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8958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010088299.6
申请日:2020-02-1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7/26 , C12Q1/68 , C12Q1/6886
摘要: 本发明属于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监测G‑四联体构象变化的纳米孔体系和调控和动态监测G‑四联体构象变化的方法及应用。所述体系包括氮化硅纳米孔、端粒序列DNA、电导液和光控纳米器件,所述动态监测在基于光控纳米器件的光学调控下进行,所述氮化硅纳米孔置于电导液中,所述端粒序列DNA在过所述氮化硅纳米孔时会产生离子电流变化。本发明所述调控和动态监测G‑四联体构象变化的方法可研究金属离子和偶氮苯对G‑四联体构象的共同作用,利用氮化硅固态纳米孔在单分子水平对该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289586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088299.6
申请日:2020-02-1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7/26 , C12Q1/68 , C12Q1/6886
摘要: 本发明属于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监测G-四联体构象变化的纳米孔体系和调控和动态监测G-四联体构象变化的方法及应用。所述体系包括氮化硅纳米孔、端粒序列DNA、电导液和光控纳米器件,所述动态监测在基于光控纳米器件的光学调控下进行,所述氮化硅纳米孔置于电导液中,所述端粒序列DNA在过所述氮化硅纳米孔时会产生离子电流变化。本发明所述调控和动态监测G-四联体构象变化的方法可研究金属离子和偶氮苯对G-四联体构象的共同作用,利用氮化硅固态纳米孔在单分子水平对该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09301073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233861.9
申请日:2018-10-2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锌纳米线/二茂铁基聚噻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利用合成的双炔基二茂铁和叠氮化的噻吩通过点击反应制备炔基二茂铁噻吩;另一方面,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氧化锌纳米线活化和叠氮化,得到末端带叠氮基团的氧化锌,再将其与制备的炔基二茂铁噻吩通过点击反应结合,得到了带噻吩的氧化锌;最后通过氧化聚合方式制备带噻吩聚合物的氧化锌纳米线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不仅能保护氧化锌在两性下不被腐蚀,也能有效提高它的光电响应,与传统的物理修饰相比,基于该复合材料所制得的器件性能更稳定。相应地,本发明将制备得到的氧化锌纳米线/噻吩聚合物复合材料分散在金电极,从而得到基于氧化锌的金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09301073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1811233861.9
申请日:2018-10-2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锌纳米线/二茂铁基聚噻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利用合成的双炔基二茂铁和叠氮化的噻吩通过点击反应制备炔基二茂铁噻吩;另一方面,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氧化锌纳米线活化和叠氮化,得到末端带叠氮基团的氧化锌,再将其与制备的炔基二茂铁噻吩通过点击反应结合,得到了带噻吩的氧化锌;最后通过氧化聚合方式制备带噻吩聚合物的氧化锌纳米线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不仅能保护氧化锌在两性下不被腐蚀,也能有效提高它的光电响应,与传统的物理修饰相比,基于该复合材料所制得的器件性能更稳定。相应地,本发明将制备得到的氧化锌纳米线/噻吩聚合物复合材料分散在金电极,从而得到基于氧化锌的金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09490262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233842.6
申请日:2018-10-2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1/6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氧化锌纳米线的微囊藻毒素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通过化学共价链接方式将带末端氨基和荧光基团的微囊藻毒素适配体DNA固定在具有生物相容性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氧化锌纳米线表面,制得具有荧光活性的氧化锌纳米线,即微囊藻毒素传感器,从而当带有荧光基团的氧化锌纳米线与微囊藻毒素结合后,由于微囊藻毒素与微囊藻毒素适配体DNA特异性结合使荧光淬灭,进而建立一套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水体藻毒素传感体系。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微囊藻毒素传感器及其在检测MC-LR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154848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2010088307.7
申请日:2020-02-1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C12Q1/6869
摘要: 本发明属于DNA测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DNA测序的通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通道结构为DNA折纸与固态纳米孔的复合通道结构。所述通道结构能减小通道的有效厚度,从而大大提高通道在单分子检测中的空间分辨率,同时也能解决固态纳米孔不规整的内表面形貌和不均匀的电荷分布带来的测试低频噪音干扰,为DNA测序设备提供稳定高灵敏的核心检测部件,且所述复合通道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用于DNA测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490262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1811233842.6
申请日:2018-10-2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1/6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氧化锌纳米线的微囊藻毒素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通过化学共价链接方式将带末端氨基和荧光基团的微囊藻毒素适配体DNA固定在具有生物相容性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氧化锌纳米线表面,制得具有荧光活性的氧化锌纳米线,即微囊藻毒素传感器,从而当带有荧光基团的氧化锌纳米线与微囊藻毒素结合后,由于微囊藻毒素与微囊藻毒素适配体DNA特异性结合使荧光淬灭,进而建立一套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水体藻毒素传感体系。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微囊藻毒素传感器及其在检测MC‑LR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778651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210505887.4
申请日:2022-05-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7/44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同癌基因的单分子拓扑结构鉴别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不同癌基因的单分子拓扑结构鉴别方法,采用固态纳米孔平台技术,在施加偏压下获得待测样本通过所述固态纳米孔产生的电学信息,通过分析相对离子阻塞电流值对待测样本进行鉴别。该方法简单灵敏,操作便捷,可靠性好,实现了对不同序列富G癌基因形成的G4拓扑结构的鉴别,对于癌基因的结构分型及在特定生理功能区与特异蛋白的单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77865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05887.4
申请日:2022-05-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1N27/44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同癌基因的单分子拓扑结构鉴别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不同癌基因的单分子拓扑结构鉴别方法,采用固态纳米孔平台技术,在施加偏压下获得待测样本通过所述固态纳米孔产生的电学信息,通过分析相对离子阻塞电流值对待测样本进行鉴别。该方法简单灵敏,操作便捷,可靠性好,实现了对不同序列富G癌基因形成的G4拓扑结构的鉴别,对于癌基因的结构分型及在特定生理功能区与特异蛋白的单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