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896039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722882.8
申请日:2020-07-24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便携式安全监测数据采集和诊断系统,该系统,包括:采集装置和与所述采集装置连接的终端;所述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安全监测仪器的监测数据;所述终端,用于对所述采集装置采集的安全监测仪器的监测数据进行诊断。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安全监测仪器的数据采集,大大节约了经济成本;还实现了数据采集、录入、传输和诊断的一体化,提高监测数据采集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1896039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0722882.8
申请日:2020-07-24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便携式安全监测数据采集和诊断系统,该系统,包括:采集装置和与所述采集装置连接的终端;所述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安全监测仪器的监测数据;所述终端,用于对所述采集装置采集的安全监测仪器的监测数据进行诊断。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安全监测仪器的数据采集,大大节约了经济成本;还实现了数据采集、录入、传输和诊断的一体化,提高监测数据采集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8113340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443747.8
申请日:2024-04-1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8/71 , G06F8/60 , G06F8/41 , G06Q10/04 , G06F30/28 , G06Q50/06 , G06F9/445 , G06F13/3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动力模型封装并服务化的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模型封装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确定当前水动力模型对应的实际入流边界信息,并实例化水动力模型目标类,得到当前水动力模型对应的预设入流边界信息;若预设入流边界信息与实际入流边界信息一致,则确定目标水状态模拟任务对应的实际地域模型文件,通过实例化后的水动力模型目标类加载实际地域模型文件并预测当前水动力模型的出流边界,得到预测结果;在预测结果为正常状态时,将预测结果、实际任务标识和当前水动力模型的模型标识进行组合并添加到预设的数据库中。本申请具有降低水动力模型部署应用的难度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113340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443747.8
申请日:2024-04-1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8/71 , G06F8/60 , G06F8/41 , G06Q10/04 , G06F30/28 , G06Q50/06 , G06F9/445 , G06F13/3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动力模型封装并服务化的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模型封装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确定当前水动力模型对应的实际入流边界信息,并实例化水动力模型目标类,得到当前水动力模型对应的预设入流边界信息;若预设入流边界信息与实际入流边界信息一致,则确定目标水状态模拟任务对应的实际地域模型文件,通过实例化后的水动力模型目标类加载实际地域模型文件并预测当前水动力模型的出流边界,得到预测结果;在预测结果为正常状态时,将预测结果、实际任务标识和当前水动力模型的模型标识进行组合并添加到预设的数据库中。本申请具有降低水动力模型部署应用的难度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544906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211071398.9
申请日:2022-09-02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滑坡监测预警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膨胀土边坡渗透失稳预测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其方法包括获取膨胀土边坡失稳的关键因子;基于所述关键因子,建立膨胀土边坡失稳模型;基于所述膨胀土边坡失稳模型,计算得到膨胀土边坡失稳的临界状态值;通过预埋于膨胀土内的传感器,得到所述膨胀土位移变化率;根据所述膨胀土位移变化率和临界状态值,判断膨胀土边坡的目标失稳风险区间及目标膨胀位移等级;根据所述目标失稳风险区间及所述目标膨胀位移等级,得到膨胀土边坡渗透失稳的预测结果。将目标风险区间和目标膨胀位移等级结合起来,判断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判断结果更加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6822196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0762950.7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小流域非线性产汇流时空变源机理的表征方法,涉及水文模拟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径流小区降雨径流过程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影响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土壤下渗能力随时间变化关系、土壤对降雨的最大响应深度和产流时间,以及径流小区的地表下渗、径流及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行模拟分析,获取小流域产流机制与地貌特征的时空对应关系,并通过分析土壤基质吸力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考虑瞬时入渗率与雨强、土壤含水量与储水能力相结合的机制,对小流域非线性产汇流的时空变源机理进行表征;本发明实现了对于小流域非线性产汇流时空边缘机理的表征,为小流域非线性产汇流的后续计算提供了技术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2986536B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0197193.4
申请日:2021-02-22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穿堤有压涵管接触冲刷破坏模拟装置及其模拟方法,属于堤防渗流破坏模拟的技术领域,包括砂槽箱和水头提升系统,箱体利用滤板组件和挡板分隔为上游水室、下游水室以及装填室;箱体上位于装填室的位置固定有沿箱体长度方向的涵管,涵管长度方向的一端穿过开设在挡板上与涵管匹配的预留孔伸入到下游水室内,挡板的预留孔周围开设有若干排砂孔;涵管上开设有若干渗流孔,涵管长度方向的两端封闭;涵管与上游水室均与水头提升系统连接;砂槽箱和涵管均透明设置。本申请利用小型砂槽箱模拟自然状态下堤防中的有压涵管破损后管内水体对周围土体的破坏情况,能够实时观测土体的变形变化过程,对研究有压涵管渗流破坏的机理提供资料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2709187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1471099.5
申请日:2020-12-14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控制堤基管涌发展的防渗短墙模拟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属于堤基渗流控制的领域,包括砂槽箱、上游水位控制系统以及监测试验过程的数据采集系统,砂槽箱内设置有将砂槽箱分隔为上游进水室和砂样装填室两部分的第一渗滤组件;砂槽箱的顶端利用可拆卸的盖板封闭,盖板上位于砂样装填室内的底面上开设有贯穿盖板的管涌孔,第一渗滤组件和管涌孔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防渗短墙,防渗短墙设计有多种贯入度和位置;砂槽箱的侧板、盖板均为无色透明材质制成。本申请能够对堤基管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直观地观察,并能够对不同贯入度和位置的防渗短墙情况下不同的控制管涌发展的过程进行直观观察,并和无防渗短墙情况下的管涌破坏情况进行对比。
-
公开(公告)号:CN112562268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405789.0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小流域山洪模型预警系统,属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Web GIS的县级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以GIS技术、RIA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山洪灾害防治数据库系统、决策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加快了山洪灾害防治信息化进程,为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250754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414716.8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6/28 , G06Q50/26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水文模拟系统,包括模块库、专家库、智能算法库、系统库、数据库、后处理功能库,所述模块库是针对实际流域产流过程中的不同物理过程构建水文过程模块库;所述专家库是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结果及大量物理、数值模拟试验成果构建的小流域水文模拟专家库;智能算法库包括人工智能算法模块、数据融合算法模块、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块;系统库包括数格式转换模块、空间数据处理模块、时间步长设置模块、计算控制模块;所述数据库按照模拟过程中流域信息的输入、生成、输出其所对应的物理意义对数据进行管理。本发明实现了系统模块化、参数化、智能化、可视化和自动化设计思想,提高了模拟系统的计算稳定性与功能灵活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