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缓冲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761464B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611182701.7

    申请日:2016-12-20

    IPC分类号: E21B17/0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管缓冲装置,其包括:中空的上接头,其上部、下部的内侧设置有丝扣,上接头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呈管状的下接头,其外侧设置有丝扣;呈中空回转体型的活塞,其穿设过下接头,上端位于上接头内,其下端位于下接头外,且下端的外侧设置有丝扣,活塞靠近上端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限位部;设置在上接头内的捕捉管,捕捉管的下端卡设在第二限位部内,其上端距离第一限位部具有预定距离;捕捉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捕捉管与上接头以及活塞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磁环和碟簧。本发明提供的油管缓冲装置,能够有效吸收抽油管柱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降低大修井概率和难度同时还能够达到有效较低有卡泵现象。

    油管缓冲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761464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82701.7

    申请日:2016-12-20

    IPC分类号: E21B17/07

    CPC分类号: E21B17/0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管缓冲装置,其包括:中空的上接头,其上部、下部的内侧设置有丝扣,上接头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呈管状的下接头,其外侧设置有丝扣;呈中空回转体型的活塞,其穿设过下接头,上端位于上接头内,其下端位于下接头外,且下端的外侧设置有丝扣,活塞靠近上端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限位部;设置在上接头内的捕捉管,捕捉管的下端卡设在第二限位部内,其上端距离第一限位部具有预定距离;捕捉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捕捉管与上接头以及活塞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磁环和碟簧。本发明提供的油管缓冲装置,能够有效吸收抽油管柱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降低大修井概率和难度同时还能够达到有效较低有卡泵现象。

    扶正接箍
    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360651U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621370339.1

    申请日:2016-12-14

    IPC分类号: E21B17/02 E21B17/1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扶正接箍,该扶正接箍包括:接箍本体,所述接箍本体整体呈沿着轴向纵长延伸的回转体型,其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接箍本体自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包括直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和第三轴段,所述第一轴段外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轴段外设置有锌合金层;所述锌合金层的外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凹槽;所述第三轴段外设置有工程塑料层,所述第三轴段内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较高耐磨性和防腐性的扶正接箍,能够提高抽油杆柱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延长检泵周期,从而提高油井产量。

    悬绳器以及抽油机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458353U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621440275.8

    申请日:2016-12-26

    IPC分类号: E21B19/02 E21B43/00

    摘要: 本申请公开一种悬绳器以及抽油机。该悬绳器包括悬绳器本体,悬绳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第一贯通孔能穿设光杆;位于悬绳器本体上方的固定件,固定件能与光杆固定连接以对光杆限位;位于固定件和悬绳器本体之间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第二贯通孔能穿设光杆,转动机构包括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一转动部设置于悬绳器本体上并与悬绳器本体相对静止,固定件设置于第二转动部上并与第二转动部相对静止。当光杆受到周向扭矩时,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相对转动。光杆将周向扭矩传递到第二转动部上,进而使得光杆能相对悬绳器本体转动,避免因为周向扭矩传递到与绳辫上而导致绳辫扭曲。

    非等径埋地阳极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553630U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720079504.6

    申请日:2017-01-22

    IPC分类号: C23F13/10 C23F13/20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等径埋地阳极。该非等径埋地阳极包括:第一等径部,第一等径部与电源电连接;变径部,变径部的一端与第一等径部相连接;第二等径部,第二等径部与变径部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等径部的直径大于第二等径部的直径,第一等径部至第二等径部经变径部外径逐渐缩小。非等径埋地阳极的第一等径部的直径大于第二等径部的直径,使得第一等径部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二等径部的截面面积,进而能平衡电流在埋地阳极上的分布,避免电流集中端部(尖端)的问题,从而提高埋地阳极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