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40062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1248587.X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缺乏客土的生态脆弱区域的矿区生态修复方法和分层结构,其中,方法包括:将矿区中的待恢复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复绿造景区域和渣石覆盖造景区域;采用可用土壤基质对复绿造景区域进行覆土施工;根据矿区的地理位置确定待播种的草本植物,并将草本植物的草籽撒播在复绿造景区域;在渣石覆盖造景区域的底部填充第一类渣石,填充高度为第一高度;在填充第一类渣石后的渣石覆盖造景区域上覆盖设定粒径的第二类渣石,覆盖厚度为第二高度;第一类渣石和第二类渣石是将矿区渣石按照材料性质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一类渣石的风化速度快于第二类渣石,设定粒径的取值大于5cm。由此,可实现提升草本植物的存活率,提升复绿造景区域的复绿工程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742637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764044.7
申请日:2020-08-0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A01B79/02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矿区坡面生态自修复促进方法和装置,该矿区坡面生态自修复促进方法包括对矿区坡面上按照一定面积比例分散式分布的至少一个目标位置进行土壤基质改良处理;在改良处理后目标位置的土壤中构建一个本杰士堆,并在本杰士堆之中播种种子和栽植苗木,以形成种子岛;对种子岛对应的坡面进行截留处理,以促进矿区坡面生态自修复。通过本申请能够实现对矿区坡面全面的生态自修复促进,有效解决了矿区坡面绿化的种子来源及坡面截留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并且有效地降低了生态自修复促进的经济成本,提升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1742638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764046.6
申请日:2020-08-01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弃渣场土壤重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将第一质量的土壤、第二质量的生物炭、第三质量的胶结材料相混合,并添加第四质量的真菌和/或第五质量的肥料,以形成混合物质;将混合物质和水混合,得到注浆基质,混合物质和水的质量比例值为设定比例;在弃渣场土壤中形成栽植地表,栽植地表包括种植穴;采用分级注浆方式向种植穴下部和四周注入所构建的注浆基质,以在弃渣场土壤中形成土石体。通过本申请能够针对矿山弃渣场,以生物炭材料和注浆工艺为核心,并结合相关技术模式,综合开展有限土壤资源消耗下深浅结合的融合型土壤重构,打造弃渣场的土石体,从而有效推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2400623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48587.X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缺乏客土的生态脆弱区域的矿区生态修复方法和分层结构,其中,方法包括:将矿区中的待恢复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复绿造景区域和渣石覆盖造景区域;采用可用土壤基质对复绿造景区域进行覆土施工;根据矿区的地理位置确定待播种的草本植物,并将草本植物的草籽撒播在复绿造景区域;在渣石覆盖造景区域的底部填充第一类渣石,填充高度为第一高度;在填充第一类渣石后的渣石覆盖造景区域上覆盖设定粒径的第二类渣石,覆盖厚度为第二高度;第一类渣石和第二类渣石是将矿区渣石按照材料性质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一类渣石的风化速度快于第二类渣石,设定粒径的取值大于5cm。由此,可实现提升草本植物的存活率,提升复绿造景区域的复绿工程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213464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0983261.5
申请日:2020-09-17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其中,该实验装置应用于露天矿端帮煤开采领域,该实验装置包括:二维三维一体模拟实验台架、三维模拟实验区四周约束装置、二维模拟实验区四周约束装置和巷硐施工装置。通过将二维和三维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台进行组合,进一步拓宽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装置的功能,实现了“一物多用”,不但节省了设备占用空间和实验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可以实现二维和三维模型实验同时进行,不但解决了二维模型实验无法完全揭示采矿及岩土工程领域三维地质体变形破坏的问题,而且弥补了三维模型实验边坡岩土体内部破坏过程不可视的缺陷,在同等条件下同时进行,实现了两者的相互补充和验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