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纤维素制备葡萄糖的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76997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222173.7

    申请日:2023-03-09

    IPC分类号: C12P19/02 C12P19/14

    摘要: 本发明属于资源化利用开发领域,特别是涉及纤维素的资源化利用开发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利用纤维素制备葡萄糖的方法,通过向纤维素或含有纤维素的原料中添加由亚硝酸盐溶液和pH调节剂组成的FNA溶液,能够显著提高纤维素的产糖率,对于纤维素来说产糖率可以提高49.09%,对于甘蔗渣来说产糖率可以提高18.72%。同时无需高温、高压等苛刻生产条件,相较于传统生产方式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是一种更加有利于资源化利用推广的生产方法。

    一种虫蚓共堆肥处理厨余垃圾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04109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168921.8

    申请日:2023-02-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虫蚓共堆肥处理厨余垃圾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厨余垃圾进行固液分离后保留所得固体物料,然后将固体物料进行破碎;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物料投加到黑水虻幼虫区进行处理;步骤三,将步骤二处理后的残留物投加到蚯蚓区进行处理;步骤四,获取蚯蚓茶。该装置包括:上箱体、中部通道腔以及下箱体;上箱体为透光箱体,作为黑水虻成虫活动区;下箱体为不透光箱体,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层的黑水虻幼虫区、第二层的蚯蚓区、第三层的蚯蚓茶收集区。本发明法不仅可以解决厨余垃圾的处理问题,生成稳定的副产物,还可以通过利用黑水虻的生命循环体系,支撑装置的持续处理能力。

    一种磁性纳米碳、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去除水中微塑料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514868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0274841.7

    申请日:2020-04-09

    发明人: 谢冰 汤烨 苏应龙

    摘要: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领域,公开了一种磁性纳米碳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磁性纳米碳去除水中微塑料的方法。本发明利用化学沉积与高温煅烧结合的方法制备磁性纳米碳,将合成的磁性纳米碳投入含微塑料的水中,经充分接触后,磁性纳米碳被吸附在微塑料表面,利用永磁铁即可将微塑料从水中移除。微塑料及磁性纳米碳的混合物置于管式炉内,在氮气氛围下进行高温处理,微塑料经热分解为气体,磁性纳米碳上无塑料分解产物残留,可重复使用。本发明可有效的去除水中的微塑料,同时利用热技术也可回收磁性纳米碳进行循环利用,具有易操作、高效、节约成本等特点。

    一种城市污泥好氧生物转化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92864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627847.7

    申请日:2018-12-2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好氧生物转化方法,添加发酵秸秆作为调节碳氮比原料,将处理后的发酵秸秆与脱水污泥进行充分混合,分别调节C/N为20:1、25:1、30:1,制成原料进行好氧生物转化,保持含水率为55-65%,经过32d后C/N为30:1组,重金属生物有效态Cu降低38.78%,有效态As、Cd和Ni降低40%以上,去除效果均高于其它两组。因此,将发酵秸秆与污泥混合,并调整碳氮比为30有利于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快速降低。本方法简单易行,将废弃物秸秆回收利用,成本低廉,好氧生物转化过程无需添加外来菌剂,降低人工、能耗成本,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为污泥的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无害化支持,最终降低重金属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垃圾填埋场中老龄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28995B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110260965.0

    申请日:2011-09-05

    IPC分类号: C02F3/12

    CPC分类号: Y02W10/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场中老龄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方法和装置,通过对接种污泥短暂的培养驯化,实现对高氨氮的中老龄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调控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亚硝酸氮浓度的出水。该短程硝化技术效率高,操作简单,容易实现自动控制,高效低耗,且能够较好地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易于与其他工艺组合,为后续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提供进水。

