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32154B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0910079776.6

    申请日:2009-03-11

    IPC分类号: F01D5/18 F02C7/16

    摘要: 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冷却方法,以固态工质NH4HCO3作为冷却工质来源,以发动机外机匣内部、位于发动机尾喷管外侧的环形空腔作为回热腔,将固态工质输入该回热腔内,利用发动机尾气余热将固态工质加热分解为中温高压的冷却工质,该冷却工质在压力驱动下通过连通回热腔出口与涡轮叶片冷却空气入口的气体通道进入原有空气气膜冷却的供气通道,对发动机涡轮叶片进行气膜冷却,因冷却过程中伴随着吸热的分解反应而显著提高冷却效率;冷却工质为其热解产物。本发明可全部或部分取代空气气膜冷却,在无法进一步增加冷却空气量而又必须要达到更高冷却效率时,对一级导向叶片和一级转子叶片等热负荷最高的航空发动机部件进行冷却。

    使用B类颗粒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圆弧形U阀返料器

    公开(公告)号:CN103216825B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210019718.6

    申请日:2012-01-20

    IPC分类号: F23C10/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B类颗粒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圆弧形U阀返料器,涉及循环流化床技术,该装置主要由供气系统、主床系统、气固分离系统、返料系统和测试系统组成。系统供气系统主要由空压机提供。该返料系统由料腿和圆弧形U阀返料器组成,圆弧形U阀返料器有三条风路。本发明的圆弧形U阀返料器解决了传统直角形U阀返料器具有局部流动死角,流化不畅,调节性差的问题,降低了在U阀返料器内出现结焦的风险,提高了高密度循环流化床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为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的燃烧以及气化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使用B类颗粒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圆弧形U阀返料器

    公开(公告)号:CN103216825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210019718.6

    申请日:2012-01-20

    IPC分类号: F23C10/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B类颗粒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圆弧形U阀返料器,涉及循环流化床技术,该装置主要由供气系统、主床系统、气固分离系统、返料系统和测试系统组成。系统供气系统主要由空压机提供。该返料系统由料腿和圆弧形U阀返料器组成,圆弧形U阀返料器有三条风路。本发明的圆弧形U阀返料器解决了传统直角形U阀返料器具有局部流动死角,流化不畅,调节性差的问题,降低了在U阀返料器内出现结焦的风险,提高了高密度循环流化床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为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的燃烧以及气化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32154A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申请号:CN200910079776.6

    申请日:2009-03-11

    IPC分类号: F01D5/18 F02C7/16

    摘要: 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冷却方法,以固态工质NH4HCO3作为冷却工质来源,以发动机外机匣内部、位于发动机尾喷管外侧的环形空腔作为回热腔,将固态工质输入该回热腔内,利用发动机尾气余热将固态工质加热分解为中温高压的冷却工质,该冷却工质在压力驱动下通过连通回热腔出口与涡轮叶片冷却空气入口的气体通道进入原有空气气膜冷却的供气通道,对发动机涡轮叶片进行气膜冷却,因冷却过程中伴随着吸热的分解反应而显著提高冷却效率;冷却工质为其热解产物。本发明可全部或部分取代空气气膜冷却,在无法进一步增加冷却空气量而又必须要达到更高冷却效率时,对一级导向叶片和一级转子叶片等热负荷最高的航空发动机部件进行冷却。

    使用B类颗粒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圆弧形U阀返料器

    公开(公告)号:CN202442329U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20027650.1

    申请日:2012-01-20

    IPC分类号: F23C10/26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使用B类颗粒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圆弧形U阀返料器,涉及循环流化床技术,该装置主要由供气系统、主床系统、气固分离系统、返料系统和测试系统组成。系统供气系统主要由空压机提供。该返料系统由料腿和圆弧形U阀返料器组成,圆弧形U阀返料器有三条风路。本实用新型的圆弧形U阀返料器解决了传统直角形U阀返料器具有局部流动死角,流化不畅,调节性差的问题,降低了在U阀返料器内出现结焦的风险,提高了高密度循环流化床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为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的燃烧以及气化技术研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