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纳米孔内气体流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274746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98530.X

    申请日:2020-02-18

    IPC分类号: G06F30/28 G01F1/86 G06F113/08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页岩纳米孔内气体流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页岩纳米孔的物理属性数据;根据预设的有效分子自由程模型和物理属性数据,确定目标页岩纳米孔内的有效分子自由程,其中,预设的有效分子自由程模型是根据页岩孔隙壁面对气体分子自由运动路径的几何截断作用以及页岩孔隙壁面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分子自由运动路径的影响建立的;根据预设的通道内单位宽度气体质量流量模型和有效分子自由程,确定目标页岩纳米孔内的气体质量流量,其中,预设的通道内单位宽度气体质量流量模型是根据预设的有效分子自由程模型建立的。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页岩纳米孔的气体流量的计算准确度,为页岩气藏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一种毛细管渗吸距离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91068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110538884.6

    申请日:2021-05-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毛细管渗吸距离的确定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建立毛细管内油水两相的渗吸方程;在所述渗吸方程中,惯性力等于动力与阻力的合力;所述惯性力为油水两相的惯性力,所述动力包括:基于静态接触角的静态毛管力,所述阻力包括:基于动态接触角影响的三相接触线的摩擦力,油水两相的粘性力,油水两相的重力和净水压差的合力;根据所述渗吸方程确定惯性效应、粘性效应、动态接触角效应和重力效应并将渗吸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纯惯性期、惯性‑粘性期、纯粘性期、粘性‑重力期和纯重力期并分别任一阶段的渗吸距离。上述方法考虑了动态接触角和惯性效应的影响,建立了毛细管‑油‑水两相渗吸距离的计算方法,为渗吸采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页岩纳米孔内气体流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274746B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098530.X

    申请日:2020-02-18

    IPC分类号: G06F30/28 G01F1/86 G06F113/08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页岩纳米孔内气体流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页岩纳米孔的物理属性数据;根据预设的有效分子自由程模型和物理属性数据,确定目标页岩纳米孔内的有效分子自由程,其中,预设的有效分子自由程模型是根据页岩孔隙壁面对气体分子自由运动路径的几何截断作用以及页岩孔隙壁面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分子自由运动路径的影响建立的;根据预设的通道内单位宽度气体质量流量模型和有效分子自由程,确定目标页岩纳米孔内的气体质量流量,其中,预设的通道内单位宽度气体质量流量模型是根据预设的有效分子自由程模型建立的。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页岩纳米孔的气体流量的计算准确度,为页岩气藏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页岩纳米孔中两相流体渗流阻力的开发方案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21494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70749.4

    申请日:2021-10-29

    IPC分类号: G06F30/28 G06Q50/06

    摘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页岩纳米孔中两相流体渗流阻力的开发方案确定方法。其中,所述两相流体包括水相流体和油相流体;所述方法包括:采集对应于至少一组实验样本的流体参数;所述实验样本对应于测试因素具有不同的测试因素属性值;所述流体参数包括水相流体和油相流体之间的接触角参数;根据所述流体参数从测试因素中筛选阻力控制因素;基于所述阻力控制因素计算目标地层的两相流体渗流阻力;利用所述两相流体渗流阻力确定开发方案。上述方法对开发方案的确定做出指导,提高了方案的有效性,保证了生产开发的正常进行。

    一种毛细管渗吸距离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91068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538884.6

    申请日:2021-05-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毛细管渗吸距离的确定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建立毛细管内油水两相的渗吸方程;在所述渗吸方程中,惯性力等于动力与阻力的合力;所述惯性力为油水两相的惯性力,所述动力包括:基于静态接触角的静态毛管力,所述阻力包括:基于动态接触角影响的三相接触线的摩擦力,油水两相的粘性力,油水两相的重力和净水压差的合力;根据所述渗吸方程确定惯性效应、粘性效应、动态接触角效应和重力效应并将渗吸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纯惯性期、惯性‑粘性期、纯粘性期、粘性‑重力期和纯重力期并分别任一阶段的渗吸距离。上述方法考虑了动态接触角和惯性效应的影响,建立了毛细管‑油‑水两相渗吸距离的计算方法,为渗吸采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