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5650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1610905175.6
申请日:2016-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E21F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可变长度的一次性散砂充填管及使用方法,其中充填管包括外管以及内管,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部,而且内管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二个。各个内管的长度不同。所述内管为铅皮管或铝皮管。所述内管和外管为间隙配合。所述外管为热缩管。内管长度为1cm~10cm。所述外管两端分别为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插入进口端堵头的堵管,进口端堵头的堵管上设置进口端锥形突起,所述出口端插入出口端堵头的堵管,出口端堵头的堵管上设置出口端锥形突起。所述外管的进口端至少要把进口端锥形突起包裹住,所述外管的出口端至少要把出口端锥形突起包裹住。本发明可根据试验的要求改变充填管长度,从而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8711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211378597.4
申请日:2022-11-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低温油藏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油藏微生物深部调剖剂及其应用工艺。所述深部调剖剂组成及质量组份如下:超嗜热厌氧菌1‑2%;产热激活剂0.5‑1%;温敏性生物多糖2‑5%;其余为水。所述超嗜热厌氧菌为石油热袍菌、极端热袍菌和嗜热厌氧古菌中的一种;所述产热激活剂为脱水造粒动物粪便和糖类的混合物;所述温敏性生物多糖为工业级可得然胶,结冷胶、定优胶中的一种。本发明深部调剖剂均为无毒无害的环保型物质,对环境没有污染;本发明成本低,操作简单,调剖效率高,现场应用含水率下降>8%以上,有效期达到200d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602532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111248789.9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热解除高凝油油藏蜡晶的微生物体系,由新陈代谢类型为化能合成的自养型功能微生物及其激活剂体系组成,还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热解除高凝油油藏蜡晶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生物复配体系的筛选;S2确定产生物热微生物体系现场工艺参数;S3产生物热微生物体系现场应用本发明适用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首次将自养型功能菌应用于高凝油油藏,提高注入井近井地带温度,清除储层孔候内已形成的蜡晶,改善近井地带油藏渗透率,降低水井注入压力,现场试验工艺简单、绿色环保、增油效果良好以及投入产出比高的优点,水驱有效率提高30%,单井平均日增油大于2t,投入产出比大于1:3。
-
公开(公告)号:CN115839226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111101962.2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E21B43/22 , C12Q1/6851 , C12Q1/6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趋向性判断剩余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试验油藏的筛选;(2)模拟实验;(3)嗜烃菌菌浓与剩余油关系的确定;(4)试验油藏剩余油的确定。一种强化采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上述方法确定试验油藏的至少一个油水井的剩余油,并根据试验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制定相对应的油水井措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方法准确、简便且可靠;(2)针对不同剩余油饱和度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保证了现场的效果;(3)方法安全环保;(4)现场应用以后油藏单井产量提高20%以上,含水降幅5%以上,井组平均增油超过1万吨,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739032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1911035515.4
申请日:2019-10-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采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微生物吞吐注剂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注剂的初步评价,注剂的初步评价的指标为微生物激活效果评价、表面张力改变效果评价、界面张力改变效果评价;注剂的综合评价,注剂综合评价的指标为原油剥离效果评价、多孔介质通过性评价、开发效果评价;根据注剂的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2‑3组的注剂配方进行物模评价;注剂的物模评价,通过注剂的物模评价,筛选出最终的注剂配方。本发明筛选得到的微生物吞吐注剂能够有效地提高活跃边底水油藏吞吐实施的成功率和现场试验效果,实施成功率提高50个百分点,平均日增油达到12.0t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10。
-
公开(公告)号:CN107792959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610768374.7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2F9/04 , C02F103/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酸化返排液实现含聚污水破乳除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酸化返排液进行两级除油;将除油后的酸化返排液进行去除悬浮物;将酸化返排液投加入到沉降除油后的含聚污水中,酸化返排液的投加量根据pH值的大小确定;对静置反应后含聚污水进行气浮处理,并回收原油;气浮处理后的含聚污水再进行pH调节;将调pH值后的含聚污水进行过滤,回注地层用于采油。本发明解决了含聚污水破乳除油困难的问题;省去了含聚水处理所需投加的大量絮凝剂,节约了处理成本,减少了大量污泥的产生;节省了酸化返排液处理的成本,实现了酸化返排液资源化利用。因此,可广泛地应用于含聚污水的处理中。
-
公开(公告)号:CN107796914B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610762688.6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三次采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构建生物表活剂与原油间超低界面张力的方法,所述的构建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试验区块的现场取样及油水分离;试验区块原油等效烷烃数的测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超低界面张力复配体系的构建;复配体系的性能评价。本发明所述方法能针对不同区块原油,快速构建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实现超低界面张力。本发明所述的构建方法具有方法简单、快速高效,减少试验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方法构建的复配体系具有界面张力低,驱油性能强的特点,界面张力低于10‑3mN/m,室内物模实验提高采收率大于25%。
-
公开(公告)号:CN107448182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710740240.9
申请日:2017-08-2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E21B43/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采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激活剂现场注入工艺,所述的激活剂现场注入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无机营养激活剂的现场注入阶段;有机营养激活剂的现场注入阶段;循环注入阶段。本发明的工艺具有可操作、针对性和可靠性强,现场注入流程简单,现场试验投资成本低,较现有工艺降低成本30%以上;现场试验效果好,投入产出比高,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高于15%,投入产出比大于1:5。因此,本发明可广泛地应用于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570320A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710149123.5
申请日:2017-03-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8/74 , C09K2208/32 , E21B4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的络合酸混合液,由乙二胺四乙酸、谷氨酸二乙酸和水组成,其中,乙二胺四乙酸占3%~5%,谷氨酸二乙酸占10%~50%,水占45%~87%。本发明的络合酸混合液,可以作为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化液进行应用:作业时,首先将络合酸液混合液与水按体积比1:1~3的比例混合,混匀,然后,利用泵车将其沿油管与套管环空泵入酸化目的层位,停泵1~3小时后进行起下管柱作业。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具有较高的溶蚀能力,对管柱腐蚀程度低,(3)不会生成二次沉淀,缓速能力强,可以直接进生产管线,不需返排残酸。
-
公开(公告)号:CN105154367B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510626828.2
申请日:2015-09-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盐单胞菌TF‑1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菌株是从胜利油田油水井样品中通过37℃、常压条件下以NaCl含量为6.0%的高盐培养基富集培养筛选得到,并通过耐温耐盐性能考察反复筛选传代获得,其命名为Halomonas sp.TF‑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619。该菌营养培养基为葡萄糖0.3mg/L、蛋白胨0.3mg/L、酵母粉0.3mg/L、K2HPO4 0.27mg/L、氯化钠6mg/L,pH值为7.0~7.5。该菌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细菌浓度大于5×108个/mL;发酵液乳化降粘率大于90%;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值大于15%。微生物单井吞吐平均增油量大于250吨;微生物防蜡平均延长热洗周期120d以上。因此,本发明提供的TF‑1菌可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单井处理的现场试验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