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质量评价方法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60429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0550639.0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围岩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围岩原位测试,获取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基于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地下水影响系数、岩层变异系数和层数影响系数,获得岩体原位质量指标;基于岩体原位质量指标,获取岩体质量分类评价结果;基于围岩原位测试及岩体质量分类评价结果,构建沿巷道走向二维岩体质量分布模型及工作面三维岩体质量分布模型。该围岩质量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围岩原位测试的、对岩体多参量快速测试的并能进行准确的围岩质量评价的方法,能够利用钻孔获得多个原位测试数据,并直接用于后续围岩质量评价,为支护、加固、压裂等围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

    锚杆支护与防冲支架协同防控冲击地压实验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6572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210028854.5

    申请日:2022-01-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巷道支护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锚杆支护与防冲支架协同防控冲击地压实验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框架,用于放置岩体试样;锚杆支护,包括锚杆和紧固组件,锚杆的第一端用于与岩体试样锚固,第二端与紧固组件连接;防冲支架,包括防冲立柱,防冲立柱用于支撑岩体试样的底部;冲击发生装置,用于对岩体试样的上部产生冲击;第一测力装置,用于设置在紧固组件与岩体试样之间;第二测力装置,用于设置在防冲支架与岩体试样之间;第一位移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锚杆的位移;第二位移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防冲立柱的位移;摄像装置,用于拍摄岩体试样的底部;探测装置,用于检测岩体试样的内部破坏情况。可以测试锚杆支护与防冲支架的协同防冲作用。

    围岩特性综合评价方法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604297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0550637.1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围岩特性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围岩原位测试,获取岩体原位质量指标、强度应力比指标、裂隙面积以及岩体特性指标;基于岩体原位质量指标,执行围岩质量评价;基于岩体原位质量指标、强度应力比指标、以及岩体特性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执行围岩稳定性评价;基于强度应力比指标和裂隙面积,执行围岩可注性判断;基于岩体特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执行岩层的可压性判断。该围岩特性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围岩原位测试的、对岩体多参量快速测试的并能进行准确的对围岩特性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的方法,为工作面回采过程岩层运移和垮落规律、矿压显现规律预测等提供基础,为岩层控制和灾害超前治理提供依据。

    围岩特性综合评价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0429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550637.1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围岩特性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围岩原位测试,获取岩体原位质量指标、强度应力比指标、裂隙面积以及岩体特性指标;基于岩体原位质量指标,执行围岩质量评价;基于岩体原位质量指标、强度应力比指标、以及岩体特性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执行围岩稳定性评价;基于强度应力比指标和裂隙面积,执行围岩可注性判断;基于岩体特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执行岩层的可压性判断。该围岩特性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围岩原位测试的、对岩体多参量快速测试的并能进行准确的对围岩特性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的方法,为工作面回采过程岩层运移和垮落规律、矿压显现规律预测等提供基础,为岩层控制和灾害超前治理提供依据。

    冲击地压巷道支护系统安全系数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65283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413542.8

    申请日:2021-1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矿开采安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冲击地压巷道支护系统的安全系数确定方法,其包括:S1、确定支护系统在巷道冲击临空面单位面积上所能吸收的冲击动能;确定冲击地压发生时在巷道围岩临空面单位面积上积聚的最大冲击动能;S2、计算所述支护系统在巷道冲击临空面单位面积上所能吸收的冲击动能与所述冲击地压发生时在巷道围岩临空面单位面积上积聚的最大冲击动能的比值,得到安全系数。本发明通过确定安全系数和分级标准能够评估支护系统的危险等级,针对不同危险级别的巷道进行分级、分类管控,大幅度降低冲击地压巷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