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提式钢筋校直机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642961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391467.5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提式钢筋校直机,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推动机构,本发明通过在放置板上端设置了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转动第一旋钮,使第一旋钮带动第一螺杆在螺纹套内侧螺纹传动,使第一螺杆带动第一移动块在下夹块内侧移动,从而使第一移动块通过第一摆动杆带动导向块和上夹块往上端移动,从而调节上夹块和下夹块之间的间距,达到了能够对不同直径钢筋夹合校直的优点;通过在放置板上端设置了推动机构,电机通电进行工作,通过转动轴带动齿轮进行转动,使齿轮带动齿条往左端移动,从而使横板带动上端的钢筋往左端移动,对需要校直的钢筋进行输送,改变了原来通过人为对钢筋进行推动的方式,增加钢筋校直效率和使用安全性的优点。

    一种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25944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839872.1

    申请日:2022-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涉及地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具体步骤是:S1:注浆加固桩间和桩后土体;S2:对原基坑围护桩处理;S3:对托梁进行施工;S4:利用水磨钻或人工清理对桩间土体进行清理,采用金刚石绳锯进行切割,自上而下将围护桩切割为多段混凝土圆柱体;S5:根据托梁监测数据分析,托梁变形稳定后,按照浅埋暗挖施工方式进行洞门贯通或者进洞开挖和支护作业。本法减少了大量土石方的开挖和支护,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更加经济与环保,而且节约施工工期;更重要的是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对地面交通不造成任何影响,在城市中心地带、交通复杂路段等环境受限具备非常大的推广价值。

    一种下沉式组合模架的施工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122561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48990.5

    申请日:2023-0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沉式组合模架的施工方法,包括浇筑环梁、组装模架、通过可调节连杆调节下部平台深度、模架预压、施工结构、拆除模架等步骤。本发明通过从井口设置上部横梁,通过可调节连杆提升下部平台,可以从上至下或者从下往上自由调节,从而减少搭设满堂支架的投入,降低高支模施工作业风险,缩短整体施工工期,减少施工成本。

    一种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25944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839872.1

    申请日:2022-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涉及地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具体步骤是:S1:注浆加固桩间和桩后土体;S2:对原基坑围护桩处理;S3:对托梁进行施工;S4:利用水磨钻或人工清理对桩间土体进行清理,采用金刚石绳锯进行切割,自上而下将围护桩切割为多段混凝土圆柱体;S5:根据托梁监测数据分析,托梁变形稳定后,按照浅埋暗挖施工方式进行洞门贯通或者进洞开挖和支护作业。本法减少了大量土石方的开挖和支护,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更加经济与环保,而且节约施工工期;更重要的是深基坑无开挖门式截桩进洞方法对地面交通不造成任何影响,在城市中心地带、交通复杂路段等环境受限具备非常大的推广价值。

    一种手提式钢筋校直机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42961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011391467.5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提式钢筋校直机,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推动机构,本发明通过在放置板上端设置了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转动第一旋钮,使第一旋钮带动第一螺杆在螺纹套内侧螺纹传动,使第一螺杆带动第一移动块在下夹块内侧移动,从而使第一移动块通过第一摆动杆带动导向块和上夹块往上端移动,从而调节上夹块和下夹块之间的间距,达到了能够对不同直径钢筋夹合校直的优点;通过在放置板上端设置了推动机构,电机通电进行工作,通过转动轴带动齿轮进行转动,使齿轮带动齿条往左端移动,从而使横板带动上端的钢筋往左端移动,对需要校直的钢筋进行输送,改变了原来通过人为对钢筋进行推动的方式,增加钢筋校直效率和使用安全性的优点。

    一种智能门禁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562149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391480.0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门禁系统,包括门禁闸门本体、读卡区、行人检测模块、防护盖、凹槽、齿条、齿轮和摆动识别机构,本发明通过在凹槽内部设置了摆动识别机构,通过网络摄像头对需要通过的工人进行摄像识别,随后将识别的数据输送至安全帽识别仪内进行识别检测,检测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以及安全帽的系带是否带好,当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或者安全帽的系带没带好时,不予工作人员通过,当佩戴完好时,控制面板控制阻挡杆进行摆动,使工作人员正常通行,达到了能够自动识别工人是否戴安全帽,以及安全帽的系带是否带好的优点。

    一种智能门禁系统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562149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011391480.0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门禁系统,包括门禁闸门本体、读卡区、行人检测模块、防护盖、凹槽、齿条、齿轮和摆动识别机构,本发明通过在凹槽内部设置了摆动识别机构,通过网络摄像头对需要通过的工人进行摄像识别,随后将识别的数据输送至安全帽识别仪内进行识别检测,检测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以及安全帽的系带是否带好,当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或者安全帽的系带没带好时,不予工作人员通过,当佩戴完好时,控制面板控制阻挡杆进行摆动,使工作人员正常通行,达到了能够自动识别工人是否戴安全帽,以及安全帽的系带是否带好的优点。

    一种装饰镂空陶土砖墙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59295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237467.X

    申请日:2020-1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镂空陶土砖墙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墙体、地梁、横向主龙骨和两根竖向主龙骨,墙体包括多排陶土砖,横向相邻的两块陶土砖之间具有镂空孔,每块陶土砖的两端均具有通孔;位于墙体底部的一排陶土砖的每个通孔内均设有次龙骨,每两根相邻的次龙骨之间均具有多块钢片,钢片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对应两根次龙骨上,每块钢片位于其中一个镂空孔的底面,所述钢片位于对应的镂空孔下侧的陶土砖的边缘范围内,高度最低的钢片距地面的高度不小于2000mm,位于墙体两端的钢片分别通过连接片固定在两根竖向主龙骨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饰镂空陶土砖墙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结构稳定性好,且较为美观。

    一种压力管道破损用临时封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7683923U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21706974.8

    申请日:2022-07-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力管道破损用临时封堵装置,封堵装置的封堵主体为橡胶充气气囊和型钢板材,橡胶充气气囊内设化学充气装置,化学充气装置连接有拉环,拉环另一端位于橡胶充气气囊外部,拉出拉环后橡胶充气气囊即可自动充气鼓起,填充型钢板材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封堵效果好,减少了管线渗漏情况的发生,减少了经济损失,降低了管道破损事故风险。型钢板材为平面结构或曲面结构,针对非完全暴露的管道,利用一块带有橡胶充气气囊且为平面结构的型钢板材覆盖在该管道的破损处即可;针对完全暴露的管道,利用两块带有橡胶充气气囊且为曲面结构的型钢板材对称覆盖在该管道的破损处,并通过固定单元夹紧该管道的管体即可,使用方便灵活。

    一种小型隧道除渣系统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108925U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20844270.6

    申请日:2021-04-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隧道除渣系统,包括载料车和卷扬机,载料车包括车斗,车斗底部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排第一万向轮,每排第一万向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万向轮,车斗的底部设有漏渣口,漏渣口位于两排第一万向轮之间,漏渣口内设有转动板,转动板铰接在漏渣口的后边缘,转动板的前端设有第二万向轮,以使转动板封闭漏渣口,卷扬机位于载料车的后方,卷扬机的上的钢丝绳可拆卸式固定在车斗的后端,卷扬机和载料车之间的路面上挖设有集渣槽,集渣槽的顶端沿前后方向设有两块支撑板。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使用起来十分省力,且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