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沫材料拉伸试验夹具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072564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810004173.9

    申请日:2018-01-03

    IPC分类号: G01N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泡沫材料拉伸试验夹具装置,基座为中部设有开口的U型结构,基座的左侧壁上设有左螺纹孔,左螺纹孔与基座的中部开口之间设有方形的左滑道,基座的右侧壁上设有右螺纹孔,右螺纹孔与基座的中部开口之间设有方形的右滑道,基座的中部开口内竖直设置左夹片和右夹片;左夹片的左端设有左夹片固定端,左夹片固定端可在左滑道内滑动,右夹片的右端设有右夹片固定端,右夹片固定端可在右滑道内滑动;基座的底部与安装固定端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旋转头即可调整左夹片和右夹片之间的距离来夹持泡沫材料样品,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直接与力学试验机连接,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泡沫材料的拉伸试验。

    超导磁体绝缘制作工艺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545976A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710667628.0

    申请日:2017-08-07

    IPC分类号: H01F6/00 H01F41/02 H01B19/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超导磁体绝缘制作工艺,包括:(1)将液态聚合物与填料混合,真空脱气得混合液;(2)将耐高温玻璃纤维织物浸渍于(1)的混合液中;(3)将(2)的预浸渍耐高温玻璃纤维织物缠绕在超导材料上,绕制成超导磁体;(4)将(3)的超导磁体于惰性气体下,升温到150-250℃,保温2-5小时,然后升温到500-1200℃,保温10-450小时,形成致密或多孔的陶瓷-玻璃纤维织物绝缘层。优选还包括将该绝缘层浸渍于低粘度环氧树脂中,升温固化制成超导磁体绝缘层的步骤。本发明的绝缘工艺方法简单,实现了绝缘层成型与超导体热处理同步进行,简化了制备超导磁体绝缘制作的工艺过程,提高了超导磁体制造效率,同时提高了绝缘层的低温热导率和耐辐照性能。

    一种轻型耐辐照低温用绝缘子

    公开(公告)号:CN104167264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360947.3

    申请日:2014-07-25

    IPC分类号: H01B17/26 H01B17/3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型耐辐照低温用绝缘子。本发明绝缘子包括管接头、绝缘连接管、波纹管。绝缘连接管采用抗辐照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层叠结构的无硼玻璃纤维/聚酰亚胺薄膜/无硼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无硼玻璃纤维及聚酰亚胺薄膜的含量为绝缘连接管重量的65-70%,环氧树脂气孔直径为0.2-0.5微米。所述的波纹管补偿所述绝缘连接管由于低温引起的轴向收缩变形,确保了绝缘子在低温下使用时的安全可靠。绝缘连接管与管接头通过螺纹配合胶粘连接,保证了联接处良好的气密性和连接强度。本发明绝缘子兼具了耐低温、耐高电压,抗辐照,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高能物理装置中的高电压绝缘通道连接使用。

    一种纳米尖晶石型铁氧体粉末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47192A

    公开(公告)日:2006-10-18

    申请号:CN200510064339.9

    申请日:2005-04-14

    IPC分类号: C04B35/26 C04B35/62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尖晶石型铁氧体粉末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尖晶石型铁氧体的通式为MxM′yM″(1-x-y)Fe2O4,其中,M,M′,M″均为选自Mn,Zn,Co,或Ni的二价离子;0<x≤1,0≤y<1,且x+y≤1;该尖晶石型铁氧体纳米粉末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M、M′和M的可溶盐与Fe的可溶盐按通式中的化学计量比称重,加入到丙烯酸的去离子水溶液中;然后加入2~8wt%的过氧类引发剂的去离子水溶液;在60~100℃加热使得体系聚合完全;然后干燥、冷却、研磨,再置于马弗炉内煅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得到的纳米尖晶石型铁氧体粉末分散性好,尺寸均匀,在8~50nm范围内;其为均相无杂质的尖晶石型铁氧体,且工艺流程简单,可大量制备,适于工业化生产。

