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70822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604515.2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桦
IPC: H01M8/0276 , H01M8/0273 , H01M8/0286 , H01M8/0206 , H01M8/24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堆密封结构及电池电堆,电堆密封结构包括第一金属极板、第二金属极板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极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极板之间,所述密封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粘接层、弹性层和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金属极板具有朝向所述密封件凸起的第一弹性凸槽,所述第二金属极板具有朝向所述密封件凸起的第二弹性凸槽,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弹性凸槽的槽顶面粘接,所述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二弹性凸槽的槽顶面粘接。本发明的密封结构可以保证堆叠设置的单电池的每一块金属极板受力均匀,避免相邻单电池的金属极板之间出现空隙,同时减小电堆装配所需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36716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90493.7
申请日:2024-06-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90 , B82Y30/00 , B82Y40/00 , H01M4/92 , C01B32/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富缺陷碳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生物质基碳源溶于有机溶剂中,搅拌后加入盐酸聚合;S2、将步骤S1得到的物质溶于非贵金属盐水合物与尿素的混合水溶液中,将混合溶液置于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得到含非贵金属粒子的聚合物;S3、将步骤S2得到的聚合物置于管式炉中,进行保温热处理,实现聚合物碳化;S4、将步骤S3得到的碳化材料球磨粉碎;S5、将步骤S4得到的粉末溶于盐酸溶液中,搅拌均匀,旋蒸、干燥后得到富缺陷碳载体。本发明制备得到含表面微形貌、富缺陷的碳载体材料,这些缺陷位点有利于后续沉积的催化剂粒子锚定,因而可以提高催化层的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活性与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3169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636622.7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桦
IPC: H01M8/0258 , H01M8/02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冷却液分配结构的金属极板及燃料电池,通过对金属极板的冷却分配区进行结构改进,设置了具有特定结构的过渡部和缓冲部,减少冷却液流经分配区中央部位和外周部位过程中的压损差值,从而使冷却液进入冷却流场区各流道的流量均匀,达到散热均匀的效果,避免发生膜电极外周部位温度过高的现象,使膜电极各部位保持在安全运行温度,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33694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59321.9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桦
IPC: G06F30/27 , G06F30/12 , H01M8/026 , H01M8/02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流道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双极板结构参数和对应电堆性能的数据库;采用机器学习方式找到双极板结构与电堆性能映射规律,获得预测模型;向所述预测模型输入电堆构成参数、运行参数和期望性能参数,所述预测模型输出双极板流道结构设计结果。本发明针对燃料电池极板的结构要素提出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理论体系下的逆向设计流程,将已有的理论体系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从极板结构的具有可学习、可训练的数据中找到结构与性能的映射规律,通过输入预期性能就可以智能化设计出对应的流道结构,大幅提高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52826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211142156.4
申请日:2022-09-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桦
IPC: H01M8/0265 , H01M8/0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流场板、燃料电池单体、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用电设备,属于燃料电池领域。流场板内侧面设有包括多个脊部和位于相邻两个脊部之间的流道的流场,多个脊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脊部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一致,每个脊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重复单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每个重复单元在延伸方向上非直线型,每个重复单元两端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L1,相邻两个脊部在第二方向上存在<L1的偏移距离L2,使得相邻两个脊部中对应的重复单元之间的流道存在宽度不同的区域。脊部的宽度一致,便于开模及冲压成型;脊部配置非直线型的重复单元并将相邻的脊部进行偏移,通过脊部之间的偏移形成具有变截面部位的流道。
-
公开(公告)号:CN11984726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049501.7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G05D27/0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光氢的标养箱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光氢模块、强弱电控制模块、温湿模块、水循环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养护记录模块,光氢模块分别和强弱电控制模块、水循环模块连接,强弱电控制模块分别和温湿模块、智能控制模块连接,温湿模块分别和智能控制模块、水循环模块、养护记录模块连接。本发明的标养箱在全过程养护中使用清洁能源,有效的降低了建筑材料试块养护过程的碳排放;节水节电,经济效益显著;精确智能,充分发挥氢发电的放热和增湿效能,采用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方法,给温室湿控制智能调控指令,实现精确智能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19845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591580.X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桦
IPC: H01M8/2485 , H01M8/04089 , H01M8/04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堆公共通道进气结构及燃料电池电堆,进气结构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单电池的进气口和设置在进气口部位的活动片,单电池包括第一极板、膜电极和第二极板,膜电极包括边框,第一极板上设有反应气体流道,在进气口附近位置,边框与第一极板具有空隙,与第二极板密封连接,活动片包括限位部和挡气部,限位部环绕挡气部的边缘设置,挡气部的中部镂空形成通气孔,限位部至少一部分进入进气区,限位部上设有至少一条进气道,挡气部位于进气口内且具有活动空间。采用该进气结构,当气体进入公共通道时对挡气部产生冲击力,各活动片的通气孔自动对齐,从而使各单电池的进气量均匀分配,避免出现单低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2826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142156.4
申请日:2022-09-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李桦
IPC: H01M8/0265 , H01M8/0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流场板、燃料电池单体、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用电设备,属于燃料电池领域。流场板内侧面设有包括多个脊部和位于相邻两个脊部之间的流道的流场,多个脊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脊部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一致,每个脊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重复单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每个重复单元在延伸方向上非直线型,每个重复单元两端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L1,相邻两个脊部在第二方向上存在<L1的偏移距离L2,使得相邻两个脊部中对应的重复单元之间的流道存在宽度不同的区域。脊部的宽度一致,便于开模及冲压成型;脊部配置非直线型的重复单元并将相邻的脊部进行偏移,通过脊部之间的偏移形成具有变截面部位的流道。
-
公开(公告)号:CN11980039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66941.3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中建六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是面向建筑场景的小型化移动式光伏离网制氢装置及方法,涉及建筑行业清洁能源开发技术领域,包括壳体、电压变换模块、水电解模块、水循环模块、氢气分离模块、氢气净化模块。本发明将太阳能离网间接耦合制氢技术集成于便携式一体机,打造建筑表面有分布式光伏即可制氢的小型化移动式制氢终端,实现新能源电力消纳同时能够作为可移动电源或应急电源为不同类型的建筑场景提供稳定的绿色电力。本发明利用太阳能光‑电转化特性,将转化的电能用于电解水制取氢气,继而实现太阳能向电能转化以及电能向氢能转化等多能融合的清洁能源体系的综合开发利用。本发明结构紧凑,能源效率良好,可操作性强,易携带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186574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90303.1
申请日:2024-09-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载型FeCo合金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包括:将Fe(NO3)3·9H2O、Co(NO3)2·6H2O和BaZr0.1Ce0.7Y0.1Yb0.1O3‑δ分别加入无水乙醇中,搅拌均匀后,倒入活性金属盐溶液中,振荡使活性金属与催化剂分布均匀,将粉末依次进行干燥、研磨、和煅烧后得到。本发明以BaZr0.1Ce0.7Y0.1Yb0.1O3‑δ为载体,Ba为碱土金属,可通过给电子效应提高氨分解催化性能,具有结构促进剂作用,改变Fe、Co原子表面的局部排列,且为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CFC)的电解质材料,亦可将活性金属内重整至PCFC阳极中,以氨为直接燃料,提高系统集成度和燃料利用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