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94633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18995.9
申请日:2024-06-05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层油气藏热流固化耦合开采实验装置及模拟系统,涉及油气藏物理实验的技术领域,包括加载仓、放样仓、真三轴压力加载机构、控温系统和监测系统,加载仓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进样孔,放样仓的一端滑动设于进样孔内,放样仓能够与进样孔密封连接且内部固定设置有岩样,放样仓的外端盖上均布有若干个与放样仓连通的通孔,通孔用于检测和加载水、气、油,加载仓上设置有真三轴压力加载机构,控温系统设置于真三轴压力加载机构上,监测系统的检测元件设置于岩样和放样仓内。本发明可在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环境下,进行大尺度试样渗流实验和岩石力学实验,实现了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环境下大尺度试样中的热‑流‑固耦合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8294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726486.0
申请日:2024-06-06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层地质能源热流固多场耦合压裂模拟实验装置,涉及油气藏开采技术领域,包括三轴围压室以及三轴围压系统,三轴围压室内设置有能够放置岩样的实验箱体,三轴围压室内壁与实验箱体外壁之间形成加热腔,加热腔中设置有加热结构;还包括能够伸入至加热腔中的注气系统、能够向实验箱体内部注入酸液、压裂液或水的流体注入系统以及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检测的测量检测组件,测量检测组件包括饱和度测量装置、应变检测装置、声发射检测装置、数字回压控制系统以及产出分离计量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深层地质能源热流固多场耦合压裂模拟实验装置能够模拟真实地层环境的高温、高压、高应力的“三高”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4528767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159389.9
申请日:2022-02-22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G06F113/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图神经网络的井间动态连通性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油藏技术领域,包括基于当前时刻目标多层系井网的生产数据和生产井产液量预测模型预测下一时刻目标多层系井网中各个生产井的产液量;其中生产井产液量预测模型的确定过程为:确定目标多层系井网的样本生产数据、样本几何数据和样本地层数据;构建嵌入式图神经网络模型;该嵌入式图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图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样本几何数据构建的;基于样本生产数据、样本地层数据和嵌入式图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生产井产液量预测模型。本发明能够准确预测多层系井网中流体的流动能力,进而准确评估多层系井网的井间动态连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505125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14243.5
申请日:2020-05-15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 一种基于超声波的圆柱结构各向异性测试装置,包括:底板、设于底板两侧的左侧板和右侧板、设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两根光滑圆杆及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左滑块、右滑块、超声波发射探头、超声波接收探头,所述第一螺杆一端穿过左侧板后连接一左摇轮,第二螺杆的一端穿过右侧板后连接一右摇轮,所述左滑块、右滑块依次套设于两根光滑圆杆上,所述左滑块穿过第二螺杆后与第一螺杆螺纹连接,右滑块穿过第一螺杆后与第二螺杆螺纹连接,所述左滑块上竖向设有第一圆杆,该第一圆杆与超声波发射探头连接,所述右滑块上竖向设有第二圆杆,所述第二圆杆与超声波接收探头连接。该测试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快速、准确测试圆柱结构等曲面各向异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568637A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610961754.2
申请日:2016-10-28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CPC分类号: G01N1/36 , B28B1/08 , B28B7/30 , G01N2001/36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定面射孔岩石试样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根据岩石试样中定面射孔的参数通过3D打印机直接得到多簇定面射孔装配模型,定面射孔装配模型固定于井筒钢管外表面,沿射孔孔道方向钻取井筒壁孔眼;向定面射孔装配模型的射孔孔道内灌注可溶型芯材料;可溶型芯材料硬化后拆除定面射孔装配模型;井筒钢管放入岩石试样成型模具中,浇筑成型并进行恒温恒湿养护后,向井筒钢管内注入循环水洗剂,将射孔处可溶型芯材料溶解,得到定面射孔岩石试样。保证了定面射孔孔道之间的夹角,孔道与井筒轴线之间夹角与设计方案一致,以准确符合实际工程的情况,可灵活对射孔孔道的形状、尺度、间距等关键参数进行设定。
-
公开(公告)号:CN105846598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289916.2
