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可视的建筑模板体系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9325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097007.X

    申请日:2024-08-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可视的建筑模板体系,包括沿边界拼接组装的若干模板单元;所述模板单元包括金属背撑和透明塑料面板;所述金属背撑整体呈框架形结构,所述金属背撑上交错设置有若干横向支撑和若干竖向支撑并在前侧开设安装槽、厚度方向设置背板销孔;侧边设置有插头和插孔以配合组装;所述透明塑料面板包括透明材质的面板结构和设置于面板结构背面的横向背肋和竖向背肋、厚度方向设置面板销孔,用于和金属背撑装配;所述透明塑料面板的侧边设置凸肋槽用于拼合连为一个平面。该体系具有强度可靠、更换成本低、拆装效率更高、透明可视、稳定耐久的优点。

    轻轨车辆车厢动态减振降噪结构及动态减振降噪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07945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115642.0

    申请日:2022-0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轨车辆车厢动态减振降噪结构,用于轻轨车辆的车厢,将车厢的顶、左、右和底壁统称为厢壁;车厢一个以上厢壁上设有振动监测装置、噪音监测装置、调质减振结构和应力减振结构;调质减振结构和应力减振结构均垂直于车厢的长度方向,将一一对应的一套振动监测装置、噪音监测装置、调质减振结构和应力减振结构称为测量减振机构,测量减振机构的中心线垂直于车厢的长度方向;相邻两个测量减振机构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每个测量减振机构的控制区域为由其中心线前后各0.5L。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动态减振降噪方法。本发明以一个控制区域内车厢内声场与车厢结构的共振为减振降噪目标,在不断执行中探索出尽可能降低噪音的调节位置。

    一种桩顶混凝土免凿除、防超灌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97058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769666.9

    申请日:2020-08-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桩基工程的桩顶混凝土免凿除、防超灌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优化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工艺,减少混凝土浇筑量,避免后期凿桩头工序的发生:在混凝土灌注桩浇筑过程中,利用现浇灌注桩桩顶混凝土强度提升设备,把上涌的沉渣排除同时增加桩顶混凝土的密实度,形成能够符合设计要求的桩顶标高和设计强度的桩顶混凝土,无需超灌混凝土。本发明在满足桩顶混凝土符合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该施工方法可减少人工、机械投入,降低混凝土用量,减少施工工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种环保、高效的桩头破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2466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22750.9

    申请日:2020-03-26

    Inventor: 徐晨旭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桩头破除施工工艺优化,涉及到一种环保、高效的桩头破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白天时间进行大面积的钻孔施工,在桩头表面布置钻孔,在相应孔位依据实测高程采用手风钻或水钻设备钻孔取芯至桩头破除设计标高,2)傍晚在钻孔内填塞膨胀剂、封堵密实,等待5-12小时后利用膨胀剂的自然膨胀使破除桩头范围内混凝土开裂分成若干块,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可控性强、高效环保、减少对混凝土的扰动、遏制施工粉尘的产生的特点;该施工工艺与传统的人工破桩头工艺相比减少了粉尘和噪音的产生,混凝土不需人工破碎、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同时合理利用晚上非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种压力管道接头密封性快速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4906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955916.6

    申请日:2024-07-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道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管道接头密封性快速检测方法;在管道内部接缝处两侧用气囊封闭,形成有效的局部管道压力检测空间,无需将管节其他部位加压,缩小了试验规模和难度,为管道压力试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借鉴;提高压力试验检测效率:只针对管道接头的关键部分进行封闭后进行压力试验,缩短了压力试验时间,实现管道接头快速高效检测;降低安全风险:利用改进的管道密封性试验工艺,降低压力试验的影响范围,减小了压力试验的影响区域和安全风险;减少了人工费用:利用改进的管道密封性试验工艺,减少了灌水或充气的辅助人员数量,减少了试验段沿线观察人员数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