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肠道黏膜上皮电阻抗测量评估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43991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910115808.7

    申请日:2019-0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胃肠道黏膜上皮电阻抗测量评估装置,包括套管和阻抗检测管,套管内设有检测通道,套管顶端为先端部,先端部上设有内窥镜和检测孔,检测孔为检测通道在先端部上的出口,套管中段设有调节器和行程测量盒,调节器上设有检测通道开口,与套管内的检测通道连通,阻抗检测管从调节器上的检测通道开口穿入,通过套管内的检测通道从先端部上的检测孔穿出,阻抗检测管端部设有阻抗传感器。本发明将阻抗传感器作为内镜的附件,可以在内镜观察时测量胃肠道黏膜上皮电阻抗,来评估胃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方便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且可以实时操作,反复监测,解决目前胃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功能异常早期诊断和监测的临床需求。

    一种挂线辅助磁控胶囊放大染色内镜

    公开(公告)号:CN111543923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1910387992.0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挂线辅助磁控胶囊放大染色内镜,涉及到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胶囊状主体,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内部镶嵌有控制器,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端部开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内插接有拍摄组件,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边缘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内插接有照明组件,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外侧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胶囊状主体的另一端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本发明通过在胶囊状主体上设置有拍摄组件,拍摄组件上的摄像头能够对患者的食道进行拍摄检查;在胶囊状主体上设置有照明组件,照明组件上的LED灯头为拍摄组件提供了充足的光源照射,提高了检查的精度。

    一种消化内科用内镜固定支撑辅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29750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346474.7

    申请日:2023-1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消化内科用内镜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消化内科用内镜固定支撑辅助装置,固定模块和活检钳所述固定模块的上方连接有滑动套,滑动套的侧面螺旋连接有用于与滑动套进行配合固定固定模块的挤压螺栓,连接板的前侧还安装有用于放置活检钳的放线模块,放线模块的下方设有与连接板呈固定连接的限位带和安装环,放线模块的上方设有与连接板呈固定连接的报警模块和控制模块;本发明在使用时,预先将活检钳放置在放线模块外侧,穿过安装环内部,在进行活检钳插入至内镜的活检钳道时,通过启动电机带动缠绕管转动,缠绕管带动活检钳转动,实现自动放线的目的,这种设置只需一个医师即可进行活检钳的插入工作,使用十分方便。

    磁控胶囊结肠镜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33251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0883523.5

    申请日:2021-08-03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磁控胶囊结肠镜,包括胶囊外壳,所述胶囊外壳的一端安装有弧形连接壳;本发明专利通过在弧形连接壳的一侧增设导丝,并采用从患者肛门进入患者肠道内的方式,使小肠及胃存在梗阻的患者也可以使用该结肠镜,从而提高了其的适用范围,且通过导丝也可控制胶囊外壳进行前进和后退拍摄,从而使得拍摄时间可控,可重复进行影响采集,防止了视觉盲区,提高了其的实用性,通过气囊对气球进行充气和排气,使气球可以膨胀及缩小,让膨胀后的气球可以与患者肠道壁接触,从而使胶囊外壳可以保持在特定位置进行稳定拍摄,进而提高了该磁控胶囊结肠镜在拍摄时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其的拍摄清晰度,并且该结肠镜的成本低下。

    一种挂线辅助磁控胶囊放大染色内镜

    公开(公告)号:CN111543923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910387992.0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挂线辅助磁控胶囊放大染色内镜,涉及到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胶囊状主体,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内部镶嵌有控制器,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端部开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内插接有拍摄组件,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边缘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内插接有照明组件,所述胶囊状主体的一端外侧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胶囊状主体的另一端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本发明通过在胶囊状主体上设置有拍摄组件,拍摄组件上的摄像头能够对患者的食道进行拍摄检查;在胶囊状主体上设置有照明组件,照明组件上的LED灯头为拍摄组件提供了充足的光源照射,提高了检查的精度。

