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19491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610881442.0
申请日:2016-10-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IPC分类号: H01M10/0525 , H01M4/62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锂金属阳极表面石墨烯基保护层及相应锂硫电池,通过原位的电化学反应在锂硫电池的锂金属阳极表面构筑一层含石墨烯材料的复合保护层。制备保护层的所需的材料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聚合物材料,该保护层中石墨烯的层状堆叠结构可以抑制锂阳极在反复沉积溶解过程中锂枝晶的产生,而石墨烯片层间的无机成分通过浸润电解液后同锂阳极的原位电化学反应在石墨烯层间形成锂离子通道,从而隔绝锂阳极同电解液的接触,起到保护负极的作用。在锂硫电池体系中使用具有该石墨烯基保护层的锂阳极,可获得较高的容量发挥和稳定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630926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425622.7
申请日:2018-05-0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化学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短碳纤维丝的锂硫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针对锂硫电池中存在的实现高硫载量正极结构的困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铝箔集流体和其表面的涂覆层,涂覆层的组成包括表面附着有一维纳米碳材料的短碳纤维丝、硫碳复合物和粘结剂。涂覆层中短碳纤维丝随机相互搭接形成三维无序网络结构。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是:首先在短碳纤维丝表面生长一维纳米碳材料,再将附着有一维纳米碳材料的短碳纤维丝、硫碳复合物、粘结剂以及溶剂球磨混合,制备电极浆料,最后将电极浆料涂覆于铝箔集流体上。本发明适用于锂硫电池的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8630926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810425622.7
申请日:2018-05-0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化学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短碳纤维丝的锂硫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针对锂硫电池中存在的实现高硫载量正极结构的困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铝箔集流体和其表面的涂覆层,涂覆层的组成包括表面附着有一维纳米碳材料的短碳纤维丝、硫碳复合物和粘结剂。涂覆层中短碳纤维丝随机相互搭接形成三维无序网络结构。所述正极的制备方法是:首先在短碳纤维丝表面生长一维纳米碳材料,再将附着有一维纳米碳材料的短碳纤维丝、硫碳复合物、粘结剂以及溶剂球磨混合,制备电极浆料,最后将电极浆料涂覆于铝箔集流体上。本发明适用于锂硫电池的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7919491B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610881442.0
申请日:2016-10-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M10/0525 , H01M4/62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锂金属阳极表面石墨烯基保护层及相应锂硫电池,通过原位的电化学反应在锂硫电池的锂金属阳极表面构筑一层含石墨烯材料的复合保护层。制备保护层的所需的材料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聚合物材料。该保护层中石墨烯的层状堆叠结构可以抑制锂阳极在反复沉积溶解过程中锂枝晶的产生,而石墨烯片层间的无机成分通过浸润电解液后同锂阳极的原位电化学反应在石墨烯层间形成锂离子通道,从而隔绝锂阳极同电解液的接触,起到保护负极的作用。在锂硫电池体系中使用具有该石墨烯基保护层的锂阳极,可获得较高的容量发挥和稳定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417796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126139.9
申请日:2018-02-0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10/05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表面碱性的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由金属磷酸氢盐与镍钴铝酸锂正极活性物质在氧气流中煅烧得到。本发明采用金属磷酸氢盐煅烧时分解成焦磷酸盐,提高反应物活性,促进其与镍钴铝酸锂正极活性物质的残余碱反应生成Li3PO4包覆层,相比于磷酸盐,磷酸氢盐的结构牢固性更低,晶格能更小,反应越容易,可显著降低煅烧温度,使得镍钴铝酸锂正极活性物质的干法包覆由现有技术中的高温固相反应(700℃)转变为中温固相反应(400~600℃),大大降低反应难度,且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