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90475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62974.X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电站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级电站衔接段穿河的地下调节池结构。本发明包括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的上游侧与上一级电站压力管道衔接,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的下游侧上部由母线洞连接主变室,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的下游侧下部由尾水连接洞连接尾水洞,尾水洞的下游端与下一级电站的地下调节池衔接;尾水连接洞采用前无压后有压型式,尾水连接洞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尾水洞为有压隧洞,尾水洞采用陡压坡穿河的布置形式,尾水洞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地下调节池的下游侧对应连接下一级电站引水隧洞,下一级电站引水隧洞为有压隧洞。本发明施工难度小,且结构长期安全运行有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839047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62971.6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电站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级电站穿活动断裂的地下调节池结构,包括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的上游侧与上一级电站压力管道衔接,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的下游侧上部由母线洞连接主变室,上一级电站地下厂房的下游侧下部由尾水连接洞连接尾水洞,尾水洞的下游端与下一级电站的地下调节池衔接;尾水连接洞采用前无压后有压型式,尾水连接洞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尾水洞为有压隧洞,尾水洞采用陡压坡穿河的布置形式,尾水洞底板的坡比设置为1:10至1:1.732;地下调节池的上部下游侧连接具有低水头的下一级电站引水隧洞,下一级电站引水隧洞为有压隧洞。本发明施工难度小,且结构长期安全运行有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8305888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09410.5
申请日:2024-04-0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敏感射频芯片的封装方法及其应用,涉及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封装基础原料、激发剂、造孔剂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料;(2)将上述混合物料分两次等量倒入模具中,在两次注浆间隙,将湿度传感射频芯片植入模具中;(3)养护至上述浆体硬化后脱模,继续在热水中进行湿养护,擦干封装射频芯片后置于烘箱中加热至恒重,即得到封装湿度敏感射频芯片。制备的内部湿度敏感射频芯片可以无源无线进行湿度数据采集与传输,还可以利用其全球唯一的ID号,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有效信息储存与身份标识,以便机器识别,进行无人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753739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571917.2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西藏中低海拔地区的清洁供暖系统,光伏组件通过电气母线与蓄电池、地源热泵和控制系统分别相连,并连接至电网;供暖板式换热器的热侧与太阳能集热器相连,供暖板式换热器的冷侧与蓄热水箱相连,蓄热水箱与用户采暖需求热水管道相连;生活热水换热器的热侧与太阳能集热器相连,生活热水换热器的冷侧与用户生活热水管道相连:地源热泵的低温热源端分别与土壤换热系统和蓄热水箱相连,地源热泵的高温端与用户采暖需求热水管道相连。本发明无论是日常供暖工况、应急供暖工况,均能够实现西藏中低海拔地区居住建筑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离网”运行,且能将多余电能动态供给用户使用,提高系统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221570644U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23165226.0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西藏中低海拔地区的清洁供暖系统,光伏组件通过电气母线与蓄电池、地源热泵和控制系统分别相连,并连接至电网;供暖板式换热器的热侧与太阳能集热器相连,供暖板式换热器的冷侧与蓄热水箱相连,蓄热水箱与用户采暖需求热水管道相连;生活热水换热器的热侧与太阳能集热器相连,生活热水换热器的冷侧与用户生活热水管道相连:地源热泵的低温热源端分别与土壤换热系统和蓄热水箱相连,地源热泵的高温端与用户采暖需求热水管道相连。本实用新型无论是日常供暖工况、应急供暖工况,均能够实现西藏中低海拔地区居住建筑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离网”运行,且能将多余电能动态供给用户使用,提高系统经济效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