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88073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698312.4
申请日:2014-11-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 C09K8/594 , C08G18/10 , C08G18/61 , C08G18/6517 , C08G18/3206 , C08G18/38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固体增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稠剂由以下组分构成:(a)二异氰酸酯;(b)端羟基硅油;(c)被1个或多个氟原子取代的含有2-12个碳原子,优选2-6个碳原子的链烷醇;(d)含有3-9个碳原子,优选3-6个碳原子的三元链烷醇;(e)有机溶剂;和(f)催化剂。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固体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4774604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410592224.6
申请日:2014-10-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C09K8/594 , C09K8/584 , C08G65/333 , C08G65/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CO2气溶性发泡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油田化学品领域。该CO2气溶性发泡剂是在一定条件下,含氟醇Rf—OH、R2取代烯丙基聚醚与二异氰酸酯CON‑R1‑NCO中的异氰酸酯基进行重氮加成反应生成产物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含氟聚氨酯Z,Z与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亚硫酸化反应得到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含氟聚氨酯磺酸钠。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含氟聚氨酯磺酸钠可单独或与助溶剂一起溶解于CO2并随之注入地层,随着CO2优先进入高渗条带,遇到地层中的束缚水或与后续助剂段塞作为发泡剂产生泡沫,达到抑制后续CO2驱替过程中窜流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388073B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410698312.4
申请日:2014-11-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固体增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稠剂由以下组分构成:(a)二异氰酸酯;(b)端羟基硅油;(c)被1个或多个氟原子取代的含有2‑12个碳原子,优选2‑6个碳原子的链烷醇;(d)含有3‑9个碳原子,优选3‑6个碳原子的三元链烷醇;(e)有机溶剂;和(f)催化剂。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固体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4774604A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10592224.6
申请日:2014-10-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C09K8/594 , C09K8/584 , C08G65/333 , C08G65/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CO2气溶性发泡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油田化学品领域。该CO2气溶性发泡剂是在一定条件下,含氟醇Rf—OH、R2取代烯丙基聚醚与二异氰酸酯CON-R1-NCO中的异氰酸酯基进行重氮加成反应生成产物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含氟聚氨酯Z,Z与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亚硫酸化反应得到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含氟聚氨酯磺酸钠。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含氟聚氨酯磺酸钠可单独或与助溶剂一起溶解于CO2并随之注入地层,随着CO2优先进入高渗条带,遇到地层中的束缚水或与后续助剂段塞作为发泡剂产生泡沫,达到抑制后续CO2驱替过程中窜流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4086075U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20514890.3
申请日:2014-09-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G01N1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稠化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粘度测试装置,包括支架、玻璃圆柱体、聚合物溶液注入装置、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装置、保温装置,所述玻璃圆柱体的圆周外侧设置有保温装置,并且玻璃圆柱体通过外壁的圆轴铰接在支架上,所述玻璃圆柱体底部向外连接有聚合物溶液注入装置,所述玻璃圆柱体内腔底部设置用来安放空心铁球的球形凹槽口,在玻璃圆柱体上开口设置有盖子,所述盖子上开孔并向外连接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装置。该稠化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粘度测试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使用方便,解决了用目前常规仪器无法测量稠化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粘度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4314270U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20672830.4
申请日:2014-11-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G01N3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管填砂式非均质岩心物模实验装置,包括岩心管,所述岩心管内部设置隔板,隔成用来分别放置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隔间。所述岩心管上设置有用来测试岩心管内岩心的测压点。所述测压点处开设测压点通道,通过测压点通道连通被隔板隔开的模拟岩心层。所述测压点分布在岩心管壁的上部、底部和中部,至少保证每个隔间都设置测压点。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以往模拟非均质岩心物模实验时需要制作人造岩心或者需要多个岩心管并联的实验手段,简化了实验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204287089U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20830285.7
申请日:2014-12-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G01N2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超高温堵剂热稳定性评价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恒温烘箱、六棱柱筒体,所述六棱柱筒体被置于恒温烘箱内,所述六棱柱筒体具有圆柱内腔,且圆柱内腔的内壁上涂一层环氧树脂形成保护膜,所述六棱柱筒体上端口设置六棱柱密封盖。所述六棱柱筒体圆柱内腔的内壁上刻有一圈液位线。所述六棱柱筒体上部为圆柱体结构,且圆柱体结构处外侧为公扣螺纹,所述六棱柱密封盖内壁开设母扣螺纹。所述六棱柱密封盖内部顶面设置聚四氟乙烯垫片,圆柱体结构上端面为平面与聚四氟乙烯垫片紧密接触进行密封。该超高温堵剂热稳定性评价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使用方便,适用于室内评价超高温堵剂热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204134584U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420514503.6
申请日:2014-09-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B01F1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田矿场堵剂加料漏斗过滤装置,主要包括过滤装置本体,所述过滤装置本体上端连接加料漏斗,下端则并联在来水管线上。所述过滤装置本体包括支柱、过滤网、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支柱上端用来对接加料漏斗,所述过滤网封设在支柱的底端。所述进料口边缘有外凸的弧形圈,便于挂在加料漏斗底部。所述支柱数量为4根,用来连接进料口和底部过滤网,支柱上部与进料口焊接,支柱下部与过滤网用螺栓连接固定。所述支柱上还设置有提拉杆,所述提拉杆为焊接在一个支柱上的柱状突起。本实用新型能有效过滤结块的颗粒类堵剂或其它异物,而且能非常方便的取出过滤物,降低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的顺畅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203716958U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320721351.2
申请日:2013-11-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注聚井注入压力表指针减摆装置,包括注聚泵、壳体、活塞,所述注聚泵通过管线与井筒管柱连接,所述活塞设置在壳体内部并将活塞内部空间分割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空间,所述壳体下端连接在上述管线上。所述壳体上下两端开孔并分别连接有阀门,分别为上阀门和下阀门,所述壳体下端通过下阀门与管线连接,上阀门用于连接充氮气装置。所述管线上还设置有压力表,压力表设置在注聚泵和壳体的下阀门之间。所述壳体内充入氮气,所充入的氮气压力要小于注聚泵工作时井口最大注入压力。本实用新型壳体容器大、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使用寿命较长,安装和维修也比较方便,压力表指针摆动明显减弱,便于读取压力表指针指示的压力值。
-
公开(公告)号:CN204314271U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20673587.8
申请日:2014-11-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IPC: G01N3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颗粒类堵剂注入填砂岩心管装置,包括岩心管,所述岩心管前端管壁上设置有螺旋式分布注入口。所述岩心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来测试岩心管内介质的测压点。所述测压点处开设测压点通道,通过测压点通道连通岩心管内模拟介质层。所述注入口有3个,设置在第1个测压点之前,均匀分布在岩心管壁上,间隔120°。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防止室内实验时注入颗粒类体系在岩心管入口端面堆积导致注入压力不断升高难以注入的现象发生,保障颗粒类体系在岩心管中深部运移,确保物模实验的顺畅进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