    低温力学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6753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211468966.9

    申请日:2022-11-2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温力学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测试系统包括:罩体、试验装置、控温装置以及采集装置;所述罩体的侧壁设有光学窗口;所述试验装置包括夹具和力学试验机,所述夹具设于所述罩体内,用于夹持试件,所述力学试验机具有拉伸杆,所述拉伸杆伸入所述罩体内,用于与所述试件连接;所述控温装置包括制冷机和加热器,所述制冷机的冷端与所述夹具连接,用于冷却所述试件;所述加热器设于所述夹具,用于加热所述试件;所述采集装置设于所述罩体的周向,所述采集装置的采集端与所述光学窗口相对,用于采集所述试件表面的散斑图像。通过制冷机和加热器能够对试件进行快速降温和快速调温,对试件的温度进行快速调节,有利于提升试验效率。

    利用光纤光栅测量材料应变的系统及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3843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092019.5

    申请日:2020-10-13

    IPC分类号: G01D5/353 G01B11/16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光纤光栅测量材料应变的系统及测量方法。该系统包括制冷装置、罩体、测试台、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解调仪,罩体罩设于制冷装置和测试台的外侧,测试台设置于制冷装置的冷头上,在测试台内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光纤窄缝,光纤光栅解调仪分别用于采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在温度变化下的光纤反射波长。采用本发明的测量方法可控制待测材料的升降温速率,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光纤光栅在低温下测量材料应变时对低温液体冷源的过分依赖,简化实验操作,避免低温液体原材料大量浪费的问题。

    一种预拉装置
    8.
    发明公开
    一种预拉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598785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110767761.X

    申请日:2021-07-07

    IPC分类号: G02B7/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拉装置,包括基板;以及相对配置于基板上的两个夹持组件;两个夹持组件分别通过第一固定基座以及第二固定基座装配于基板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夹持片;以及与其中一个夹持片结合固定的施力杆;所述施力杆被配置为可沿施力杆的轴向方向运动;其中一个夹持组件的施力杆包括有沿施力杆的轴向方向延伸至第一固定基座的外侧的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上包括有第一张紧件;第一张紧件与第一固定基座的外侧表面抵接;另一个夹持组件的施力杆与第二固定基座连接固定;壳体沿施力杆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为敞口;夹持组件还包括有位于壳体上的用以将各夹持片间压紧固定的压紧件。

    氖气液化装置
    9.
    发明公开
    氖气液化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3739514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010475867.8

    申请日:2020-05-29

    IPC分类号: F25J1/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氖气液化技术领域,公开了氖气液化装置。该氖气液化装置包括:二级制冷机,具有一级冷头和二级冷头;一级换热器,与所述一级冷头连接,由所述一级冷头为所述一级换热器提供冷量;进气管,用于将外部氖气输送至所述一级换热器进行预冷至设定温度;冷凝器,与所述二级冷头连接,由所述二级冷头为所述冷凝器提供冷量;输气管,与所述进气管连通,用于将预冷后的氖气输送至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冷凝器将预冷后的氖气降温至沸点温度,液化为液氖;杜瓦罐,用于储存所述液氖;输液管,连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杜瓦罐,用于将所述液氖输送至所述杜瓦罐。本发明能够有效的冷却氖气,增大氖的液化率。

    用于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辅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649284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110031460.0

    申请日:2021-01-11

    IPC分类号: G01N3/02 G01N3/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辅助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真空夹层,所述筒体内填充有低温液体,材料试验机的夹持臂、材料试验机的力学支架和试样设置在所述筒体内;观察窗组件,安装在所述筒体,以对所述筒体内的所述试样的低温力学性能测试过程进行观察。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辅助装置,通过设置观察窗组件,实现了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过程的可视化;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辅助装置可通过使用不同的低温工质,实现不同低温温区的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测试过程的可视化,为低温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的评价、材料损伤过程的研究以及材料工艺的优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