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光纤水听器阵列的中继放大耦合光路

    公开(公告)号:CN11246823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011285454.X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光纤水听器阵列的中继放大耦合光路,包括第一和第二上行光路、第一和第二下行光路、第一和第二泵浦激光器组。所述第一、第二上行光路分别和第一、第二下行光路形成光纤水听器阵列的两对空分光路。所述第一、第二上行光路通过第一泵浦激光器组相连,第一、第二下行光路通过第二泵浦激光器组相连。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上下行光路单独采用双泵浦激光器并联耦合分配方式,避免了光纤水听器阵列中上下行光路的光功率差异大导致泵浦激光器难以耦合分配的问题;采用波分复用器将上行光路中继放大后的背向散射光耦合进入下行光路并将光纤水听器阵列用的激光波长的背向散射光滤除,避免进入下行光路引入干涉噪声。

    一种基于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033523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010844095.0

    申请日:2020-08-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主要包括双波长光源、光强度调制器、光隔离器、光分束器、第一个波分复用器、第二个波分复用器、第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第二个迈克尔逊干涉仪、第一个扰动信号解调模块、第二个扰动信号解调模块、扰动信号定位模块、扰动传感光纤、光信号传输光纤。本发明针对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器对减少光纤资源占用和降低信号检测噪声的需求,采用一根扰动传感光纤即可实现扰动信号的监测和定位,增加一根光信号传输光纤即可实现长距离管道、陆地光缆或海缆等的扰动信号监测和定位,光纤资源占用少,适用于光纤资源紧张的应用场合。

    一种柔性光中继阵列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542963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1910707696.4

    申请日:2019-08-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光中继阵列,主要包括水密接驳盒、铠装金属层、柔性阵段、供电模块,水密接驳盒位于柔性阵段首尾两侧,水密接驳盒一端通过水密连接器与柔性阵段水密对接,另一端与复合海光缆对接以实现深海高压水密,柔性阵段外包裹有铠装金属层,水密接驳盒中安装有供电模块。本发明采用光中继柔性结构设计,通过将放大模块在阵列轴向进行排列的方式增加放大对数,可容纳多达数十至上百个数量的放大模块,既可实现光信号的有效放大,又可增加光纤对数满足大容量传输需求,同时又不增加海上施工难度,是目前海底光通信、光纤传感系统领域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

    波分复用光纤传感系统的信号传输非线性效应抑制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3432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497888.0

    申请日:2021-12-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波分复用光纤传感系统的信号传输非线性效应抑制装置及方法,属于光纤传感技术领域,装置主要包括波带分离器件、光延时线圈组和波带合波器件,光延时线圈组的各个线圈两端分别连接波带分离器件的输出端口和波带和波带合波器件的输入端口。波带分离器件将传输的脉冲光信号分为若干波带,每个波带的传输信号经过一组传输延时线圈组进行传输延时,传输延时后各个波带的脉冲光信号在时域上产生时间错位,经过波带合波器件合波后,传输光信号任意传输时刻的传输脉冲中包含波长信道数小于总波长信道数,因不同波长信道间相互作用导致的非线性效应得到抑制。本发明采用全光学方式,采用的光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光纤传感远程解调系统噪声分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011664B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710941939.1

    申请日:2017-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传感远程解调系统噪声分离方法。在远程传输模块最大可传输光功率范围内,选取一组远程传输模块的输入光功率序列;对此序列中的每一个远程传输模块输入光功率值,解调计算此时的系统相位噪声功率谱密度,获得目标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功率谱密度均值;根据不同类型噪声的功率谱密度与远程传输模块输入光功率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不同类型噪声分量的贡献,实现不同类型噪声源的分离。该方法实现了光纤传感远程解调系统的ASE噪声和DRS噪声两种系统噪声源的分离,提供了准确定位对系统噪声贡献最大的主要噪声源的方法,为系统噪声优化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种大规模光纤水听器阵列用光发射接收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347558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004801.X

    申请日:2018-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光纤水听器阵列用光发射接收机系统,主要包括光发射部分和光接收部分,所述光发射部分为光纤水听器阵列提供光信号载体和解调用载波信号,采用先合波,再空分后放大的技术方案;光接收部分对阵列返回携带声信息的光信号进行后端处理,为信号预处理机提供符合要求的光信号,光接收部分采用先放大再波分的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采用多波长多空分方案,突破了大规模光收发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了光发射接收机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大复用度水听器阵列的波长解波分,为大规模光纤水听器阵列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基础。

    一种光纤水听器阵列光程差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79407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79351.3

    申请日:2022-1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水听器阵列光程差测试系统及方法,由宽带光源、可调谐激光器、隔离器、声光调制器、光电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构成,宽带光源与可调谐滤波器用于实现波长扫描,输出波长为λ的连续光;声光调制器将进入光纤水听器阵列的连续光调制成脉冲光;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将光电探测器采集到的信号显示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输给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光程差计算。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数学运算量小、波长可调、测量精度高、系统可靠性强等特点,满足光纤水听器成阵过程中光程差的实时在线测量需求,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种基于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033523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44095.0

    申请日:2020-08-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系统,主要包括双波长光源、光强度调制器、光隔离器、光分束器、第一个波分复用器、第二个波分复用器、第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第二个迈克尔逊干涉仪、第一个扰动信号解调模块、第二个扰动信号解调模块、扰动信号定位模块、扰动传感光纤、光信号传输光纤。本发明针对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器对减少光纤资源占用和降低信号检测噪声的需求,采用一根扰动传感光纤即可实现扰动信号的监测和定位,增加一根光信号传输光纤即可实现长距离管道、陆地光缆或海缆等的扰动信号监测和定位,光纤资源占用少,适用于光纤资源紧张的应用场合。

    干涉式光纤传感器高频相位生成载波加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108310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227177.8

    申请日:2019-03-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涉式光纤传感器高频相位生成载波加载装置,主要包括50/50光纤耦合器、相位调制器等,50/50光纤耦合器连接有装置输入端口和装置输出端口,50/50光纤耦合器1将光路分成干涉仪两臂,一臂为相位调制器和第一个法拉第旋转镜,另一臂为光衰减器、延迟光纤和第二个法拉第旋转镜,相位调制器驱动输出电压信号加载至相位调制器,以产生特定幅度的高频相位生成载波。本发明采用普通单模光纤器件实现了干涉式光纤传感器高频相位生成载波的稳定加载,同时保证了干涉仪双臂功率均衡,消除了干涉偏振衰弱效应;增大了干涉式光纤传感器解调信号带宽和动态范围。

    一种无中继远程大规模光纤水听器阵列用拉曼放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49744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009829.2

    申请日:2018-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中继远程大规模光纤水听器阵列用拉曼放大系统,主要包括同向拉曼放大部分和反向拉曼放大部分,同向拉曼放大部分的输入泵浦光与信号光同向传输,用于对下行进入光纤水听器阵列的原始光信号进行有效放大,反向拉曼放大部分的输入泵浦光与信号光反向传输,用于对上行光纤水听器返回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放大,从而使光接收机的前置放大器能开启工作。本发明采用同向与反向相结合的拉曼放大方案,突破了泵浦光波长选择、偏振态消除、功率控制等技术,可满足光纤水听器阵列远程传输光信号的有效放大需求,方案可行,经过验证,实用性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