申请日:2016-05-04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 本发明属于石油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井下电机制冷舱。井下电机制冷舱,包括半导体制冷舱、轴承短节和压力平衡短节;半导体制冷舱通过强制冷却作用为井下控制电机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温环境;轴承短节安装于半导体制冷舱的上部,用来将控制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并起到半导体制冷舱的隔热瓶塞的作用,减少从端部进入半导体制冷舱的热量;压力平衡短节安装于半导体制冷舱的下部,起到平衡半导体制冷舱与外部钻井液压力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个远低于井下环境温度的井下电机制冷舱,可降低对控制电机耐温等级的要求,或者使现有的耐高温电机能够适用于更高的温度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4594854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10718031.0
申请日:2014-12-01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分类号: E21B43/00 , E21B43/26 , E21B43/116
CPC分类号: E21B43/00 , E21B43/116 , E21B43/2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水油藏水平井变参数射孔控水完井方法及装置,涉及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设置控水单元划分策略和射孔单元划分策略;生成水平井控水井段含水剖面预测模型,确定使各控水单元同时达到目标极限含水率的各控水单元产液量;确定在一预设的射孔枪弹条件下使近井附加渗流压降达到最小的各射孔单元的射孔总表皮系数,确定使射孔密度取整误差达到最小的各控水单元的射孔枪弹组合;从而确定各射孔单元的射孔密度;进行底水油藏水平井变参数射孔控水完井操作。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水平井段的过早见水或含水过高导致油井含水急剧上升,过早达到极限含水率,而使得未见水或低含水井段得不到有效动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835288B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410113621.0
申请日:2014-03-25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涡压挤扩混凝土分层扩径抗拔桩的成桩设备及方法。该成桩设备包括预制混凝土桩头、钢套管、旋转齿轮、涡压叶片、H型钢;预制混凝土桩头设置在钢套管的底部,旋转齿轮安装在预制混凝土桩头的顶部,涡压叶片安装在钢套管的开口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钢套管可重复利用,施工简单,无需开挖原土,缩减工期及减少造价;形成扩径部可以增大桩身与土体的整体咬合力,提高抗拔承载力;挤密周围土体,可大幅提高土体纵横向强度;沿H型钢腹板轴线方向对称设置的锚固件提高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握裹力;适用于各种砂性土质和粘性土质;可分层扩径,解决了传统扩径桩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的关键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835709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103657.0
申请日:2014-03-20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分类号: E21B49/0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稠油热采储层破裂的模拟实验方法,属于稠油热采开发领域。本发明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岩样的制作、实验前实验岩样无损检测、将检测后的实验岩样安装在高压承压缸内、通过加热管对实验岩样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储层破裂声发射信号采集,实验后实验岩样无损检测等步骤。本发明模拟实验方法采用了真实稠油油藏取芯与水泥砂浆包裹层混合浇筑作为实验岩样,其更为真实的反映了实际油藏的岩石力学性质;采用真三轴应力加载装置加载实际储层三向地应力状态;采用温度加载控制装置模拟实际稠油热采高温热力过程。本发明模拟实验方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为稠油热采导致的储层破裂及裂缝扩展机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8294633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718995.9
申请日:2024-06-05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层油气藏热流固化耦合开采实验装置及模拟系统,涉及油气藏物理实验的技术领域,包括加载仓、放样仓、真三轴压力加载机构、控温系统和监测系统,加载仓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进样孔,放样仓的一端滑动设于进样孔内,放样仓能够与进样孔密封连接且内部固定设置有岩样,放样仓的外端盖上均布有若干个与放样仓连通的通孔,通孔用于检测和加载水、气、油,加载仓上设置有真三轴压力加载机构,控温系统设置于真三轴压力加载机构上,监测系统的检测元件设置于岩样和放样仓内。本发明可在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环境下,进行大尺度试样渗流实验和岩石力学实验,实现了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环境下大尺度试样中的热‑流‑固耦合过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