    一种可调式集成pH-阻抗双模块导管

    公开(公告)号:CN111543992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910388080.5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式集成pH-阻抗双模块导管,包括记录仪主体,所述记录仪主体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所述记录仪主体的上端设置有插口,所述插口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导线,所述记录仪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内部设置有防尘套。该一种可调式集成pH-阻抗双模块导管,可以检测到食管与胃主体内部情况,还可以检测传统导管反流检测的食管上段盲区,使检测较全面,不用多次检测,减少患者的痛苦,解决了传统患者的食管长度不同不易检测的问题,适用于多数患者,实现了个体化检测,可以防止内导管被细菌污染,使用更加卫生、安全,便于患者再次检查时作为参考数据。

    一种新型充气式直肠乙状结肠镜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2367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922842.2

    申请日:2024-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充气式直肠乙状结肠镜,包括外透明软管,外透明软管顶端设置导向舌,外透明软管远离导向舌一端设置手持套,手持套一端设置挡圈,外透明软管内设置内螺纹软管,内螺纹软管上螺纹连接设置拍摄组件,拍摄组件设置于辅助调节软管顶端,辅助调节软管套设于内螺纹软管上,外透明软管与内螺纹软管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外透明软管底端设置充气口,充气口与空腔相通,本发明通过设置外透明软管配合导向舌、手持套、挡圈便于操作进入患者体内,同时利用内螺纹软管配合拍摄组件、辅助调节软管便于旋转升降调节拍摄组件的工作位置,以达到螺旋向上的标准模式拍照,图像质量高且拍摄方式标准化,可以为后续的图像三维重建提供基础。

    组织工程圆筒双面细胞培养辅助支架

    公开(公告)号:CN220618962U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22115360.3

    申请日:2023-08-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组织工程圆筒双面细胞培养辅助支架,包括上支架以及下支架,所述上支架设置在下支架一侧,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呈对称结构,所述上支架以及下支架通过卡接结构拼接,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为对称的锥形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交叉排布,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支架以及下支架的拼接,能够对中空器官组织工程替代物挤压呈履带形,便于将细胞接种在中空器官组织工程替代物内外表面,大大提高了中空器官组织工程替代物移植存活率,能够取得更好的组织工程修复效果。

    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

    公开(公告)号:CN214749773U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22004061.9

    申请日:2020-09-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离体上皮黏液层实验的样本夹,所述样本夹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上夹片和下夹片,所述上夹片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室,所述下夹片开设有贯通的下腔室,所述上夹片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上夹片灌流孔以及上夹片电极孔,所述上夹片灌流孔与上夹片电极孔均与上室相通;所述下夹片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对称下夹片灌流孔以及两个对称下夹片电极孔,所述下夹片灌流孔与下夹片电极孔均与下腔室相通。本实用新型利用上室和下腔室模拟了肠上皮的肠腔面和浆膜面,上室可通过灌流孔直接刺激肠上皮细胞进行多种黏液相关实验操作,下腔室可通过灌流孔灌流培养基,充分维持肠上皮组织活性,上下的电极孔可测量跨上皮电压或电流,即时监测组织活性。

    可调式集成pH-阻抗双模块导管

    公开(公告)号:CN211834396U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22201177.9

    申请日:2019-12-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调式集成pH-阻抗双模块导管,包括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一端插入套管内部,所述第二导管一端插入套管内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套管、连接软线和绑扎工字件,第一导管一端和第二导管一端伸入套管内部,套管表面开设有绑扎孔,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可在套管内伸缩,从而改变本装置总长度,调整好长度时,使绑扎工字件的腹柱对准最近的绑扎孔,并用手术缝合线用力绑扎对齐的绑扎孔和腹柱即可固定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个体的食管长度和上食管括约肌位置进行调节,达到个体化测量突破上食管括约肌反流的效果,不用单独做咽喉反流检测,减轻了病人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Patent Agency Ranking