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捕集装置用准直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04237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110479266.9

    申请日:2021-04-30

    IPC分类号: B64G1/4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体捕集装置用准直结构及其实现方法,包括与气体捕集装置主体连接的准直器主体,准直器主体为空心管状的伸缩组件,准直器主体的管道与空气分子的流动方向平行,且准直器主体与气体捕集装置主体组成的气体捕集流道的长度可调,准直器主体与航天器的控制系统连接,准直器主体形成多条狭窄且长度可调的气体捕集流道以降低气体的逃逸率;控制系统根据预测的飞行环境初步设定准直器主体的初始长度,且控制系统根据航天器空间飞行时的实时飞行环境自动调整准直器主体的长度以获得为航天器提供合适推力的气体捕获效率,本发明通过对准直器主体的长度进行调节以获得目标气体捕集效率,为航天器飞行提供最合适推力。

    一种吸气电推技术用激光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62838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110479280.9

    申请日:2021-04-30

    IPC分类号: F03H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气电推技术用激光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包括进气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进气道上的磁场发生机构和激光束发生机构,其吸气方法为,所述磁场发生机构用于在飞行环境中向所述进气道的进气端设定的目标区域发射激光束,将所述目标区域内的气体电离形成带电粒子;磁场发生机构用于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形成将所述带电粒子捕集入所述进气道内的磁场。本发明在通过激光束将进气道基础可捕集区域及其外围区域包含的气体分子、原子预电离形成带电粒子,电离形成的带电粒子会沿着形成于进气道周围的磁场进入进气道内,在不改变进气道尺寸的前提下增加了捕集截面,达到提高气体捕集效率的目的。

    一种吸气电推技术用电子束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62839A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2110480095.1

    申请日:2021-04-30

    IPC分类号: F03H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气电推技术用电子束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包括进气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进气道上的磁场发生机构和电子束发生机构;其实现方法为,所述磁场发生机构用于在飞行环境中向所述进气道的进气端设定的目标区域发射电子束,将所述目标区域内的气体电离形成带电粒子;所述磁场发生机构用于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形成将所述带电粒子捕集入所述进气道内的磁场。本发明提供的吸气电推技术用电子束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采用电子束可以将目标区域内的气体电离成带电粒子,再通过磁场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使带电粒子进入到进气道内,从而提高气体捕集效率。

    一种吸气电推技术用激光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62838A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2110479280.9

    申请日:2021-04-30

    IPC分类号: F03H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气电推技术用激光预电离增强吸气装置,包括进气道,以及安装在所述进气道上的磁场发生机构和激光束发生机构,其吸气方法为,所述磁场发生机构用于在飞行环境中向所述进气道的进气端设定的目标区域发射激光束,将所述目标区域内的气体电离形成带电粒子;磁场发生机构用于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形成将所述带电粒子捕集入所述进气道内的磁场。本发明在通过激光束将进气道基础可捕集区域及其外围区域包含的气体分子、原子预电离形成带电粒子,电离形成的带电粒子会沿着形成于进气道周围的磁场进入进气道内,在不改变进气道尺寸的前提下增加了捕集截面,达到提高气体捕集效率的目的。

    一种纯净气体射流风洞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7931B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011168981.2

    申请日:2020-10-28

    IPC分类号: G01M9/04

    摘要: 本发明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为了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开展飞行器或发动机相关试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纯净气体射流风洞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试验就绪阶段,小流量充气阶段、引射启动阶段、风洞试验阶段、放气阶段等步骤。首先对蓄热罐内进行小流量蓄热罐增压,待压力到达预设值后,启动引射系统后通过大流量充气路实现总压稳压控制,进而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束后排掉罐内余气。本发明实现了蓄热罐增压、引射系统启动、总压稳压控制、进而实现纯净气体风洞安全自动运行控制。适用于基于蓄热加热方式的纯净气体自由射流试验设备。

    一种纯净气体射流风洞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7931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1168981.2

    申请日:2020-10-28

    IPC分类号: G01M9/04

    摘要: 本发明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为了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开展飞行器或发动机相关试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纯净气体射流风洞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试验就绪阶段,小流量充气阶段、引射启动阶段、风洞试验阶段、放气阶段等步骤。首先对蓄热罐内进行小流量蓄热罐增压,待压力到达预设值后,启动引射系统后通过大流量充气路实现总压稳压控制,进而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束后排掉罐内余气。本发明实现了蓄热罐增压、引射系统启动、总压稳压控制、进而实现纯净气体风洞安全自动运行控制。适用于基于蓄热加热方式的纯净气体自由射流试验设备。

    等离子体射流速度的监测方法与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0677968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910922191.X

    申请日:2019-09-26

    IPC分类号: H05H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射流速度的监测方法与设备,其方法包括:撷取层流等离子体的多个光图案,基于输出功率与等离子体的浓度正相关由所述光图案的发光边界确定等离子体射流的射流边界;基于所述等离子体射流由射流出口到射流末端的轴向射流边界,确定层流等离子体的射流长度;由所述层流等离子体的射流长度计算出等离子体的射流平均速度,在预定不同的弧电流射流速度保持不变下,建立层流等离子体的射流长度与弧电流的关系。本发明具有等离子体射流速度测量过程简化与降低系测量统设备建置成本的效果。

    一种锡污染的去除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5963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07616.3

    申请日:2024-06-21

    IPC分类号: G03F7/2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锡污染的去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激光照射熔融锡液滴使其飞溅;步骤二、飞溅的锡液撞击到疏锡材料不锈钢的倾斜表面,当同时满足疏锡材料不锈钢的表面温度条件、锡液温度条件、疏锡材料不锈钢的表面粗糙度条件、以及疏锡材料不锈钢的表面倾斜角度条件时,在该倾斜表面产生滑动/滚动行为;步骤三、锡液滴沿着倾斜金属材料表面传输到底部的锡液收集器中保存。本发明利用疏锡的金属材料如不锈钢进行保护,可使飞溅的锡滴在不锈钢表面无损传输,实现对锡液滴污染的原位自清洁,从而解决在激光与熔融锡滴相互作用产生极紫外光源的过程中,熔融锡滴被打碎飞溅造成污染的难题。

    一种适用于超低轨道卫星的吸气式喷射推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84239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161799.6

    申请日:2024-02-05

    IPC分类号: B64G1/40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超低轨道卫星的吸气式喷射推进装置,包括外部气体吸入结构和喷气式推进结构,以及连通设置于所述外部气体吸入结构和所述喷气式推进结构之间的气体选择性分离供给结构;其中,所述喷气式推进结构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供气通道;所述气体选择性分离供给结构用于将通过所述外部气体吸入结构吸入的气体按照组分分离成一组或多组后,选择性地供入对应的所述供气通道中。本发明通过超低轨道运行环境下,针对性地对气体收集分离,而后重组使用,避免了对设备和部件的损伤,在有效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利用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一种基于双探针计算非均匀等离子体电场强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5962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0221258.3

    申请日:2023-03-09

    IPC分类号: G01R29/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探针计算非均匀等离子体电场强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双探针的两根金属电极包裹于非均匀等离子体射流内,改变串接在所述双探针上的扫描电压的大小,采集每个扫描电压下所述双探针内的电流,根据扫描电压和对应的电流拟合I‑V曲线,通过所述I‑V曲线得到超声速非均匀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场强度。本发明拓展了传统双探针的使用范围,从非均匀等离子体的特性出发,可以直接获得等离子体电场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非均匀等离子体的测量计算方法中,由于非均匀等离子体自身的不稳定性,计算得到的电场强度的误差随测量时间增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