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92796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88231.1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机电模块化整体提升的辅助安装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装配式机电模块化整体提升的辅助安装装置,包括固定架,固定架的内部固接有若干个横板,每个横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横槽,固定架的上方设置有定位框,定位框内开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传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接有收卷盘,收卷盘的内部固接有钢绳,钢绳远离收卷盘的一端固接有转动轴,通过设计新的装配式机电模块化整体提升的辅助安装装置,解决了若现有的抬升架的位置发生偏移,就会导致固定框架在抬升的过程中因重心偏移从而发生倾斜,导致整个固定框架从抬升架上倾倒而下,产生安装失败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68469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0502987.0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并行施工叠加效应分析的隧道施工监测方法,涉及智能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采集并行施工中叠加的多个施工信息,分别进行应力场分析,获得多个应力场信息;构建获得隧道孪生模型,并划分获得多层隧道孪生子模型;进行应力场划分,并分别进行隧道偏移信息分析,获得多个隧道偏移信息集合,进行隧道偏移叠加分析;根据多个叠加隧道偏移信息,进行隧道施工变形分析,并输出占比最大的隧道变形模式作为施工监测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并行施工情况下的隧道变形监测准确性低,并存在滞后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通过逐层进行隧道偏移分析和隧道变形模式监测,提高监测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7568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251695.0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支撑梁构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伸缩式的支撑梁构件,包括第一横梁体、中间梁、第二横梁体、第一连接梁以及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横梁体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体数量和第一横梁体的数量相同且活动设置在第一横梁体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横梁体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横梁体上均设置有中间梁,所述支撑梁构件还包括固定组件以及伸缩驱动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中间梁和第二横梁体之间,所述伸缩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横梁体和中间梁之间;保证整个可伸缩的支撑梁构件的连接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了对支撑梁构件的装配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8362411B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97050.0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坑开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拟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的试验装置及方法,针对传统的隧道侧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不能直观的通过模拟器表现出来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夹持机构和模拟土壤压力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于支撑底座上表面左右两侧靠近边缘处的侧夹持板。本发明在正常未开挖的情况下隧道支撑管所受到的弯矩为零,一旦其中一侧开始挖掘,此时该侧上下两个施力压块失去平衡,反应在模拟土层上即为土层的内应力发生变化,此时再观察隧道支撑管各个关键位置的压力值变化即可推测计算出隧道位置产生的形变,若不及时支护甚至可以直接看出隧道支撑管的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14892943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667117.X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IPC: E04G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嵌滑槽安装的提篮式悬挑脚手架装置。该装置包括脚手架(2)、上横条基板(3)、下横条基板(4)和若干组斜拉梁构件组合(5);上横条基板和下横条基板正面设置为内嵌滑槽构型;斜拉梁构件组合包括耳板构件、上夹紧板(53)、承重梁构件、下夹紧板(57)和斜拉杆(54);耳板构件嵌入在上横条基板内嵌滑槽中,耳板构件、上横条基板和上夹紧板夹紧安装在一起;承重梁构件后端嵌入在下横条基板内嵌滑槽中,承重梁构件、下横条基板和下夹紧板夹紧安装在一起;斜拉杆一端与耳板构件连接,另一端与承重梁构件前端连接;脚手架搭设在斜拉梁构件组合承重梁构件上。本发明的脚手架装置有利于快速高质量搭建拆除脚手架。
-
公开(公告)号:CN117127743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402017.5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幕墙安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重型仿石混凝土挂板安装方法,包括使用以下结构进行安装,安装单元,安装单元包括建筑墙壁和混凝土挂板,建筑墙壁表面设置有若干对安装板,若干对安装板表面横向安装有横向钢架,横向钢架表面焊接设置有若干纵向钢架,定位单元,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套,定位套滑动设置有插杆,插杆活动插接设置在混凝土挂板中心位置开设的卡孔。本发明,采用的扩展叶片为风车形,增大接触面积,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的混凝土挂板撕裂,并且安装板与横向钢架的连接节点从下到上布置数量逐渐减小,可以避免上部节点出现倒八字形撕裂裂缝,还设置有定位单元,将混凝土挂板抬升后挂在定位单元上,方便后期移动混凝土挂板。
-
公开(公告)号:CN117072173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329143.2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21D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竖井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竖井逆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地基以及安装在地基内部的围护板,围护板上表面浇筑设置有压顶圈梁,围护板内侧设置有逆筑单元,逆筑单元内部安装有若干组连接单元。通过设置有逆筑单元,其中逆筑单元内部的竖井衬砌是一层一层进行浇筑安装,每挖一层即完成一层的浇筑,操作简单,在底部的竖井衬砌厚度大,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并且还设置有连接单元,在每层的竖井衬砌浇筑完毕后,通过连接单元将两个竖井衬砌拉住,减少了由于重量的原因造成竖井衬砌发生断裂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竖井衬砌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74293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905605.4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缓粘结预应力筋自控温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本发明采用的缓粘结预应力筋自控温试验装置包括加卸载装置、加热保温装置、测量传感装置、自动化控制装置和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装置;本发明利用混凝土试件模仿现场工况,将缓粘结预应力筋埋设在混凝土试件中部;试验前,计算出制备的缓粘结预应力筋所需的长度,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中混凝土试件内的预应力筋长度保持不变;通过选用的函数关系式拟合粘滞力系数和温度的关系、等效固化期和粘结强度的关系;后通过对现场的时间和温度的记录,直接得到等效固化期、粘滞力系数和粘结强度,从而指导现场缓粘结预应力构件的加载。
-
公开(公告)号:CN114016500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111327032.9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5/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敏感环境下钢护筒钻孔灌注桩超前加固施工方法,属于地基基础工程技术领域,涉及超前加固施工技术,该敏感环境下钢护筒钻孔灌注桩超前加固施工方法用于解决因钢护筒旋入过程中壁厚导致的钢护筒底部土体的扰动的问题,以及因钢护筒下旋导致的钢护筒内部土体挤压和钢护筒内取土导致的土体卸载交替作用产生的土体扰动影响问题;还用于解决因砂性土层中无法降水施工导致的钢护筒内部渗透稳定性问题;解决了现有运营隧道旁钻孔灌注桩微扰动施工技术的局限性,即仅能控制成孔过程的侧向土体位移,不能控制成孔过程的竖向土体位移;采用本发明可以实现敏感条件下对于群桩施工产生的环境扰动叠加效应的有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029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493019.5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越地铁多隧道地下转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本发明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计算得出地下转换结构中的桩基(5)、横向转换基础梁(2)、纵向转换基础梁(3)和混凝土区格板(4)的内力和变形数据,对于地下转换结构预先设定优化变量、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最后采用智能优化方法对优化变量进行优化计算,直至满足设定的优化目标。本发明的优化设计系统能够实现优化设计方法的步骤。本发明的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使得设计人员无须依赖经验就能够确定出最符合优化目标的设计参数,使得地下转换结构的设计参数的选择能够更加符合工程项目的需求,工程项目的运作更为高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