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514776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827733.5
申请日:2019-09-0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南极磷虾油中磷脂的检测方法,属于水产品检测技术领域。采用氨基固相萃取柱对南极磷虾油进行净化并富集磷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选用正相硅整体胶柱,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可以对南极磷虾油中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三种主要磷脂的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963291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38469.7
申请日:2019-01-16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G01N27/3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32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抛式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及其检测大田软海绵酸方法,属于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大田软海绵酸的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将识别探针固定于丝网印刷金电极的工作电极表面,采用电化学阻抗谱进行测试,利用核酸适配体与OA结合前后工作电极表面电子传递阻抗值的变化量与OA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贝类中OA的定量检测。此传感器制备简单,方便快捷,成本低廉。采用此传感器进行贝类中OA的检测,方法简便、高效,检出限为1μg/kg,线性范围为1‑800μg/kg;回收率在91.95%‑118.56%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5.21%~11.64%;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筛查与定量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914259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963482.9
申请日:2018-08-2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06 , G01N30/14 , G01N2030/062 , G01N2030/1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以有毒贻贝为原料,采用1%的乙酸水进行提取,依次用Sephardex LH20进行净化收集目标馏分后再经高效液相色谱用TSK‑GEL Hillic Amide‑80色谱柱(4.6×250mm,5μm)进行制备,以95%的乙腈水溶液(0.1%甲酸)和纯水(0.1%甲酸)作为流动相,在保留时间为8‑11分钟内收集GTX1&4、GTX2&3色谱峰。均匀性实验中,测得毒素样品溶液的均匀性较好,能满足麻痹性毒素化学检测方法(液质法)中毒素质量分析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8342449A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810066931.X
申请日:2018-01-24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腹泻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属于水产品安全检测领域,试剂盒包括:(1)包埋有蛋白磷酸酶2A(PP2A)酶凝胶的96孔微孔板;(2)大田软海绵酸浓度梯度系列标准溶液;(3)缓冲溶液A;(4)缓冲溶液B;(5)底物显色溶液;(6)质控样品溶液。本发明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技术将PP2A酶固定在微孔板底部,利用腹泻性贝类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抑制PP2A酶催化无色底物对硝基苯磷酸二钠去磷酸化产生黄色产物对硝基苯酚(pNP)的反应,根据pNP在405nm处吸光度与毒素浓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对毒素进行定量检测。本发明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步骤简单,操作技术要求不高,耗时较短、费用低廉,准确率高,适用于大批量贝类样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查。
-
公开(公告)号:CN106124678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369188.6
申请日:2016-05-30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G01N30/8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88 , G01N2030/88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肉中全氟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的快速筛查方法,属于水产品检测技术领域。方法采用通过式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净化策略,简化样品前处理程序,去除样品基质中脂肪和磷脂等杂质干扰组分,实现了多种全氟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的同步提取;同时,利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优势,不仅通过获得精确质量数及丰富的碎片离子信息增强了复杂基质的定性能力,还改善了高分辨质谱的定量效果,实现了一次进样同时确证18种PFCs和21种前体物质的高通量定性筛查,并获得了高灵敏的定量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0374380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410028583.9
申请日:2014-01-21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检测海参中恩诺沙星代谢产物的方法,属于水产品检测技术领域,它包括样品提取、净化、标准曲线的绘制、实验所用的仪器条件及代谢产物的结构分析。本发明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离子阱技术,采用pMRM法能够准确测定预见的代谢产物,并能检测到低浓度的代谢产物;采用QTrap独有的MRM?IDA?EPI工作模式,一次进样,既可得到相应代谢产物的MRM色谱图,又可得到其MS2质谱图。本发明可以检测到包括环丙沙星在内的10种代谢产物,其中有两种新发现的代谢产物的质谱响应强度远大于环丙沙星。本发明填补了我国目前没有海参中恩诺沙星代谢产物检测方法的空白,对研究其它药物的代谢产物及未知药物筛查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3713035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009128.4
申请日:2014-01-09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G01N27/48
Abstract: 一种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属于电化学检测技术领域,首先是通过在裸金电极表面电聚合硫堇-亚甲基蓝复合膜,再利用电极表面修饰技术,将纳米金和抗体依次修饰至电极表面,制备一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其次是将制备的免疫传感器用于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的电化学检测。本发明借助硫堇-亚甲基蓝的复合聚合膜和纳米金的协同作用使峰电流信号放大,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利用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大田软海绵酸与其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免疫产物,能阻碍电极表面电子传递的特性,实现非标记电化学检测。本发明方法用于贝类样品中大田软海绵酸的测定,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1700011B
公开(公告)日:2023-02-07
申请号:CN202010332116.0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IPC: A01K61/54 , A01K63/04 , A23K50/80 , A23K10/18 , A23K20/163 , A23K20/142 , G01N1/34 , G01N1/40 , G01N27/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麻痹性贝类毒素暂养脱除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暂养贝类预处理;(2)养殖环境处理;(3)快速排泄阶段;(4)促代谢阶段;(5)育肥恢复阶段。本发明采用系统的毒素消除暂养方法,分步完成快速排泄、促代谢以及育肥恢复阶段。比较常规暂养方法,本发明的有益之处为通过快速排泄阶段,促进贝类的逆境适应同时将胃内容物中的有害藻直接排除,减少毒素在其他组织器官的蓄积,达到缩短暂养周期的目的。通过调节不同阶段的膳食和免疫增强,保障暂养阶段贝类的正常生长生理。
-
公开(公告)号:CN108342449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1810066931.X
申请日:2018-01-24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IPC: C12Q1/42 , C12N11/12 , C12N11/089 , C12N11/04 , C12N9/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腹泻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属于水产品安全检测领域,试剂盒包括:(1)包埋有蛋白磷酸酶2A(PP2A)酶凝胶的96孔微孔板;(2)大田软海绵酸浓度梯度系列标准溶液;(3)缓冲溶液A;(4)缓冲溶液B;(5)底物显色溶液;(6)质控样品溶液。本发明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技术将PP2A酶固定在微孔板底部,利用腹泻性贝类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抑制PP2A酶催化无色底物对硝基苯磷酸二钠去磷酸化产生黄色产物对硝基苯酚(pNP)的反应,根据pNP在405nm处吸光度与毒素浓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对毒素进行定量检测。本发明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步骤简单,操作技术要求不高,耗时较短、费用低廉,准确率高,适用于大批量贝类样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查。
-
公开(公告)号:CN113214995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011619941.5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伪菱形藻快速扩大培养及筛查鉴别其产毒成分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伪菱形藻细胞初级培养;(2)伪菱形藻细胞连续扩大培养。本发明首先解决了伪菱形藻快速扩大培养问题,并建立了对其产毒组分进行有效筛查鉴定方法,通过优化伪菱形藻细胞培养条件,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培养,满足了研究贝类中失忆性贝类毒素调控机制的实验需要。经不断调整优化前处理及色谱质谱条件,通过收集高浓度藻细胞,能够有效分离多种产毒组分,对具有相同分子量及离子碎片的DA及其多种异构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对贝类中失忆性贝类毒素的溯源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