩斜拉杆;长顶托和立杆上分别套装有旋转圆盘,两旋转圆盘之间水平搭设梁底支撑主梁,用于承托梁底模板。本发明解决了梁板交接处的支撑问题,可将常规的立杆间距增大至大跨度间距,既提供稳固支撑又不在梁底增设通长立杆,搭设方式简单,易操作,安装结构合理,承重效果良好,整体可根据梁的位置调节支撑宽度和高度,提高施工效率,材料可重复使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