    用于恶臭气体控制的复合型生态除臭剂

    公开(公告)号:CN102430142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434366.6

    申请日:2011-12-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恶臭气体控制的生态除臭剂及其使用方法,具体为一种垃圾、污泥和粪便等运输及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控制的技术,属于环境保护领域。一种用于恶臭气体控制的复合型生态除臭剂,由吸附能力强的多孔吸附载体与除臭微生物菌种复配而成,其特征在于:复配按重量份计为多孔吸附载体与除臭微生物菌种之比(1~1.3):1,其中:所述的多孔吸附载体为至少包括麦麸的稻、麦或谷子的子实所脱落的壳或皮;所述的除臭微生物菌种源为:粪产碱杆菌、无色细菌属杆状菌、芽孢杆菌、溶藻菌、芽胞杆菌、显核菌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该技术简单易行、经济环保、高效低耗,对各种恶臭气体的控制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活性污泥丝状细菌的生态控制反应器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1041514A

    公开(公告)日:2007-09-26

    申请号:CN200710040153.9

    申请日:2007-04-27

    IPC分类号: C02F3/32 C02F3/12

    CPC分类号: Y02W10/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污泥丝状细菌的生态控制反应器及工艺。反应器包括进水口2、出水口9和反应区4,反应区内固定微动物组合填料5和多个折流挡板7,微动物组合填料上接种颤蚓。将曝气池内活性污泥与水的混合物引入反应器,经过处理能减少和控制丝状细菌,提高污泥性状;并且通过流挡板增加流程,从而达到抑制泡沫和膨胀的目的。本发明能够修复活性污泥,可有效地解决由丝状细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和泡沫等问题,降低污泥指数SVI,改善污泥性状,而且不会对活性污泥菌胶团造成较大的损伤,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不影响处理系统的其他正常功能;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一种优化物料组分促进易腐有机固废厌氧消化产沼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28828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957121.8

    申请日:2019-10-10

    IPC分类号: C12P5/02 C02F1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化物料组分促进易腐有机固废厌氧消化产沼气的方法,该方法将易腐有机固废中的熟垃圾和生垃圾以不同比例混合,在此基础上添加水稻秸秆进行物料的调配,然后将各组物料置于小型批式厌氧消化装置进行厌氧消化产沼气,当熟垃圾和生垃圾VS比为1:1时,累积产甲烷量相比各自单消化组分别提高了7.8%和26.2%;添加10%的水稻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厌氧消化产甲烷量,相比于单消化组最高提高了36.2%,累积甲烷最大产量达到451ml/g-VS。本发明所述方法简单易行,通过调配易腐有机固废组分促进厌氧产沼气效率,为促进易腐有机固废中但不限于本发明提及的几类有机固体废弃物提供多组分优化方法,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为垃圾分类后的湿垃圾及其他易腐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土壤间接热脱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69475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644039.X

    申请日:2019-07-17

    发明人: 谢冰 夏治文 詹路

    IPC分类号: B09C1/06 B01D53/86 B01D46/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土壤间接热脱附处理方法,将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土壤经预处理之后,依次进入低温热脱附窑炉和高温热脱附窑炉中,污染物经加热后蒸发或降解进入尾气,尾气经催化降解和吸附后排放,达到彻底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效果。本发明有效的去除了土壤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分级热脱附降低了能耗,并且未产生二次污染。本发明在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处理过程中污染控制方面优势突出,适合大量推广。

    磺胺类抗生素污染土壤间接热脱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14929A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910643999.4

    申请日:2019-07-17

    发明人: 谢冰 夏治文 詹路

    IPC分类号: B09C1/06 B09C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磺胺类抗生素污染土壤间接热脱附处理方法,将磺胺类抗生素污染土壤经预处理之后,依次进入低温热脱附窑炉和高温热脱附窑炉中,污染物经加热后蒸发或降解进入尾气,尾气经催化降解和吸附后排放,达到彻底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效果。本发明有效的去除了土壤中的磺胺类抗生素,通过分级热脱附降低了能耗,并且未产生二次污染。本发明在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处理过程中污染控制方面优势突出,适合大量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