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19616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410270445.1
申请日:2014-06-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M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光生物反应器领域。本发明的软体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流道,还包括反应器培养液入口(1)、反应器培养液出口(2)、主体薄膜(5)、筋板(6)和拉带(7),流道之间由筋板(6)分隔;反应器培养液入口(1)与流道培养液入口(8)形成反应器培养液入口腔(10),反应器培养液出口(2)与流道培养液出口(9)形成反应器培养液出口腔(11);所述反应器培养液入口腔(10)和/或反应器培养液出口腔(11)内设有一拉带(7)。本发明优化了光生物反应器的整体结构;提高了软体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光生物反应器因老化、应力等原因导致破裂的危险。
-
公开(公告)号:CN104805016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08119.2
申请日:2015-04-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N1/12
CPC分类号: C12N1/12
摘要: 本发明属于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CO2作为碳源培养微藻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向使用含CO2的气体作为碳源的微藻培养液中添加Tris,显著提高了培养液中总无机碳源的浓度,进而提高了微藻的生物量产率。尤其在最适生长pH值为6~8的微藻的培养液中,该方法可以保证较高的CO2利用率,同时,所添加的Tris不被微藻细胞所消耗,可以起到反复固碳的作用,提高了经济性。与单乙醇胺相比,Tris对微藻几乎没有毒害作用,在添加终浓度为2~8mmol/L时,生物量产率都有所提高,并在添加终浓度为4~6mmol/L时,提高幅度最大。此外,微藻细胞的生化组成也不受Tris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003659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1226524.9
申请日:2021-10-21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8F120/24 , C08F112/08 , C08F130/08 , C09D133/16 , C09D143/04 , C09D125/06 , C08J7/054 , C08J7/04 , C08L23/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疏水性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利用其构建疏水/超疏水表面的方法,所述的疏水性聚合物主链或侧链含有光反应性基团,结构如下:所示构建疏水/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该疏水聚合物、助剂、溶剂混合获得疏水性涂层材料,将基材清洗并预处理后,将含有该疏水性聚合物的涂层材料涂覆在基材表面,涂层干燥或固化后利用紫外光照射一定时间。本发明解决现有疏水或超疏水涂层存在的难以低成本、大面积制备和寿命较短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805016B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510208119.2
申请日:2015-04-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N1/12
摘要: 本发明属于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CO2作为碳源培养微藻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向使用含CO2的气体作为碳源的微藻培养液中添加Tris,显著提高了培养液中总无机碳源的浓度,进而提高了微藻的生物量产率。尤其在最适生长pH值为6~8的微藻的培养液中,该方法可以保证较高的CO2利用率,同时,所添加的Tris不被微藻细胞所消耗,可以起到反复固碳的作用,提高了经济性。与单乙醇胺相比,Tris对微藻几乎没有毒害作用,在添加终浓度为2~8mmol/L时,生物量产率都有所提高,并在添加终浓度为4~6mmol/L时,提高幅度最大。此外,微藻细胞的生化组成也不受Tris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73137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32572.8
申请日:2023-06-2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8J7/12 , C08L27/16 , C08L23/08 , C08L23/06 , C08L23/12 , C08L27/06 , B01D39/00 , B01J20/26 , B01J20/30 , C02F1/00 , C02F1/2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得到的表面改性的聚合物及其应用,所述改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光引发剂和溶剂混合,涂覆在聚合物表面,干燥,用紫外光照射,得到表面改性的聚合物;所述光引发剂为包含有光反应性基团和亲水基团的光引发剂。本发明所述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在常温条件下仅需紫外光照射1~600s即可完成,所需原料和设备少,制备工艺简单,能与聚合物制备工艺有效结合,所述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能够提高聚合物的亲水性和抗污性、离子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5219616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410270445.1
申请日:2014-06-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M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光生物反应器领域。本发明的软体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流道,还包括反应器培养液入口(1)、反应器培养液出口(2)、主体薄膜(5)、筋板(6)和拉带(7),流道之间由筋板(6)分隔;反应器培养液入口(1)与流道培养液入口(8)形成反应器培养液入口腔(10),反应器培养液出口(2)与流道培养液出口(9)形成反应器培养液出口腔(11);所述反应器培养液入口腔(10)和/或反应器培养液出口腔(11)内设有一拉带(7)。本发明优化了光生物反应器的整体结构;提高了软体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光生物反应器因老化、应力等原因导致破裂的危险。
-
公开(公告)号:CN11514130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210796614.X
申请日:2022-07-0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8F220/06 , C08F226/06 , C08F220/56 , C08F220/14 , C08F216/14 , C08F220/30 , C08G73/02 , C08J9/36 , C08J9/26 , C08L27/16 , B01J20/26 , B01J20/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功能性聚合物及制备方法、及利用其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所述功能性聚合物具有如式I或式II所示结构。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金属盐、功能性聚合物、交联剂以及溶剂混合,分散,制得涂层材料;(2)将步骤(1)的涂层材料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干燥,利用紫外光照射,后处理,得到所述离子印迹聚合物。本发明的功能性聚合物包含光反应性基团和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功能基团,当将其用于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时,光反应性基团可利用紫外光反应使基底材料与功能性聚合物实现化学键合,提高了功能性聚合物与基底材料结合的稳定性;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功能基团可吸附金属离子,使基底材料具有吸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141305A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10796614.X
申请日:2022-07-0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8F220/06 , C08F226/06 , C08F220/56 , C08F220/14 , C08F216/14 , C08F220/30 , C08G73/02 , C08J9/36 , C08J9/26 , C08L27/16 , B01J20/26 , B01J20/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功能性聚合物及制备方法、及利用其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所述功能性聚合物具有如式I或式II所示结构。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金属盐、功能性聚合物、交联剂以及溶剂混合,分散,制得涂层材料;(2)将步骤(1)的涂层材料涂覆在基底材料表面,干燥,利用紫外光照射,后处理,得到所述离子印迹聚合物。本发明的功能性聚合物包含光反应性基团和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功能基团,当将其用于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时,光反应性基团可利用紫外光反应使基底材料与功能性聚合物实现化学键合,提高了功能性聚合物与基底材料结合的稳定性;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功能基团可吸附金属离子,使基底材料具有吸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296376B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410325711.6
申请日:2014-07-0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斜生栅藻生物量、油脂质量和培养体系稳定性的共生菌体系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共生菌体系由斜生栅藻和共生菌组成,所述共生菌为短波单胞菌(Brevunmdimonas sp.)、根瘤菌(Rhizobium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食酸菌(Acidovorax sp.)四个共生菌属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利用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应用于斜生栅藻培养过程中,单种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消耗斜生栅藻产生的胞外物质和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供斜生栅藻利用,创造了利于斜生栅藻生长的微环境,从而促进了斜生栅藻和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的物质交换和代谢。
-
公开(公告)号:CN105296376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410325711.6
申请日:2014-07-0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斜生栅藻生物量、油脂质量和培养体系稳定性的共生菌体系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共生菌体系由斜生栅藻和共生菌组成,所述共生菌为短波单胞菌(Brevunmdimonas sp.)、根瘤菌(Rhizobium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食酸菌(Acidovorax sp.)四个共生菌属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利用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应用于斜生栅藻培养过程中,单种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消耗斜生栅藻产生的胞外物质和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供斜生栅藻利用,创造了利于斜生栅藻生长的微环境,从而促进了斜生栅藻和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的物质交换和代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